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天下達觀
蘇軾有四個兒子,13個孫子。
兒子
蘇軾的兒子,有正式史料記載的只有三子:長子蘇邁(生於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為蘇軾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次子蘇迨(生於熙寧三年即公元1070年),為蘇軾第二任妻子王潤之所生,王潤之是王弗的堂妹),三子蘇過(生於熙寧五年即公元1072年,生母為王潤之)。
1、蘇邁
蘇邁(1059年—1119年4月26日),字維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長子,生母為蘇軾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嘗為酸棗尉(《蘇軾文集》卷六八《書邁詩》)。
1113年,55歲的蘇邁在蘇家湖常攜孫到岳父呂陶隱居處蕭縣居住,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十五日,蘇邁卒於蕭縣皇藏峪龍崗泉。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隨父在京讀書五月。母親王弗逝,次年祖父蘇洵逝;8歲隨父、叔嬸扶喪出都,返眉山、後在眉山讀書。
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蘇軾除服後,續娶王弗堂妹王季璋(王閏之);10歲蘇邁受王季章撫養,同時亦受乳母任採蓮撫養。
1069年冬,邁隨父、繼母、叔嬸回京讀書。1072年(熙寧五年),邁又隨父在杭州讀書。
1075年(熙寧八年),邁再隨父在密州讀書。
1077年(熙寧十年)三月,十九歲的蘇邁,經蘇軾向殿中侍御史呂陶求婚:“里門之遊,篤於早歲;交朋之分,重於世姻。某長子邁,天資樸魯,近憑一藝於師傳。賢小娘子姆訓夙成,遠有萬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幣,願結無窮之歡。”
邁娶呂陶公女。次年(1078年)八月生一子簞。
1081年(神宗元豐四年),對試策進士第。1082年(元豐五年),邁妻呂氏病逝,葬黃州。
1084年(元豐七年),邁授饒州(今江西省鄱陽湖東)府德興縣尉,六月初九丁丑日,同父至齊安湖口石鐘山下,公分路赴德興任。期間,邁遵父囑,立志為民,身體力行,盡職盡責。
蘇軾《與陳季常書》雲:“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
《德興縣誌·卷八》謂,邁公有政績,後人立‘景蘇堂’仰之。康熙版《德興縣誌》載其“文學優贍,政事精敏,鞭樸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後人仰之”。
1085年(元豐八年)正月,邁續娶石康伯之女。三月,蘇軾告病蒙準,邁隨父到徐州養病,城南立業‘蘇家湖’莊。
1086年(元祐元年),蘇符生。初秋,邁罷德興任,責授酸棗縣令。
1089年(元祐四年)改任西安縣丞,因朝中程頤政岐而途中誥免。
1090年(元祐五年)十月,授雄州防禦推官,知河間令。
1094年(紹聖元年),罷河間令回‘蘇家湖’。
1096年(宋哲宗紹聖三年),邁上書求職韶州仁化令,獲准。趁赴任之機,將自己家眷和蘇過家眷都搬至惠州。後又因韶惠相鄰迥避謫籍而不得上任。
蘇軾貶瓊,蘇邁只好寄居惠州,挑起家庭重擔。
1100年(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自瓊北歸,提舉成都玉局觀。
自廣州後邁陪父北行,至常州,軾逝,遵父願,乘舟護柩經準汴赴汝州,並遷繼母王潤之靈柩來汝,與父合葬於汝州郟縣釣臺鄉上瑞裡(後人稱小峨眉山)。
1104年(崇寧三年),蘇邁在汝州除服後,回蘇家湖居住。
1107年,知嘉禾令(嘉禾為秀州,治嘉興)。
1112年(政和二年),罷嘉禾令,回蘇家湖。攜孫前往穎州看望叔父蘇轍。蘇轍有《喜侄邁還家》詩一首。
1113年(政和三年),55歲蘇邁在蘇家湖,常攜孫到蕭縣皇藏峪龍崗泉岳父呂陶隱居處居住。
1119年(宋徵宗宣和元年)三月十五日,蘇邁卒於蕭縣龍崗泉,終年六十一歲。
蘇遵蘇邁遺願,葬蕭縣城南小龍崗東無豔泉主穴龍頭之上。
蘇邁娶呂氏,續娶石氏,側室李氏、高氏。
子六:簞,符,籥,筍,笈,笙。
女一:適紫微舍人劉仲武。
2、蘇迨
蘇迨[dài](1070——1126年),蘇軾次子,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曾任宋承務郎、饒州太常博士、進士、朝漢大夫、參廣東省政、朝散郎、尚書駕部員外郎。蘇迨著有《正蒙序》、《洛陽論議》。
蘇迨和範育、蘭田三呂被稱為張載高足弟子。
後因品學兼優,以布衣召為常博士。宋哲宗元符年間,“入黨箱”而為朝廷官,統管繞州。張載去逝之後,他已到晚年,仍求學不已,而又拜程頤為師。
蘇迨一生遊學於張載、二程之間,史冊記載他著述甚少。
靖康元年,去世,離年57歲。
3、蘇過
蘇過(1072-1123),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蘇軾第三子,時稱為小坡。娶妻範氏,範鎮孫女,範百嘉之女。
1072年(宋熙寧五年)生於杭州。
12歲從巢谷學於黃州,19歲中舉人,23歲隨父來惠州。
在白鶴峰築室時,蘇過任營造之勞。
王朝雲逝世後,蘇軾飲食服用,一應生活所需,均由蘇過承擔。
元符年間,隨侍蘇軾昌化軍。
蘇軾病故後,蘇過兄弟扶靈柩至汝州郟城安葬。
次年秋,服除,蘇過立家於穎昌。在湖陰經營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
此後10年,一直過著躬耕勞作、窮困潦倒的日子。
1112年(宋政和二年)任太原府監稅,1116年(政和六年)任郾城知縣。
1120年(宣和二年)後又閒居潁昌。
1123年(宣和五年)夏,權中山府通判。
十二月,因事入鎮陽,得急病死於途中。
蘇過隨侍蘇軾,時與唱和,受影響最大。在其兄弟3人中,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小東坡”。
著有《斜川集》20卷。在惠州所作名篇有《颶風賦》、《思子臺賦》等。
他還常作畫,繪枯木竹石圖,蘇軾稱他“時出新意作山水” 。
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蘇過逝後葬於河南郟縣。
父親蒙冤受屈的痛苦,人們歧視的目光,年幼的蘇過遭受心靈上的沉重打擊,感到仕宦的艱險和人情世態的炎涼。
在黃州,父親微薄的薪俸難於養家餬口,加之生活環境不好,甚至還要靠蘇軾親自下地種菜,來補貼和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使童年的蘇過和家人常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這就培養了他後來淡泊寧靜、安於貧賤的的性格和人生哲學。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新立,高太后垂簾聽政,熙寧、元豐年間受打擊的人相繼起復並受到重用。父親也奉調京城,先任中書舍人,後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叔父蘇轍也在京中任要職。蘇過後來在回憶京城生活的《冬夜懷諸兄弟》一詩中寫道:“憶昔居大梁,共結慈明呂。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記述了他和叔伯兄弟一起,早起晚睡,共同讀書習文的愉快情景。
僅持續了四年時間,不得不因父親受到政敵打壓,被迫離京出知杭州而中斷。
蘇過總是陪伴著被貶謫的父親而長途跋涉,乃至萬里投荒。
悉心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聆聽父親的教誨,並時時安慰父親痛苦的心靈,因此常常受到蘇軾的嘉許。
惠州三年的謫居生活,對蘇氏父子來說是十分艱苦的,這幾年蘇過主要過的是侍養父親的耕讀生活。
1097年,蘇軾再貶海南島儋耳縣,蘇過把妻兒留在惠州白鶴新居與兄嫂住在一起,獨自挑著書擔隨父親,更為荒僻的的海南儋州。
在海南的三年間,蘇過除了擔負起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外,也像在惠州時一樣,在東坡的指點下,讀書作文,從未間斷。
他注意觀察當地的社會生活,瞭解民間疾苦,寫下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文。
嶺海七年,蘇軾父子以讀書、著述、詩文唱和為生活的最大樂趣,這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蘇軾在海南“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
蘇氏父子所效之人,皆以文化自守,以著述為業者。
嶺海時期,年輕的蘇過讀書不輟。
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遇赦北歸,次年六月父子二人回到常州,歷盡滄桑,萬里歸來僅月餘,父親便溘然長逝,自然令蘇過兄弟傷痛不已。
次年,蘇過兄弟遷葬父親於汝州(今河南臨汝)郟城縣小峨眉山,為了看守父親墳墓,蘇過便移家汝州,從此長住在那裡。
蘇過於父喪期滿後,本可再圖仕進,但當時蔡京當權,不準元祐舊臣子弟在京城任職,縱有蓋世才華,也不為朝廷所用。
後來雖於四十一歲時,做過太原府監稅
四十五歲時做過潁昌府郾城知縣,終因黨禁關係而被罷免。
蘇過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三度出仕,實則兩次為官共七載。
蘇過晚年回到潁昌,“營造湖陰水竹可供玩賞者數畝”,這年為宣和辛丑年(1122年),蘇過50歲,恰好與陶淵明居斜川時同一甲子。故將家居之地命名為小斜川。
蘇過受父親《和陶詩》的影響,十分仰慕陶淵明,故號斜川居士,以明其志。
從此便過起詩酒自娛、耕讀課子的隱居生活來。曾出任代理河北定州通判,任期僅半年時間,宣和五年(1123年)即病逝於行道中。蘇過安葬於河南郟縣東坡墓地之東南。
孫子
1、蘇箕:蘇迨之子
蘇箕(1088——1150年)又名蘇紹箕,字嗣良,號晴川。北宋蘇軾(東坡先生)之孫,蘇迨之子。生於廣東南雄珠璣巷。
崇寧四年(1105年)中武舉,歷經抗金,為宋高宗趙構南渡護駕,官至太尉。後岳飛遇害,紹興三年(1133年)以傷殘迴歸南雄養病,隨後再遇兵亂,攜家眷南下廣州,隱居白雲山,建月溪寺。
1150年農曆十一月,蘇紹箕逝世,享年62歲,其後人遵囑將其安葬在白雲山摩星嶺月溪禪寺後名叫“渴驥奔泉”的山坡上--即今天“蘇家山”。
《順德縣誌.卷十.選舉一》中,第一位記載的科舉人名是這樣的:蘇紹箕,碧江人,元佑中舉制科,任太尉。
明代太師梁儲撰寫的《宋太尉上柱國進尚書右丞蘇公墓誌銘》和清代學者蘇珥的《宋太尉晴川公蘇氏始祖厚澤記》所記載,蘇紹箕亦作蘇紹基,又名澄,字嗣良,別字湛然,號晴川,是碧江蘇氏的始祖。蘇紹箕的先世為福建晉江人,後遷至廣東南雄沙水鎮珠璣巷。
2、蘇符 :蘇邁一子
蘇符(1086——1156年),字仲虎,晚號白鶴翁,蘇邁之妻石氏所生,蘇軾之孫。蘇符自幼力學,負大志,隨侍蘇軾十五年,直至惠州。
蘇符在紹興元年知蜀州,後來又任過中書舍人、禮部尚書、遂寧知府等職。
蘇軾建炎二年恢復全部官職,就是當時任司農丞的蘇符申訴的結果。蘇符是以擅長文辭進入朝廷為官的,曾於紹興九年充任“賀大金國正旦使”,出使金國,順路將滯留北方的蘇籍帶回南宋。
蘇符還是抗金名將韓世忠是好友。
元佑黨禍起,蘇符閉戶讀書,以家學自珍。在蘇軾、蘇轍的眾多子孫中,蘇符官職最為顯要,累官至禮部尚書(正二品)。
3、蘇過七子:蘇籥,蘇籍,蘇節,蘇笈,蘇篳,蘇笛,蘇箾
孫男二人:嶠(jiào)、峴(xiàn)。
蘇籍任過右承事郎、太常主簿、荊湖南路提點刑獄。
4、蘇軾還有3個孫子:蘇簟、蘇筌、蘇籌
北宋末年朝廷局勢的多變,蘇氏子弟時遷時貶,不太穩定。
南宋初期人政治生活中,蘇氏子弟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有多人在朝廷或地方為官。
進入南宋後,最高統治者對蘇軾、蘇轍的重新評價並恢復,並不斷予以追封、贈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