過年,母親給我們兄弟姐妹做的第一道美食就是湯圓,在碗中加上兩調羹自釀的甜酒釀,便成了酒釀湯圓。現在回憶起來,覺得那個年代的大家庭生活暖融融的。
甜酒釀又名醪糟,南方人有稱江米酒;北方人則稱甜酒、米酒。在西北地區有用青稞做的甜酒釀,當地人叫甜醅子。
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邀友人雪夜小飲,促膝夜話的小詩《問劉十九》。詩句飽含生活氣息,語言樸實,情味濃厚: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據考,詩人邀友所喝的酒即米酒。甜酒釀的製作歷史,還可以上溯到夏禹。
江南的老百姓大都愛吃甜酒釀。到了冬季,家家戶戶都會在家裡備一些,用甜酒釀做酒釀年糕、酒釀米餅、酒釀小圓子、酒釀水潽蛋、也有蒸鰣魚放甜酒釀的。冬天吃甜酒釀做的美食,特別香醇美味。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元旦和春節前後,總會有鄉下的農民推著腳踏車,進新村裡弄,走街串巷,叫賣:“桂花甜酒釀,寧波湯糰小圓子——”只要聽到這富有老上海味的叫賣聲,我們都會感知到新年的腳步近了,像是聽到了“新年序曲”。父親聽到這叫賣聲,往往會塞給我2角錢,叫我去買上一斤,並囑咐我請賣主在甜酒釀上多澆點糖桂花。那甜酒釀的味道特別清醇誘人,買回家不到兩天,往往就會被饞酒釀的我吃完。那個年代,物資匱乏,農副產品都實行計劃供應,平時孩子們真沒什麼點心零食可吃。
我們做學生的年代,慈祥的父親為了讓我們幾個孩子長好身體,給孩子冬令進補的食品就是“甜酒釀水潽蛋”。父親廚藝好,他做甜酒釀一定是用糯米的。那時,到了年底,才能買到配給供應的糯米。酒麴,當時都叫“酒藥”,父親囑咐我去新村附近天山食品店的南貨櫃臺買。父親把糯米泡上一天,洗淨蒸熟壓平,用涼水衝散團在一起的糯米飯粒,將酒麴均勻拌入,放入一個可以5斤裝的醬褐色的缽鬥中,當中留一個可以滲米酒的大孔,蓋上蓋子,然後用棉被裹住,或放入一個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稻草編織的用來保溫的“飯窠”。糯米飯粒經過兩天的發酵,酒香味就會飄溢而出,甜酒釀就做成了。雞蛋,是自產的。經濟困難年代,新村裡允許養雞養鴨。春天的時候,父親到菜市場買來可愛的黃茸茸小雞小鴨,養到夏天,母鴨母雞就會生蛋了。到了冬至前後,父親就拿這些雞蛋鴨蛋天天給我和弟妹做“甜酒釀水潽蛋”吃。父親說,這道甜食可以驅寒氣補元氣。父親做的“甜酒釀水潽蛋”特別誘人:水潽蛋做得鮮嫩,白裡透紅像水芙蓉;白花花的糯米粒上漂浮著糖桂花和點點紅枸杞,真是秀色可餐。
長大後,一位中醫朋友告訴我,“甜酒釀水潽蛋”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確實能滋陰補腎,固本培元,改善血液迴圈。我想,甜酒釀不就是一種中國酵素嗎?
甜酒釀中比較聞名的要算是上海崇明甜酒釀、湖北孝感米酒、四川窩窩米酒。現在一些老字號的品牌店也做甜酒釀,用瓶裝或碗狀塑膠盒裝,放在超市銷售。如功德林、杏花樓、喬家柵、沈大成等等。去年初,我去菜場買菜,發現有個貴州老婆婆在賣放在老酒甏裡發酵的甜酒釀,嚐了一下,酒味清爽醇厚,當即買了兩斤回家享用。
去江南水鄉旅遊,我也喜歡約上有相同愛好的“旅伴”,找個甜酒釀做得好的店家,叫上幾碟點心,品嚐閒聊,融入“小鎮春色河邊柳”的意境。(陸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