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截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共有9個,包括俄、美、中、法、英這五個合法擁核國,以及朝鮮、印度、以色列的巴基斯坦這四個國家。美國是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個沙漠試驗場 ,美國成功試爆了一顆原子彈。
原子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恐怕日本人到如今都心有餘悸。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市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遭受核衝擊波的廣島,兩公里半徑以內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灰燼,這次核爆導致14萬人身亡。第一顆原子彈投下後,看日本沒有投降的意思,時隔三天,美國再次向長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彈,造成了6—7萬人身亡。到此,日本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投降。這兩個原子彈的爆炸,讓全世界見識到了核武器的威力。隨後蘇聯、英國和法國相繼擁有了核武器。我國也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不過也正是因為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自從看到廣島和長崎至今都未消除的影響後,這些有核武器的國家,都沒有輕易的動使用核武器。甚至在有的國家在動了這樣的心思後,其他國家還會跑來勸阻。比如1952年,英國首相艾德禮在得知,杜魯門在記者會上並沒有否認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後,就第一時間坐飛機趕到華盛頓好言相勸。所以,核武器更多的是威懾作用。
這種作用在巴基斯坦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印巴一直存在著“克什米爾問題”,自從1947年印度分治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後有過三次大型“印巴戰爭”。作為宿敵,印度一直以來依靠龐大的體量對於巴基斯坦形成強烈的壓迫感,巴基斯坦人深刻的認識到,想要抗衡印度這個龐然大物,巴基斯坦所面臨的情況是十分危急的。
在1947 年和 1965 年的的兩次戰爭中,巴基斯坦還可以勉強和印度相匹敵,但到了1971 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卻佔了下風,整場戰役只持續了 14 天,巴基斯坦不但輸掉了戰爭,還丟掉了東巴基斯坦的土地,大約150,000 平方公里,也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國。
正是這場戰爭,讓巴基斯坦人切身感受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刻,也讓巴基斯坦人開始正視與印度的實力比拼。在比較中發現,無論是經濟、工業水平還是領土面積,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差距都不只一點點。因為領土和信仰問題,兩國一直有零星交火,這種情況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在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國家中一些擁有遠見眼光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核武器,企圖用核武器的強大威懾力制衡印度。
巴基斯坦與核武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53年。當時巴基斯坦的核發展進行的緩慢,主要目的也只是對印度進行威懾,其外交部長也宣稱:巴基斯坦沒有原子彈政策。19564年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PAEC)成立了,核開發啟動計劃的相關工作正式被提上日程。1956年3月,巴基斯坦再次成立了一個名為原子能理事會的機構,核反應堆和若干個核研究中心和裝置被陸續搬進實驗室。
從1956年—1971年之間,巴基斯坦遵循嚴格的非核武器政策。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戰爭點燃了巴基斯坦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後,當時的總理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說了這麼一段話:
“如果印度製造核彈,那麼我們就算是吃草、吃樹葉或者捱餓,也一定要研製我們的核武器。
1972年1月20日,阿里.布托就在木爾坦召開了由核科學家和高階工程師參加的“木爾坦會議”,並提出:希望巴基斯坦在三年內在原子彈開發上取得重要突破。之後,巴基斯坦開始建立核能事務所並加大撥款。還曾派遣人才來到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學習核技術,也許是被國外發達的經濟所吸引,也許是相比較之下感受到了家鄉的貧窮。這些出國留學的巴基斯坦人很少有回國效力的,這一度嚴重阻礙了巴基斯坦核開發的程序。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主張美國應重新審視其對巴基斯坦的政策,提供更多保障和更多軍事援助
人才沒有按時回國,這嚴重阻礙了巴基斯坦的核開發的程序,沒有人才和技術,巴基斯坦幾乎陷入了絕境,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巴基斯坦人依舊沒有放棄,在之後的開發研究中,巴基斯坦不斷向多國借鑑成熟的核開發經驗,與諸多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終於在幾年後出現了轉機。
1974年5月18日,印度實施了“微笑的佛陀”核武器試驗計劃,並在鄰近巴基斯坦的波卡蘭試驗場(PTR)成功試爆。這讓巴基斯坦更加堅定了擁有核武器的決心。
1974年5月18日,印度首次成功進行核彈試驗時,“微笑的佛陀”行動被指定為代號
1976年7月,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瓦爾品第區的城市——卡胡塔,建立了研究實驗室,這個地點較為偏遠,經考察非常適合進行原子和武器測試實驗。
早在1972年,法國就和巴基斯坦展開了核原料後續處理的合作。所以在1978年,法國更是幫助巴基斯坦共同開發了凍結核燃料加工工廠建設專案。
有了這些鋪墊,此時巴基斯坦的核核研製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生產裂變材料。想要獲得核武器爆炸核心的裂變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將核反應堆的副產品鈽加工成裂變材料。另一種是利用高速離心機將鈾濃縮得到“高濃度鈾”。
一開始巴基斯坦著重使用第一種方法,即鈽再處理技術,但一直沒什麼成果。隨即,巴基斯坦科學家開始試驗第二種方法——建造離心機來生產用於核武器的高濃鈾。
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研究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從阿里.布托到齊亞.哈克,每一位掌權者都沒有放棄核武器的研製。然而在70年代後期,巴基斯坦核武器的研製引起了美國的注意。為了讓其放棄研製,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巴基斯坦實施經濟制裁,利用其國際影響力迫使法國停止向其出售核武器材料,阻止世界銀行給巴基斯坦提供貸款。一系列的操作讓巴基斯坦的核研究停滯不前。
眼看著整個專案都要停滯,蘇聯來打破了僵局。當時的蘇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與美爭奪世界霸權。阿富汗東接中國,西接產油區,北接中亞俄羅斯,南接南亞印度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為了其支援的人民民主黨政權,1979年聖誕節前夕,蘇阿戰爭爆發。為了阻止蘇聯向西擴張,美國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行動基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經過考察發現,阿富汗的鄰居巴基斯坦非常適合。此時的巴基斯坦變成了香餑餑,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360度的大轉變。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一度高調的宣佈:
“我們將重新審視對巴基斯坦得態度,併為其提供更多的保障和軍事援助,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巴基斯坦的安全政策不再受我們的(核)不擴散政策影。”
不僅如此,美方還批准向巴基斯坦提供 4 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卡特的這一決定,讓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研發跨出了一大步,也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巴基斯坦科學家在2009年的一次電視採訪中透露:
“蘇阿戰爭給了我們提升核能力的空間。鑑於美國和歐洲對我們的計劃施加壓力,事實上,如果當時沒有發生阿富汗戰爭,我們就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更早地製造出原子彈。”
不過這種情況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發生了細微的改變,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也開始對巴基斯坦的核計劃進行監控和制裁,這大大減緩了其核研究進度,但巴基斯坦並沒有放棄,仍然艱難的進行研究。
經過堅持不懈的研製,1992年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研究終於有了新進展。當年,巴基斯坦外交秘書承認:“巴基斯坦擁有核武器能力”。1998年,巴基斯坦的最後一次試驗於沙質哈蘭沙漠進行。有意思的是,這次試驗所使用的裂變材料,並不是一開始人們認為的“高濃度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美蘇這兩大國身上的時候,巴基斯坦已經悄悄計劃建一座生產鈽的核反應堆和重水綜合設施——庫沙布核電站,該核電站每年能生產50——100噸重水。1998年,巴基斯坦的核試驗使用的就是尼羅爾、卡胡塔生產的裂變材料,庫沙布核電站生產的精煉武器級鈽。
隨著一聲巨響,巴基斯坦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巴基斯坦能擁有核武器,除了自身的堅持不懈,美國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陷入阿富汗戰爭,花費數十億美元,仍然擺脫不了戰爭的泥潭,還推進了巴基斯坦核武器的發展,卡特怕也是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