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五十歲之前,人找病;五十歲以後,病找人。”
劉阿姨今年正好50歲,已經進入更年期,越發感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身體總是莫名其妙地出現疼痛,痛完膝蓋又痛腰,這裡痛完那裡痛,感覺渾身都在痛。
在家人的陪同下,劉阿姨到市裡的醫院就診,做了骨密度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
50歲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進入身體的衰老階段,不少人也會像劉阿姨一樣莫名其妙感到全身疼痛,原因不止骨質疏鬆而已。小艾分析一下比較常見的一些原因,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過了50歲全身疼痛,可能是哪些原因?
1、最常見的原因:人老了,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多發的疾病,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夏維波、李梅等專家介紹,骨質疏鬆症是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增加的代謝性骨骼疾病,可引發的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多重併發症。
為何有人會患上骨質疏鬆?專家解釋,就女性而言,絕經後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減弱,就會導致骨吸收功能下降,造成骨量丟失加速。而男性中缺乏睪酮素,也會抑制骨細胞活性,增加骨量丟失的發生。
2、心理壓力過大:纖維肌痛綜合徵
這裡痛,那裡痛,但又說不出具體位置,小心可能是纖維肌痛綜合徵。北京宣武醫院風溼免疫科李小霞主任介紹,纖維肌痛綜合徵實際是一種非關節性風溼病,屬於軀體合併心理的疾病,可繼發於外傷,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等引起。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環境、感染、免疫等有關。
纖維肌痛綜合徵發病時,多以全身多處肌肉疼痛為主,且伴有面板觸痛,時輕時重,超半數患者都會出現晨僵、失眠、多夢、精神不振、嚴重疲勞等症狀。
3、檢查正常,但是就是全身痛:軀體形式疼痛障礙
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是一種與纖維肌痛綜合徵相似的疼痛。患者在檢查時沒什麼問題,但總感覺哪裡疼。據武漢市第一醫院睡眠心身疾病專病門診梅俊華醫師介紹,軀體疼痛障礙是軀體化心理障礙的一種,患者的症狀可十分頑固,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情緒。
梅醫師解釋,造成軀體疼痛障礙出現的原因與患者的性格、工作生活壓力等密不可分。
4、長期疲勞:慢性疲勞綜合徵
一般情況下,人在一輪疲勞後,經過一夜休整就可恢復充沛的精力。但如果經過休整,仍然十分疲倦,且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就要注意很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徵導致的。慢性疲勞綜合徵是指不明原因地出現全身疲倦感,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頭痛、肌肉痛等症狀。
導致慢性綜合徵的原因多與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等有關。長時間的體力、腦力勞動,睡眠不足導致精力無法恢復,另外,濫用藥物,如鎮靜藥、利尿藥,或長時間暴曬,體內維生素缺乏等,都可能導致疲勞。
二、渾身疼痛怎麼辦?這些方法可參考
1、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目前臨床主要治療方式包括:經常運動和補充營養。
運動:老年人保持運動有助於維持骨骼內的骨量,特別提醒的是絕經期女性,每週堅持3小時運動,有助於增加骨骼內的鈣質。
補充營養:骨骼中有最主要的物質是鈣。所以平常生活中要注意鈣的攝入量。
藥物治療:如果達到要吃藥的階段,要謹遵醫囑,不可盲目的自行用藥。
2、纖維肌痛綜合徵
纖維肌痛綜合徵患者可以透過打太極、游泳瑜伽等方式改善症狀。太極是一種凝神、靜心運動,可以降低患者對疼痛的關注度。
其次,是透過藥物治療。臨床上主要用止痛藥、抗抑鬱藥、抗驚厥藥來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改善疲勞、睡眠、抑鬱等症狀。
3、軀體形式疼痛障礙
針對軀體疼痛障礙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因此診斷還需進行精神檢查。治療主要以抗抑鬱藥為主,除了抗抑鬱藥物,還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識別和取代不適應的負性認知。包括放鬆訓練、生物反饋、注意力轉移等。
4、慢性疲勞綜合徵
目前針對慢性疲勞綜合症,多數是以非藥物療法為主,透過適當作息來減輕心理和身體上的壓力。一般藥物治療也有一定功效,針對關節痛、肌肉痛、咽痛等,可以選擇鎮痛、鎮靜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三、年過50歲,為了健康養成這幾個習慣
除了注意身體的疼痛,及時找出病因。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50歲後的中老年人保持5大健康生活習慣是使壽命延長10年甚至更長的關鍵。
這5大生活習慣包括:堅持健康飲食、每天30分鐘或以上中高強度的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吸菸、不過量飲酒。統計顯示,5個健康生活習慣全具備,女性可能延壽最高14年,男性可能延壽12年。
當身體出現“累”“困”“乏”“痛”不要再強撐,很可能是身體透支的預警,慢下來,讓身體迴歸健康生物鐘,才能延年益壽。渾身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僅是骨質疏鬆、纖維肌痛綜合徵、軀體形式疼痛障礙、慢性疲勞綜合徵而已,如果症狀嚴重、長期存在,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對症處理。#健康過大年##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骨質疏鬆有啥症狀?人過四十,該關心一下您的骨量了》.光明網.2021-10-20
[2]《別拿“累”不當病!你瞭解慢性疲勞綜合徵嗎(上)》.上海中醫藥大學.2019-09-07
[3]《針對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治療多數是以非藥物療法為》.新華社.2018-05-0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