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清朝滅亡,距今已整整110年。然而在中國遼寧還有一個特殊的村莊——腰站村,每年的3、6、9月這裡的男人們會穿上長袍馬褂,腰束寬頻,有的還會留著清朝男人才有的小辮,他們自稱都是愛新覺羅的皇室後裔,遵循著滿族貴族的風俗習慣,代代相傳,至今不與外界通婚,只為保證他們的愛新覺羅血統的純正。
起源東北女真,逐步擴大勢力
說起滿清貴族,首先我們要了解下愛新覺羅氏,眾人皆知這是滿清皇族的尊貴姓氏。
愛新覺羅氏源自於東北女真族,1583年,努爾哈赤掌權以後,逐步大自己的勢力,積極吞併女真各部。努爾哈赤自小受祖父及父親影響,酷愛漢文化,又驍勇善戰,可謂文武雙全,很快收復東北大小部落,1616年建立起女真國家——後金。他自立為汗,都城便設在興京,即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所以興京既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也是後金政權的都城,更是他後來起兵反明的出發地。這個地方對於愛新覺羅一族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努爾哈赤將此地看作是愛新覺羅氏的龍脈,是王朝氣運的初始地。所以位於興京啟運山下的永陵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腰站村就是為守護永陵而發展起來的。
指派皇族後裔,守護清朝祖陵
為保永陵太平,龍脈的穩定,也為保護永陵內的隨葬的珍寶安全,守護皇陵是歷代帝王都要重視的事情。而選派前去守護者大多是與帝王血脈相連之人,因為只有同宗同族之人,知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會更加用心地守護祖陵。不僅如此,陵墓四周都派有重兵守衛。歷史上,守護永陵的衛隊最多時達到了3000人之眾。
守陵人為皇家服務,一切開支均由朝廷負擔,守陵人世代相傳,父死子繼,生生不息。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便派出了皇室旁支——愛新覺羅阿塔前往永陵守護。愛新覺羅阿塔是努爾哈赤的三祖父的五世孫,阿塔本來是山西一方大員,已官至二品,後因康熙擊殺大臣鰲拜之後,查出阿塔系鰲拜黨羽,論罪當處死。
但終因阿塔本系愛新覺羅族人,只是被康熙帝降到四品官階,給予留任朝廷,後在康熙25年又被康熙派往興京守陵,官職便為永陵守軍副都尉。阿塔當時因官途不順,也想著遠離是非,便欣然帶著家中老小前往興京永陵。
1686年,阿塔帶著族人風塵僕僕來到興京,在距離永陵墓36公里處的上夾河鎮停下休息,發現此地山清水秀,土質肥沃,但覺得此地宜居。阿塔建議將新家安置在此處,家人們覺得這裡甚好,大家也紛紛同意。
於是阿塔便將最小的兒子派駐在永陵腳下守護皇陵,其他家人均安住此地。因此地是皇帝宗室們前往永陵祭拜的必經之地,所以他們將這裡定名為腰站,意思便是中途休息的驛站。腰站村也由此得名。
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都曾在前往永陵祭祖時下榻腰站村休息,前前後後加起來有13次之多。可見腰站村在當地的地位之重要。
當年的阿塔來到腰站以後,因遠離了朝堂紛爭,在這世外桃源之地與世無爭,感到自己無比幸運,娶妻納妾不在話下,腰站村很快發展起來。阿塔在永陵任職期間,盡忠職守,後被升為總都尉。直到60多歲年邁,官職卸任,阿塔在腰站村又得以頤養天年20年,直到85歲去世。
腰站村傳承的文化——“紅帶子”
清代的時候,但凡是朝服,吉服類,均需繫有配備腰帶,而清朝為區分愛新覺羅的血統尊貴,規定皇室宗親均系黃色腰帶,後人便用“黃帶子”代指皇親們,而皇室的旁支,便系紅色腰帶,被稱為“紅帶子”;官員們系藍色或青色的腰帶。因等級森嚴,嚴禁亂用腰帶,所以在清朝,透過腰帶便可分辨出等級來。
阿塔家族因為是皇室旁支,所以屬於“紅帶子”階層。這種紅帶子不僅僅代表尊貴的身份,它同時還享受“紅帶子”待遇。作為皇室宗親,因為特殊的地位,很多人不學無術,清王朝為防止這些宗親因無所事事遊蕩街頭,給皇室丟臉,皇室都是定期給他們發放福利的。
按規定,愛新覺羅“紅帶子”家族每出生一名男孩,便可去朝廷領取一根“紅帶子”。有了“紅帶子身份證”,便可憑藉這個“紅帶子”每月可在朝廷領取2兩銀子的補貼,一年便是24兩白銀,此外每年還可領取大米2520斤。有著“紅帶子”的男人結婚時還可單獨領取20兩禮金,遇到喪事可在朝廷領取30兩白銀。
阿塔和他的族人作為“紅帶子”階層,自然是享受這個福利待遇的。腰站村裡的老人說,他們的“紅帶子”福利一直領到了民國時期。
因此,為保證紅帶子的延續,家族對男丁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再加上古人講究家族需“枝繁葉茂”,因此,腰站村的人口發展得很快。至清朝末年,腰站村的愛新覺羅家族成員達到600人之多,而現在的腰站村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有3個自然屯,村民小組有4個,村民300多戶,總人口約1300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七都是滿族人,皇室後裔佔百分之四十,約500人。
本來在人死後,作為身份象徵的“紅帶子”是必須作為隨葬品一同下葬的。但當年有一族人死後,因為紅帶子並未來得及下葬,因此得以儲存下來,可以讓後人們有機會可以一睹當年“紅帶子”的原貌。這是一根長約2米,絲線織成,用四塊圓形或方形的鏤花板連線而成,上面鑲嵌著珠寶美玉,外觀十分精美。
腰站村傳承的文化——滿清服飾
建國以前,腰站村都不允許外來者居住,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裡的老人漸少,清王朝早已成了歷史,守陵的任務便漸漸淡化,村裡才慢慢進駐了愛新覺羅以外的滿人。
儘管如此,三百年根深蒂固的傳統仍然讓這個村子充滿了清朝的皇族氣息。
我們知道滿族貴族的服飾源自於女真族,女真族當年為抵禦寒冷的氣候,又為了騎射方便,他們喜歡將服裝的袖口做成箭袖,又稱作“馬蹄袖”,長度剛好可以蓋住手背,既可以保暖,也不妨礙拉弓射箭,男子長袍外罩馬甲也是同樣的道理。
清軍入關以後,官員的外胞改成兩側開衩,帝王的則是四開衩。雖然後期,服飾也有漢化的印記,但清朝一直主張“衣冠不可輕易改制”,所以改動並不明顯。清朝貴族們的服飾在外面上依然是極具有遊牧民族的特色,而服飾上的花紋則有漢族的印跡。至今,村子裡還有一些男人留著小辮,頗具穿越既視感。
滿族女人穿“旗裝”,也稱“旗袍”,圓領,窄袖,袖子也是馬蹄袖,下襬鑲上裝飾的滾邊,整體呈長方形。
腰站村的人97%都是滿族人,所以她們家家戶戶都備有滿清貴族的傳統服飾,每年到了傳統節日,他們便會穿上。如果在這一天,你恰巧走進腰站村,你就會看到:男人們有的穿著貴族的長袍,頭戴小帽,有的穿著黃馬褂,綢緞袍子,腳蹬短靴,女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旗袍,頭戴步搖。
透過他們的服飾可以看出,裡面有王爺、有侍衛、有妃嬪、有宮女……真是穿越到了大清朝。
腰站村傳承的文化——長輩尊幼
在腰站村,一方面大家多少都是沾親帶故;另一方面,他們注重儒家傳統文化中“仁、交、禮、智、信”,所以村裡的治安非常好,真正達到了夜不閉戶的良好狀態。在這裡,村民們安居樂業,沒有發生過重大案件。
滿人非常注重“尊老”。直至今日,在腰站村內還遵行著傳統的清朝“尊老禮儀”。如果有年輕人在路上遇到年長者,需要垂手立在一旁,禮讓長者先行。家裡如果有客人到來,小輩需站在長者身邊,不經允許不可以坐下。長輩沒讓晚輩開口,晚輩不得先出聲,更不能出言頂撞。用餐時,也必須先讓長輩坐下,等長輩先啟動筷子方可進食。
當然傳統的程朱理學裡的封建糟粕,也同樣在這裡得以延續。比如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村裡仍然深入人心。比如:家裡有長輩的,兒媳不可上桌與長輩共同用餐。有的人家,還要專門做幾個好菜給老人們單獨享用。新進門的媳婦有時還要垂手立於一旁,虛心聆聽婆婆的“教誨”等。
有的家裡,媳婦每天需要給婆婆準備洗臉水,洗腳水。遇到祭祀等活動,也只是男子有資格參加,女子不可以參加,女子也不能進祠堂。婦女不能在公婆面前穿短衣,也不能當著長輩面大聲斥責孩子。來了客人,必須進廚房為客人準備食物。
滿族人的施禮也具有其民族特性。不同於漢人的握手禮,他們的施禮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物件,禮節也是不一樣的。平常相見一般鞠躬或者握手,長久不見的會施以擁抱禮。最重的禮當屬“三叩九跪大禮”。滿族婦女還有用“抹鬢角”禮,就是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蹲安禮,即婦女用手置於腿上下蹲,叩頭後用右手背抹三下鬢角。
滿族人辦宴席,一般是4人一桌,8碗8碟,酒水越多越好,以顯示主人家的熱情。滿族人各家都有家規家法,他們對年輕人管教很嚴,嚴禁年輕人有打架和酗酒的惡習。
在腰站村,犯罪率倒是很低的,村裡的離婚的夫妻也很少,自建國以來到今天,也不超過10對。
要說腰站村最嚴苛最誇張的習俗,那便是至今不允許與外界通婚。他們認為:作為皇族後裔,一旦與外族通婚,那便是混淆血統。不能保證愛新覺羅氏的純正血統是對老祖宗的不敬。在以前的腰站村,不乏有很多近親結婚的。
發展到現在,年輪人也知道了近親結婚的弊端,避免血緣關係太近的聯姻,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在同族內尋找人生的另一半。如果你不小心看上了腰站村的人,那麼估計成功率會很低。
腰站村傳承的文化——歷史古蹟
在腰站村的後山上,有一座蓮花山,因狀似蓮花而得名。那裡埋葬著腰站村的創立者——阿塔。村裡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會在這裡開展。每在春節,清明時節,所有村民們便聚集於此,祭拜天地及祖先,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年的3、6、9月,村裡的女人們會早早地為男人們做好早餐,然後讓男人們穿上滿清貴族的傳統服飾,先在村裡祠堂祭拜先祖,繼而或在村中心的廣場上跳起龍舞,或背上弓箭到周邊參加騎射活動。滿清貴族子弟都是女真族的後代,是馬背上的民族,騎射的傳統也一直得以儲存下來。
在漢族的習俗中,家族權力及義務一般都要傳於長子,在滿族則相反,他們都是幼子繼承家族事務,以及贍養老人。滿人這個制度說起來還是延續自女真時代的。在腰站村,這一傳統也一直保留著。
如果你進到腰站村,你會發現當年的皇帝下榻的行宮還有遺址在村子的北面。他們稱其為東西安樂堂,在東西安樂堂遺址內,還有當年皇帝及隨從遺留下來的一些物品,這些物品都是常見的一些生活用品,並不昂貴,但卻是珍貴的史料。
村裡的主幹道叫“罕王路”,這是一條發源於西漢時期的古道。村裡的建築還是清時流行的青磚小瓦房,四合院風格的房子裡,打造著萬字炕。愛新覺羅家族的村民院門前還有上馬石,下馬石,拴馬樁等。
自清滅亡以後,滿族的姓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滿族的姓氏也漸漸漢化,尊貴的“愛新覺羅”姓氏改成了十大漢姓: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普。而在腰站村的滿姓改成了“肇”姓。當年清軍入關以後,將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貼木爾追封為“肇祖原皇帝”,而阿塔一族也是猛哥貼木爾的族人。
清朝滅亡以後,腰站村的阿塔後人便改姓“肇”。村裡現在的愛新覺羅便用“肇”姓起名。如果你在村裡遇到姓肇的村民,那麼他一定是愛新覺羅的後裔無疑了。
在腰站村,有一處文物保護單位,便是村裡肇宗華老人的祖宅,這個宅子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這個充滿大清朝氣息的老宅至今保留著雕樑畫棟的傳統工藝,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結語
歷史的車輪隨著日升月落而不斷前進著,社會在發展,面對傳統的文化及習俗,我們也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固步自封,如果覺得老祖宗傳下來的習慣就應該一成一變顯然是不對的。當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腰站村作為現存的唯一的一個滿清貴族聚居村落,它具備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腰站村的村民,或許他們覺得現有的這種環境,正是他們理想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