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偉(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附屬小學校長)
小升初,許多家長一聽到這個詞就不免會焦慮。如今,中考分流帶來的壓力傳導,給初一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壓力,給小升初的家長帶來更多焦慮。一位二年級學生的家長曾問我:“孩子是不是得把小學的必備古詩趕緊背誦完,然後趕緊提前背誦初中的古詩。”
小升初的困難有哪些?
學科知識增加所帶來的學業負擔。初中學科增多難度加大,需要理解和練習的內容成倍增加,學習內容的增加所帶來的就是學習時間增加。隨之需要做出的是學習方式的調整,學習方法的改變,以及學習習慣的適應。這些都會打亂原有的生活節奏,給學生及家長帶來一定程度的焦慮。
考試頻次的增加,特別是升學考試所帶來的學業壓力。考試原本就會給人帶來壓力,何況是頻繁的考試。初中的考試較之小學而言,不僅涉及自我評價,還會有大量群體評價、橫向比較競爭帶來的壓力。這對於青春期學生的焦慮而言,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情緒情感變化。從小學升入初中之後,同學的交往方式、師生互動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對於很多初中生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挑戰。
面對小升初的這些問題,有何破解之道?
以上所說的壓力直接作用於學生,但往往家長的壓力要比學生更大。說到破解之道,則需要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建設性的教育方式。所謂建設性是相對於破壞性而言的,破壞總是比建設更加容易,建設性意味著積極引導,而不是消極的否定。比如“做題不要馬虎!”說起來容易,但怎樣才能避免馬虎?探討避免馬虎的方法,就是建設性的教育方法,雖然可能耗時費力,卻可以養成學生面對焦慮和挑戰時積極應對的人生態度。成年人給學生的否定式評判,容易使其形成消極和逃避的性格,於是面對焦慮時,輕易地否定自己,而不是積極應對。建設性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更善於積極地緩解自己的消極情緒。
學習是一個“長過程”而不是“短戰役”。每天跟孩子叨唸著“再熬一熬,考完試就好了”,這本身就會增加學生的困擾。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並不意味著高考結束就終止了。建立對學習本身長週期的心理與思想準備和好感,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不適。
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教學理念。小學老師對所教學科涉及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的貫通式理解,能夠實現對初中小學相關知識與學科素養的整體理解把握,從這個角度來進行小學教育教學,就是一以貫之的,而不是小學、初中、高中割裂式的。我建議,小學教師應該在小升初階段承擔更多責任。小學的教與學指向了學科核心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如果,小學教師提前做一些基礎性鋪墊工作,那麼,在小升初這樣的轉折期,即使出現知識的迭代與增加,小學階段培養的學習方法、習慣也可以遷移發展。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1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