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裡加糖,可以減緩混凝土凝固的時間。將蜂巢網格鋪進地下,可以穩固公路、鐵路的路基。那為什麼有人在蓋房時,要在鋼筋里加上一排小圓環呢?
這個舉動其實決定著房屋的質量,一般鋼筋的長度比較短,最常見的只有9米。而一般樓房的高度在幾十至上百米不等,就算是鋼筋預構件,也不能直接製造出上百米的長度。所以就需要將一節節鋼筋連線在一起,這個小圓環就起到了連線的作用,它的學名叫做鋼筋套筒,又被稱為鋼筋接頭,是用於連線鋼筋的元件。內建螺紋,分為公母兩種,透過轉動來達到彼此相連的作用。
其實早在80年代末,這種機械連線技術就從國外引進了我國。隨著我國的不斷研究,鋼筋機械連線技術更是得以迅速發展。而除了機械連線之外,最常使用到的鋼筋連線方式,還有焊接和綁紮搭接。
焊接的工作原理就是透過電焊機裡的減壓器降低電壓,增強電流,利用電能產生的巨大熱量熔化鋼鐵,使兩者之間形成緊密的連線,常見的鋼筋焊接方式有3種。
第一種是閃光,利用電阻熱將兩根融化的鋼筋融在一起,形成一個壓力焊接。第二種是電焊壓力焊,這種方式需要獲得2000度以上的高溫,才能把焊接的鋼筋端頭均勻融化,然後在兩端形成一個擠壓形成的焊接作業。最後一種是焊搭接焊,其中又分為雙面焊和單面焊,利用兩根鋼筋塔接在一起,再剪斷兩根比較短的鋼筋搭接,在鋼筋的接埠,將兩者焊接在一起。
而綁紮搭接的方式就比較費力了,需要將預製好的一根根短鋼筋,以90度的方式進行綁紮,其中鋼筋的綁扣不能少於3個,且綁扣面向柱子內部,以便於鋼筋向上移動。
這三種方式中焊接的成本最高,一般以綁紮為主,但是大於16毫米的鋼筋,就會採用上述的小圓環機械連線。有了小圓環的加持還能加固鋼筋的韌性,從而確保地震和爆炸時的衝擊荷載的安全。
說到這我突然很好奇,如果地震來臨,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到底是高層安全還是低層安全呢?曾有研究人員利用3D模型,模擬地震發生時的場景。發現有95%以上的樓房都是自上而下坍塌的,因此,高層的晃動會更劇烈,受到的破壞力就會更強,同時也為低層住戶爭取了逃生時間。不過低層住戶在逃生時,也要注意隨時掉落的建築碎片。
此外,還有5%的樓房是自下而上坍塌的。因為在地震時,地基會最先遭到破壞,接著樓房會從中間折斷。在這種情況下,低層住戶會被直接埋進廢墟中。所以如果要問高層和低層哪個更安全的話,總的來說還是低層住戶更好一些。但當地震真的來臨時,正確的避災防護方式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