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車帝原創 邢秋鴻/賈天鈺
[懂車帝原創 行業]老話說得好:“買的不如賣的精。”尤其是在汽車消費領域。
2月10日,銀保監會點名賓士:經過現場檢查,發現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金融有限公司(下稱賓士汽車金融)存在著“宣傳材料未明確說明貸款產品提供方”、“服務價格資訊披露不符合要求”等多項侵權行為。雖然這次與金融服務費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卻事關消費者資訊保安、知情權以及自主選擇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目前,汽車金融行業在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資訊保安等方面確實有待改善,而各種行業亂象實際上也比較普遍。
當然,梅賽德斯-賓士也很快“認錯”,並表示針對銀保監會指出的問題已經完成了整改。但是被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
截至2021年,我國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達到1.8萬億,金融滲透率超過50%。簡單來看大概是,每兩個購車消費者中,都有一個會選擇分期。
買車本身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就是因為行業記憶體在一些收費和服務亂象,導致經常會出現一些購車交易糾紛。解決這些“購車困擾”就顯得真實且迫切。
汽車消費套路多,一不小心就入坑
在汽車行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全款購車往往不受待見”,銷售人員會想方設法讓你使用汽車金融服務。與樓市中的全款優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究其原因,那就是賣車哪有貸款“香“?你以為4S店賣的是車?實際上人家賣的是汽車周邊的配套產業以及服務。
如果你有過購車經歷,大概會熟悉這樣一句話:“行業中都是這樣,這是必須收取的,我們的收費已經是市場最低了。”如果消費者有異議,沒關係,你不交這些費用,車價就不會優惠,或者就需要捆綁其他專案。
經歷了看車、詢價、議價的消費者,再看到GPS費、出庫費、上牌費、服務費等等名稱,很少有人能不被繞迷糊。
崔東樹表示,由於汽車銷售利潤不高,因此商家主要是透過金融、保險等方面來獲取豐厚利潤,這也導致各類亂象屢禁不止。
2019年,因“西安賓士女車主維權事件”牽出涉事4S店收取“金融服務費”後,同年9月,賓士汽車金融也因“對外包活動管理存在嚴重不足”被北京銀保監局處以80萬元的行政處罰。
被罰80萬元後,2021年11月26日,賓士汽車金融再次被處罰40萬
2021年11月26日,因“發生核心業務系統中斷暴露出業務連續性管理不到位,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賓士汽車金融再次收到北京銀保監局的罰單,被罰款40萬元。
除賓士外,隨著相關部門監管趨嚴,汽車金融領域的違規處罰案例還有不少。比如,此前汽車金融公司上海東正汽車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辦理部分貸款業務時,存在以貸收費行為”被上海銀保監局處以50萬元罰款。據官網顯示,該公司業務覆蓋賓士、寶馬、奧迪、保時捷、捷豹、路虎、沃爾沃等不少豪華車品牌。
2021年12月,大眾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被處罰180萬元
2021年12月,大眾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因“零售貸款放款比例不符合規定、附加產品貸款管理、貸款審查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不按照規定提供報表“,被被北京銀保監局罰款180萬元。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建議:消費者在購車時,應該與經銷商明確相應的收費專案,比如支付專案一般包括車價、保險、購置稅等等。
如果遇到4S店要求收取所謂的金融服務費,則應該明確拒絕。如果是其他服務費,則應該明確其是否提供了相關服務,是否有明確的收費標準,如果存在捆綁銷售該類服務、強制銷售該類服務,則應該保留相關證據後向工商管理部門舉報。
豪華車主最容易“中招”?這份避坑指南請收好
2019年,西安賓士女車主事件揭開了汽車金融服務的層層套路。雖然此後收取金融服務費這件事被明令禁止,但是它可能只是換了個身份。此前,懂車帝諮詢了一位在某二線豪華汽車品牌做銷售的朋友。
據這位銷售表示,金融服務費(貸款手續費)目前該店已經不收了。那麼如何來保證經銷商的利潤呢?很簡單,要麼把車價往回調一點,即優惠幅度下降,守住車價;要麼就把這塊費用平攤到其他購車費用上,比如精品費、掛牌費等。
金融服務費只是其中之一,購車時還可能遇到很多“黑幕”。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一些4S店與保險公司合作,要求貸款買車客戶必須在指定的公司購買汽車保險。事實上,沒有規定必須在4S店指定的地方購買保險,這種條款本身也違反自由買賣的原則。所以,遇到類似問題,消費者可以透過合法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除此之外,4S店收取高額上牌費也是常見現象。根據規定,新車上牌費用主要包括新車上線檢測繳納的費用、拓號照相的費用以及新車牌照的費用 。
1、上線檢測的費用一般在100元左右,拓號照相38元;
2、汽車號牌(反光)100元、機動車行駛證工本費15元;
3、機動車臨時登記證書工本費10元、機動車臨時號牌5元、裝牌費20元。
以上這些費用相加不到300元。但在4S店這裡,往往需要花費1000元,甚至幾千元。
懂車帝在車友圈中看到一份價格明細,其中列出的上牌費用甚至高達3000元。在走訪4S店的時候,懂車帝也發現,上牌費這種費用經常在購車賬單中出現。
張翔指出,汽車金融服務亂象尤其容易出現在高階車、豪華車銷售的過程中。因為這類車主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從選車到買車做決策的時間也比較短,但整個汽車金融服務的過程往往比較複雜、牽涉部門眾多,這就容易被一些商家鑽了空子,滋生各類行業亂象。
那麼我們在享受汽車金融服務前,究竟需要警惕哪些“坑”?又該如何避開這些“坑”呢?
北京國標律師事務所主任姚克楓指出,消費者需要重點關注“免息貸款”、“低息貸款”、“自帶GPS安裝”、“綠本抵押”、“退訂”、“額外費用”這六個容易踩坑的環節。
1、免息貸款:商家標榜“零利率”,但卻以“金融服務費”等名目收取手續費。
對策:仔細閱讀合同費用中的相關條款,並要求商家明確所收費用。
2、低息貸款:有的商家雖然標榜低利息,但實際向消費者展示的是低費率,混淆“利率”和“費率”的概念。
對策:明確利率、費率的概念,親自計算。
3、自帶GPS:貸款購車時商家未告知消費者便加裝安裝GPS,並強制收取GPS費用,侵害消費者知情權。
對策:提前根據自己的需要,明確是否需要商家安裝GPS。
4、綠本抵押:金融貸款需要綠本抵押時,要求直接把綠本交到4S店或者經銷商。
對策:按照正規流程,帶著4S人員親自去車管所。
5、退訂:貸款涉及到第三方貸款,無法拿到貸款時,商家拒絕退回訂金。
對策:提前協商好退訂協議。
6、額外費用:商家在合同簽訂後以各種名目收取費用。
對策:對商家書面及口頭等形式的價格資料進行證據留存。
如果遇到商家不公開披露汽車金融服務價格等重要資訊的情況,可以對商家非公開披露行為進行證據留存,以商家違反《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向銀保監進行投訴。
若發現自己的合同中標明瞭下述類似條款時——“消費者授權該公司可以向其所屬集團內的任何公司、其他貸款人授權的或向貸款人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機構,收集、披露以及允許其使用消費者資訊。該授權條款在合同有效期內以及合同終止或解除後持續有效。”,則可以以其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向相關部門投訴,避免自己的個人資訊被洩漏。
另外,姚克楓還提示消費者,在選擇汽車金融服務及產品前,一定要提前瞭解清楚貸款模式、貸款方、還款、利息計算方式等方面的資訊以及整個流程。
1、貸款模式。
1)普通消費貸款:信用貸和抵押貸,貸款期間車輛所有權屬於借款方。
2)融資租賃:貸款期間車輛所有權屬於貸款方,貸款還錢後進行權屬變更。
2、貸款方。
1)銀行:傳統型別,審批嚴格,稽核時間長,無額外收費風險。
2)車企金融:4S店的優先推薦,屬於汽車製造商旗下的金融公司,服務專案多,可選性強。
3)小額貸款公司:快捷方便,利率高。
3、還款。
1)提前還款:是否需要手續費。
2)延期還款:違約金。
4、利息計算方式。
1)利率:複利計算方式,本金隨時間減少,分攤等額本息。
2)費用:將利息直接分攤到時間週期內進行計算。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金融分會秘書長宋濤表示,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非常豐富,每個汽車品牌都提供了多種金融產品供消費者選擇,消費者一定要經過詳細對比,選擇產品描述最清晰的金融產品,避免服務後期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消費者應主動要求銷售服務人員告知金融服務價格及相關要素,並可以與主機廠金融相關客服人員確認是否一致,避免被騙。
寫在最後:
這就是當前汽車消費市場:我們買的雖然是同款車,加得是同樣的配置,但是最終的價格卻千差萬別,最後全憑自己“砍價”的本事。開啟一個懂車帝車友圈,隨處可見詢價的帖子。
但是回到文章開頭,“買的不如賣的精”。如果只能要求消費者增加自我防範意識,仔細辨別銷售中的套路,這真的是一個良性的市場環境嗎?消費者的權益真的能夠有效保障嗎?
懂車帝也呼籲有關部門,能夠出臺相關規定,規範汽車交易領域的各類費用。讓經銷商不收不明不白的錢,讓消費者不買稀裡糊塗的賬。在汽車銷售領域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的營商環境,避免市場惡性競爭,同時廣大消費者的錢也能夠花的更加清晰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