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是政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民生工程,目的是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兼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也有人稱之為危房改造。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條例》規定,只有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進行房屋徵收。有些是打著“棚戶區改造”的名義行商業開發之實,這顯然不是公共利益,是不能對房屋進行徵收的。
所以,對於何為為公共利益而進行的“棚戶區改造專案”需要進行嚴格的界定。只有是政府為了城鄉規劃的實施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舊城改建,才能對所涉房屋進行徵收。對房屋進行徵收後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但是在實踐中,棚戶區改造也存在著一些不合規、不合法的情形,廣大被徵收人要對相關法律知識有所瞭解,以防自身權益受損。
第一:房屋顯然不屬於棚戶區改造範圍
有些地方的新房被當作棚戶區來改造。需要強調的是,20-30年房齡的房屋,特別是簡單建築物和筒子樓以外的單元樓,不涉及棚戶區概念中的任何情況,無論是火災質量還是住房質量都沒有嚴重的隱患問題。這種房子的棚戶區改造顯然是錯誤的。
不超過20多年房齡的地方,並不意味著只要房屋的樓齡超過20年,就可以用棚戶區來改造。針對這一現象,被徵收人可以對房屋徵收決定提起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錯過了協議約定的期限,在起訴時同樣也可以將其作為理由提出。
第二:所涉專案並不屬於棚戶區改造性質
原則上,棚戶區改造專案只針對城市國有土地,農村集體土地和住房徵收不應以這種名義進行,但已列入城市規劃範圍的城中村專案除外。
在實踐中,擴大棚戶區改造徵收範圍存在大量的肆意擴大行為,如城中村和城郊村集體土地上的新建築物也被納入棚戶區改造徵收範圍。這種肆意徵收顯然是不當行政目的的錯誤做法,更重要的是,它最有可能是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的違法徵收行為。
第三:對補償安置專案“缺項”的補償
法律規定,被徵收人有權自由選擇補償方式,並有權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因此,剝奪被徵收人的選擇權和變相補償專案的行為,侵犯被徵收人的權利和利益,不符合法律規定。
如不安排產權調換,只允許被徵收人選擇貨幣補償或者領取購買券;安排產權調換,卻無就近地段、改建地段回遷的選擇;或是經營性用房,以安置房為現房為由不予被徵收人停產停業損失費用等等。
第四:房屋徵收評估時的嚴重“錯位”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評估辦法》第十條明文規定:
第十條 被徵收房屋價值評估時點為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
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評估時點應當與被徵收房屋價值評估時點一致。
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該專案因為長時間的拖延而遲遲沒有作出徵收決定,直到幾年後,房價已經大幅上漲,而補償決定仍然按照此前的"徵收決定公告之日"以當時的房價為標準,這對被徵收人顯然是不公平的。
因工程延期導致房價上漲與法律對被徵收人的規定產生矛盾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承擔責任。若徵收方隨意行為之,被徵收人可以起訴徵收補償決定,要求重新作出補償決定,以爭取合理公平的補償。
第五:以“拆違”“解危”的名義促拆遷
棚改時,也會出現一些行政目的不當的違法現象,比如將徵收人的房屋認定為違法建築,危房,然後進行拆除。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被徵收房屋被認定為危房,違章建築成立了,屆時可獲得的拆遷補償將大打折扣。如果房屋被納入棚改徵收範圍,那麼就應該按照法律規定的標準和程式進行拆遷和補償,拆違式與解危式的拆遷方式需要從棚改徵收過程中剔除出去,這樣才能真正保障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被徵收人一旦接到責令限期拆除或解除危險通知書,應及時走法律程式維權。
面對棚戶區改造,存在上述五個情況,顯然徵收方是違法的,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更加重視。事實上,不僅是棚戶區改造專案,幾乎每一項徵地拆遷改造專案,都會直接影響被徵收行政決定,也就是說徵收補償決定。徵收補償決定中存在違法情況。如果決定不撤銷,房屋很可能會被強制拆除,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因此,我們應該善於判斷徵收補償的決定是否合法,並善於阻礙強制拆除的實施。
因此,萬典律師提醒大家,當徵收人以“棚戶區改造”專案對房屋進行徵收時,廣大被徵收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被徵收人應當對自己的房屋情況及所屬地段進行審查,判斷是否屬於棚戶區,比如平房面積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質量差;人均建築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是否齊全;交通條件是否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的情況,以及環境衛生是否髒、亂、差;
第二:根據徵收決定的範圍,瞭解自己是否在徵收範圍之內,這時被徵收人就要留意當地徵收部門釋出的徵收公告了,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徵收公告裡面應該對徵地範圍、位置、面積和用途等進行明確的說明;
第三:向相關部門瞭解棚戶區改造專案是否符合“四規劃一計劃”,也就是否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專項規劃,是否納入了市,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是否進行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
第四:瞭解補償安置方案是否公平合理,補償安置方案與被徵收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直接影響著被徵收人最後能夠獲得多少補償,所以被徵收人一定要仔細將補償安置方案裡的內容詳細看一遍,審查其是否屬於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