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
作者:肖前玲(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編者按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努力培育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既是鄉村人才振興的核心要義,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要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提質進階,需走出狹隘的“農民觀”和碎片化培訓,關照個體職業全生命週期,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代化轉型。
新型職業農民是什麼樣的
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是什麼樣的?依據鄉村全面振興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就是要有職業化素養、專業化能力、事業化情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他們的現代化轉型,就是要基於職業化素養、專業化能力、事業化情懷的“三化”培育目標,推動人才培育目標的轉向。
2021年7月9日,江蘇省太倉市瀏河鎮農村工作局林果技術負責人為農業委培生、返鄉創業新型職業農民在果園講解早熟梨品種“蘇翠1號梨”掛果、採摘技術要點。計海新攝/光明圖片
職業化素養。新時代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重新定義要求從根本上實現“由身份向職業”的轉變,提高他們從事現代農業的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職業信念培育的核心在於讓其感到從事農業“有尊嚴”“有保障”“有成就”,即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從事的工作既是一項自主選擇的,被社會廣泛認同的,具有特殊價值的體面職業;也是一條透過勞動付出就能獲得相應經濟收益的有效途徑;更是一種實現美好人生、通往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職業道德培育的關鍵在於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識、營養健康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以對消費者負責、對下一代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守住質量底線、鑄牢生產防線、不越耕地紅線,確保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操守培育的重點在於讓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守法自律、誠信經營、真誠合作、公平競爭,堅守行業標準、恪守行業規範、遵守行業流程,真正體現出現代農業從業者的職業性。
專業化能力。農業分工的細化和農民職業的分化催生出多型別現代農業從業主體。基於此,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能力培育。對於生產經營型的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幫助其掌握市場分析、投融資決策、品牌建設、市場運營、組織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培育其成長為“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經營主體。對於專業技能型的新型職業農民,重點立足於實現從“會種地、會養殖、會加工”到“種得好、養得好、生產得好”的轉變,培養其科學化、規模化、精細化的種植、畜牧或農產品加工能力,幫助其成長為“田秀才”“土專家”“技能大師”。對於專業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將對從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等生活性服務主體的培訓重點放在服務禮儀、環境最佳化、電商平臺運用等從業知識和技能上;將對從事農機、植保、獸醫、質量安全和農村資訊等生產性服務主體的培訓重點放在專業知識、行業標準、操作程式、數字化服務等方面。
事業化情懷。事業化情懷是從業者事業觀和事業心的主要表徵。對新型職業農民事業化情懷的培育要讓其將個人理想、人生價值與鄉村振興、國家發展、民族繁榮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其“志願事農”,積極融入廣袤農村的內驅動力,樂意將農村作為自己工作的主陣地、主戰場;提高其“安心務農”的理念信念,保持對農業生產的濃厚志趣,將當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自己長久甚至是終身的職業選擇;鼓勵其樹立“建功‘三農’”的宏大志願,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作為自己矢志不渝的職業使命和責任擔當,像脫貧攻堅楷模毛相林、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李子柒、“全國十佳農民”邢萬里等優秀新型職業農民代表一樣,將真心、真情全部傾注到農業農村中去,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遇到什麼瓶頸
雖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已經在數量上、規模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從我國農業基本國情、教育實情和農村民情來看,培育具備“三化”綜合素養的新型職業農民還面臨以下一些瓶頸。
在山東省茌平縣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裝備現場演示會暨植保技術培訓班現場,參觀者在觀看無人機噴藥裝置。趙玉國攝/光明圖片
全育網路尚未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但現實中仍然存在的片面化、碎片化、離農化等培育問題,造成各環節、各要素間的協同性不足。突出表現為:對個體職業全生命週期的關照不夠,培育重點多集中於專業技能獲得的“學徒期”和綜合能力提升的“成熟期”,忽略了萌芽期、專家期和隱退期,沒有形成“職前—職中—職後”的完整培育閉環;縱橫交織的教育體系還不健全,以涉農院校、農廣校、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機構為主的多類培育主體各自為營、各行其是,進而導致教育資源不足、課程標準混亂、教學內容重複、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培育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由於對農業農村發展目標不明確、對農村產業發展重點不明晰,對農村人才專業技能需求不清楚,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律不瞭解,致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觀、盲目、隨意,培育出的人才也不能為“農”所用,無法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選育物件相對單一。受傳統農耕文化和戶籍制度的影響,人們習慣性地將“農民”理解為一種與“城市人”相對應的“身份”。這種狹隘的“農民觀”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將選育物件範圍縮小到了擁有農村戶籍的在鄉和返鄉農民群體,忽視了那些有志於服務農業農村,願意入鄉的,包括城市青年、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在內的各類人員。而選育物件過度集中又使得同類從業者的培育需求趨同性明顯,影響了新型職業農民分類分級的培育,難以建立起多元化、立體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體系。與此同時,由於一些地區、機構遴選管理不科學,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培育臺賬,或者因數字管理條件不足只能按傳統紙質方式留存資訊,在培育物件不多元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重複遴選、多頭遴選的低效或無效培訓。
培育內容重術輕道。“三化”培育目標主要解決的是新型職業農民“不愛農”和“不善農”兩個方面的問題。現實中,在“一技在手、衣食無憂”的傳統思想影響下,許多培育主體過分強調“不善農”的問題,狹隘地解讀了國家提出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的要求,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素養”和“事業化情懷”的培育目標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培育內容設計“育”的理念缺乏,“訓”的色彩濃厚,表現出明顯的工具化特徵,這既不利於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也不利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亦不利於鄉村文化振興的全面推進。
共育機制薄弱乏力。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培育需要調動多元主體積極性,整合各級各類資源,形成人才培育共同體。但是,受“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影響,政府、市場、社會、院校等多元利益主體相互協調、相互分擔、相互分享的意識不足,習慣於私下“打小算盤”,將實現個人或部門利益最大化作為行動選擇的前提,從而導致各主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成本分擔、資源配置、人員安排、利益分配等方面產生博弈衝突,表現出職責不清、政出多門、溝通不暢、協同不利等問題,難以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共育的良好態勢,難以實現人、財、物、資訊等資源的高效流動與最佳化配置,難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質量與效率。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在深刻反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對標“三化”職業素養目標體系,整合多維資源,聚合多方力量,多措並舉地推動育人變革,是十四五期間高質量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
最佳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架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重點要科學佈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規格、梯次與結構,形成“內外協同、縱橫交錯”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一是微觀上要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幫助新型職業農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強化職業理想“萌芽期”的教育引導,打通其成長空間和發展通道。二是宏觀上要跳出教育思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從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倒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改革,促進“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的有機融合。三是縱向上要規範拓展從低階到高階的多路徑“進階”渠道,實現“初級—中級—高階”的“三級貫通”。四是橫向上要促進“普教—職教—成教”的“三教統籌”,實現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人員培育的“三類協同”,積極探索“高素質農民培育銜接學歷提升教育”。
豐富新型職業農民基本內涵,科學遴選培育物件。一是矯正對農民的傳統認知,跳出“農圈”選育人才,將那些雖是“非農戶口”,卻願意或正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各類人員納入其中,拓展培育物件。二是根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型別的分化、職業水平的高低、從事產業的類別等細分培育物件,促進部省市縣分工協作,分類分級地開展精準化培育。三是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數字檔案,實現對培育物件資訊管理的智慧化,同時建立資料整合機制、共享機制、動態管理機制,有效避免重複遴選、多頭遴選等問題的發生,切實提高培育物件遴選工作的針對性、準確性與實效性。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三農”情懷,彰顯育人價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其公民意識,培育其對“三農”的真摯情感。一是培育“愛農”情感。幫助他們充分理解“‘三農’戰略後院”之於糧食安全、生態環保、文化振興等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價值,激發其內生動力,增強其職業幸福感。二是培育“安農”意識。鼓勵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精神,主動融入農村、獻身農業,增強其職業歸屬感。三是培育“興農”勇氣,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示範、引領作用,破除農村“等靠要”的落後思想,帶頭創新創業、致富農民,增強其職業使命感。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提高育人效率。一是建立“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力公益組織”的動能整合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激勵、財政投入、監督規範等作用,引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充分發揮市場競爭作用,鼓勵多元培育主體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農村,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充分發揮社會公益資源的救助、補償和服務等作用,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二是建立以“平臺、資源、環境”為核心的育人長效機制。共建育人平臺,實現多元主體的相互協同、相互合作;共享育人資源,提高資源分配與利用的效率;共創育人環境,營造全員關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良好氛圍。三是構建“分層分類、全過程全環節、實時動態”的質量監督機制,進一步增強培育活力,規範培育行為,提高培育質量,為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1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