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對於香港影壇而言是註定不平凡的一年,3月初,葛蘭在演完《啼笑姻緣》(上、下集)後,宣佈息影;6月20日“電懋”公司老闆陸運濤(1915-1964)和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以及高階管理人員全部遭遇上慘絕人寰的空難事故;7月17日,著名女星林黛(1934-1964)自殺;8月,尤敏(1936-1996)經過4個月歐洲蜜月旅行回港後宣佈退出影壇——同時這也標誌著一個充滿中產階級趣味,強調現代生活方式與都市空間的“電懋”時代宣佈終結。
“電懋”公司老闆陸運濤及其主要高管全部遇難,意味著當時“邵氏”已無勁敵
上面所說的香港女演員尤敏,是“玉女掌門人”的開山鼻祖。初入影壇,尤敏便以其清純可人的外貌和恬靜淡雅的氣質,獲得“玉女”之稱。
1958年她由“邵氏”轉投“電懋”後,即因飾演《玉女私情》(1959)中純真溫柔的李佩英而蜚聲影壇,“尤敏在香港影壇素有玉女之稱,這裡是指尤敏擅長飾演那種初解風情,天真純潔的少女型”。
此後,尤敏多次在銀幕上扮演此類溫順善良、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玉女,從而奠定了她“影壇玉女”的地位。
尤敏的美,不同於林黛的妖嬈多姿,也不同於李麗華(1924-2017)的百媚千嬌。
著名作家亦舒從不掩飾自己對尤敏的誇讚,經常拿尤敏與林青霞相提並論。
她曾經這樣形容:“我們都承認,再過一百年,一百個人當中也不會有尤敏的眼睛。她是那麼的溫文和謙和,看見她的臉忍不住聲音會得小起來,再不高興也會禁不住禮貌地對她微笑,很少有女子這麼美而又獲得尊敬;有誰敢會對她想入非非呢?尤敏是高貴的女子,連名字都那麼合身份,雖然若干年後有一個林青霞,但是尤敏好看得心平氣和......一個切合中國數千年文化身份的女子,在影迷心目中是永遠的。最難得的是她越來越好看,越來越不辜負眾人對她的一片心。”
【轉投“電懋”迎來演藝生涯高峰】
1959年,尤敏主演了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玉女私情》,該片令她獲得第6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並一躍成為香港最閃耀的女明星之一。
1959年第7期《影風電影》雜誌上的《專訪本屆影后尤敏》一文中就寫到:“只要是在片場見她,她手上老是有一本書,那本書是《演員修養論》,簡直不離左右。”
次年,尤敏又以《家有喜事》(1959)蟬聯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1962年更以《星星·月亮·太陽》(1961)獲第1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並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中國香港和臺灣、東南亞及日本等地。
1960年6月第56期《國際電影》雜誌上的《談尤敏的演技》中指出,“她肯努力,能虛心研究,每一次的改變,而事先她下了一番私心琢磨功夫”。
尤敏的積極上進,勤勉工作,既暗合了當時正在崛起的香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又凸顯了她獨立、幹練的現代女性特質。
作為當時電影界的紅星,她可以和幾個大公司同時簽約服務(這種特權在當時幾乎只有李麗華、林黛、樂蒂、夏夢幾個大明星具備)。
在“電懋”時期的創作,無疑是尤敏演藝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6年間,依託“電懋”的大製片廠制度與明星制,尤敏在文藝片、喜劇片、古裝片中不斷嘗試,塑造了或清純可人、天真活潑的少女,或身世悲苦、忍辱負重的孤女等形象,成為“電懋”最受關注的女明星之一。
事實上,在《玉女私情》公映前,尤敏曾有6年不溫不火的影壇經歷。
尤敏原名畢玉儀(英文名 Lucilla),祖籍廣東省花縣,1936年生於香港,父親是粵劇名伶白玉堂(1901-1995)。
1952年,尚未高中畢業的尤敏被“邵氏”相中,隨後因其清純可人的外貌、典雅大方的氣質,被譽為影壇“玉女明星”。
在為“邵氏”效力的6年間,尤敏主演了18部影片。
大體而言,尤敏在“邵氏”的職業生涯尚未形成相對統一穩定的銀幕形象,部分原因在於,“邵氏”一會兒要她扮少奶奶,一會兒要她做修女、做娘惹、做歌女、做心理變態的竊賊”,而忘記了尤敏只是“生活經驗與情感發育亦未臻成熟的小女學生而已”。
1958年,尤敏轉投“電懋”,迎來職業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
“電懋”準確的女星形象定位與高效的宣傳包裝,成為尤敏的表演生涯走向巔峰的關鍵。
在“電懋”,尤敏自身的特質得到了充分發揮,她的演技日益成熟,透過主演《玉女私情》、《家有喜事》、《星星·月亮·太陽》、《小兒女》(1963)等影片,逐步成長為香港影壇最受矚目的女星之一。
如果聯絡尤敏的成長經歷,便不難發現某些端倪:她生在香港,長於澳門,求學期間輾轉於香港、澳門與廣州,在英文書院的讀書經歷更令她具備紮實的英語功底,為她在銀幕內外跨國提供了重要條件。
【“三部曲”在日本大受歡迎】
1961年,“電懋”鑑於尤敏在亞洲的號召力,與日本東寶公司聯合攝製彩色影片《香港之夜》(1961),讓尤敏出任女主角。
日本東寶株式會社當時以2500萬日元,作為尤敏的宣傳費,《香港之夜》在東京戲院上映時,打破了當地同期上映的所有中外票房紀錄,歷時3個月而盛況不衰,尤敏因此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外國女明星,甚至獲日本新聞界封為“香港の珍珠”。
“電懋”更是藉此機會大肆營銷尤敏的明星形象,在將日本媒體對尤敏的報道作了統計歸納之後,指出尤敏風靡日本的原因在於:“一、她很像日本人,二、她有一個日本人所喜愛的面型,三、她太溫柔有禮了……
作為中國香港與日本合作的“三部曲”的首部作品《香港之夜》在日本走紅後,接著《香港之星》(1963)和《香港,東京,夏威夷/ホノルル・東京・香港》(1963)也相繼問世。
日本電影雜誌介紹尤敏主演的電影《香港,東京,夏威夷》(1963)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拓展市場,以“電懋”和“邵氏”為代表的香港製片機構紛紛與中國臺灣以及日本、韓國、泰國等地開展交流、合作,讓銀幕上的女性有了更多跨地域工作的機會。
在電影《續社長洋行記/続・社長洋行記》(1962)外景地,尤敏和導演杉江敏男
在這方面,“電懋”與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聯合制作的“三部曲”頗具代表性。
這一系列影片令尤敏突破了既有的銀幕形象,在一個更具國際化的舞臺上展現出東方女性的魅力和現代女性的特質。
尤敏和寶田明在電影《香港之夜》(1961)中的影像
“三部曲”以尤敏飾演的第二代移民告別難以言說得過去,選擇現代/西化的生活方式為主題,並以纏綿悱惻的跨國戀情與多地的異域風情作為噱頭,試圖迎合香港年輕觀眾的口味。
東寶株式會社當時已經預料到,傳統的中國女性形象並不會受日本觀眾歡迎,於是他們把尤敏塑造成一位既擁有東方美貌,又具有西方行為舉止的“新女性”。
事實上,因為戰後敏感的中日關係,尤敏對中國香港與日本合拍片劇本的挑選尤為仔細,“到現在為止,日本一共寄來三、四個劇本,我看過一個,電懋公司看過其餘的,但都不怎麼合適”。
不僅如此,她在拍攝中國香港與日本合作的“三部曲”時,“拒絕拍接吻鏡頭”,一度令影片拍攝陷入停頓,最後經雙方協調,鏡頭改為寶田明在尤敏額頭上輕輕一吻,這一折中解決方案凸顯了尤敏強烈的民族意識。
【與邵氏的林黛分庭抗禮】
和尤敏有過多次合作的導演王天林(1928-2010)曾回憶:“我可以說是看著尤敏入行的人,她的爸爸白玉堂出演《黃飛鴻義救海幢寺》(1953)電影的男主角,亦是由我執導。當年她才十六七歲,尚未讀完書,到片場看爸爸時,我第一眼見到她,真有驚為天人的感覺。她不只外表吸引人,而且為人心地善良、性格樂觀,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在那個年代十分難得。”
當年的影視明星出道後都流行用藝名,藝名一般是有經驗的電影公司老闆或導演起,甚至經過風水大師的測算,以助其演藝事業的輝煌。
尤敏的藝名卻是自己取的。據當年的娛樂媒體記錄,尤敏把自己喜歡的姓和名,分別寫在小紙條上,然後揉成紙團,再隨意抽出,最後就得到“尤敏”兩字,成為自己的藝名。
這個名字,無論是粵語或國語,都好聽好記,而且非常契合尤敏的玉女形象,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藝名。
影評人司馬芬在1983年寫的《中國電影五十年》中說:“在近三十年的香港影壇女明星中,尤敏予人印象最好,長得清秀可愛,十足的玉女型風味,當年她算是電懋的當家花旦,在聲譽地位上,足與邵氏的林黛分庭抗禮。”
1964年夏天, 林黛去世, 蜜月旅行中的尤敏得知惡耗, 回港後為林黛紀念照片展剪綵並在林黛油畫前留影
尤其是尤敏在日常公開場合中的形象,與她在銀幕上的玉女形象相契合。這首先體現在她的傳統道德觀念上。
1958年《南國電影》雜誌第6期的相關文章上便對她定義道:“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尤敏平日生活淡泊自持,勤於進修。‘ 銀壇玉女’之稱,一部分便是頌揚她私生活方面的潔身自好。”
這段話既凸顯了尤敏的高潔姿態,又體現了她的自我規訓意識,傳統“婦德”對女性的影響一望可知。
其次,生活樸素節儉,以及濃厚的家庭觀念,也流露出她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遵循:“她所住的房屋是租的,依舊是隻有一架小車,作為去影場拍片之代步,其餘的她先後資助二弟三弟去美國求學……當二弟去美國求學,她自己伴同前去,手足情深,由此可見。”
再次,尤敏在《國際電影》等影迷雜誌上亮相時的服飾,亦突出她的保守與對傳統文化的偏愛。
相比同時期林黛、葉楓、丁皓(1939-1967)等女星多穿熱褲、泳裝、裙子的西化做派,尤敏多以旗袍示人,並強調“在重要的宴會里,中國人穿旗袍是最大方,最得體的服裝……旗袍有150件”,“西裝褲與裙子共75條”而已。她也曾表示,服裝“最重要的是大方,舒適與適合環境”。
【與母親因金錢對簿公堂】
生活中尤敏信仰天主教,家裡有一個佈置得很歐化的客”,相對於中菜一竅不通,炸雞與煎豬排是她的拿手好戲,她夏天喜歡游泳,滑水,冬天愛玩乒乓,羽毛球與籃球。
另外,在女演員中,尤敏是第一個有駕駛執照的,同時也是第一個玩滑水的。
1962年2月,尤敏與母親因金錢問題對簿公堂,尤敏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6個兄弟姐妹。
其母希望尤敏除了支援家裡所有的日常開銷外,還應把所賺的所有財務全部上繳。
尤敏母親的過分要求,令她只能拒絕母親不斷升級的無理要求。不曾料到,母親一氣之下,把她告上法庭,令家醜曝光在眾人面前。
當時的尤敏正在和富商高福球談戀愛,如果嫁過去後,母親勢必更會提出更多的非分要求,這樣也會讓她在夫家永遠難抬起頭。
在接到法庭傳訊後,尤敏聽了朋友的勸說,直面這個讓她難過的事實,並在法庭上陳述自己曾經對家裡的付出,經媒體報道後,讓所有的香港人都對她報以同情,最後法官判尤敏勝訴,尤敏從此也脫離了母親的壓榨。
當時明星的婚戀一直是觀眾雜誌追逐的重點,在這方面,尤敏當時表示只想找圈外人結婚,且對方“並不一定很富有”,但要“有風度、有修養、有正當職業”。”這展現了她深受傳統婚戀觀影響。
在拍完《深宮怨》(1964)——模仿夏夢主演的《董小宛》(1963)以及和李麗華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1964)——由邵氏導演李翰祥(1926-1996)搶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技”勝一籌,她便意興闌珊。
1964年4月,尤敏與香港富商高福球飛到英國倫敦註冊結婚,婚後生活安逸,時常到世界各地旅行。
很多人認為,她退出影壇實在是迫不得已,因為電懋老闆陸運濤及整個團隊出事,也導致她今後影壇地位的不確定,同時好友林黛的自殺也令她痛心。
同時香港電影界也受到內地“極左”思潮的影響,左派電影日益凋敝,在這樣的環境下,尤敏避開世俗的煩擾,迴歸到家庭過上安靜的生活,也許這才是她本人真正想要的結果。
尤敏這一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而且也沒什麼緋聞,也對得起“影壇玉女”的稱號,但讓人感到憤怒不已的是,在她病逝後,於其丈夫高福球合葬於香港跑馬地天主教墳場,2019年7月12日竟被親友去拜祭時發現骨灰龕位遭到破壞,骨灰盒和伴葬品被盜,親友于是急忙報警,至今案件未破。
- 她是首位在美出唱片的中國女星,並將香港歌舞片發揚光大
- 香港"電懋四美"之葉楓 作風豪放 28歲息影 52歲再嫁初戀情人
- 首次自殺被救,再次走極端卻成真,還原林黛離世前的最後一天
- 首位蟬聯金馬影后的她,為角色增肥17.5公斤,並攜丈夫退出影壇
- "武俠影后"17歲憑《龍門客棧》走紅,定居美國30年,今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