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老家在南方六線小縣城的小王發現,這個春節,大家突然都不聊房子了。
往年春節,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大叔,嘮嗑的時候總要提一嘴買房那些事,誰誰誰家的孩子在大城市又買房了,哪哪哪的房價又漲了……春節期間閒著的時候,一家人浩浩蕩蕩殺向售樓處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例行催婚,聊買房似乎也是過年回家的“必備動作”。
但今年,不要說去售樓處看房了,連提起買房這事的人,都幾乎沒有了。
售樓處集體“躺平”
春節樓市“冷冷冷”
小王的感受不是錯覺,這個春節,樓市確實涼意十足。
來,給你看個鐵證如山的資料:
中銀證券說,它研究了47座城市今年春節樓市,新房成交面積比去年春節下降了47.9%,直接腰斬。
二線城市,房子直接比年春節少賣了60%,三線城市更慘,少賣了62.7%,把貓姐都嚇到了。
克而瑞的資料也反映了同樣的趨勢,2021年1月31日-2月6日春節週期間,40個重點城市總共賣房44.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0%。
40個城市裡面,只有上海、佛山等少數熱點城市樓市還算堅挺,出現了正向增長,春節樓市的慘淡,真是比冬奧會的雪花還要涼。
原因嘛,返鄉置業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返鄉啊!返鄉越來越少,置業自然越來越少。
而,第二點,就是供應。
CRIC統計,春節期間30餘城零供應,即便累計春節兩週,同比下降仍在2成以上。
不僅如此,從CRIC在各地春節售樓處的調研來看,多數城市售樓處處於“躺平”狀態,僅留守1-2人值班,既無加推也無大型活動。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今年春節樓市遇冷,供應下降是成交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中,北京受疫情突襲影響,今年售樓處僅54%保持正常開放,上海僅20餘個售樓處開放,而深圳僅有50-60%的售樓處保持開放,與往年80%以上的售樓處開放率相比,房企整體銷售積極性並不高漲。
李宇嘉認為,開發商供應的積極性下降,源於情緒的變化。
自去年12月份以來,地方政府紓困行業(人才購房、補貼、公積金扶持等),央行降準降息,按揭貸款正常化,首套及二套利率下降等,收併購案例也正在落地,比如世茂地產、融創等專案順利出手。
這麼多的政策作用下,開發商普遍預計會出現“救市效應”,推盤和繼續降價的積極性下降,很多在等待兩會前後的“小陽春”,對於春節樓市的期待下降了。
返鄉置業“消失了” 哪些開發商最痛?
大家都不聊買房了,很多房企期待的返鄉置業大潮,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李宇嘉認為,返鄉置業並未明顯出現,還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四線城市房價在明顯下跌。
根據70城房價資料,去年12月份仍有50個城市的新房價格環比下跌,基本都是三四線城市。
從趨勢來看,熱點城市房價跌幅在收窄,而內地三四線城市房價跌幅仍在擴大。我老家不少樓盤,從前兩年的七八千,降到了四五千。
簡單來說,大家都看跌,導致購房熱情不高。
二是返鄉置業潮,最熱的節點早就已經過去。
三四線城市返鄉置業高峰,是在2016-2018年去庫存和棚改期間,當時房價上漲預期強烈,棚改貨幣化安置也提高了購買力,加上去庫存和棚改導致新房庫存低,返鄉置業潮比較熱。
當下,三四線城市庫存高壓,開發商在這些區域大面積降價促銷,導致買房熱情並不高。
也就是說,以前那種大家一窩蜂回老家小縣城買房的盛況,不可能再現了。
三是近年來城鎮居民收入下降。
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生活服務業就業人員收入下降,這部分人群是返鄉置業的重點人群;另一方面,很多人群對未來收入預期並不樂觀,對買房的謹慎度上升。
大家手裡都沒錢了,就算有錢,也要緊著花了,回老家買房,想想還是算了。
話又說回來,返鄉置業涼了,對什麼房企影響最大?
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四五六線之王碧桂園了。
昨天,碧桂園公告宣佈,2022年1月單月,碧桂園賣房的權益金額是363.6億元,同比下降9.8%;權益面積4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2%。
粗略計算,碧桂園的銷售均價在7870元/平方米左右,已經跌破了8000元大關,和貓姐老家五線小縣城賣得最貴的房子,均價差不多了。
銷售金額下降,銷售面積反而增長,說明碧桂園正在大規模降價促銷,但不惜以價換量依然挽救不了銷售額下滑的頹勢,處境艱難。
而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發展的閩系房企融信中國,銷售額雖然同樣出現下跌甚至腰斬,但銷售價格卻不跌反升。
2月8日,融信中國公告宣佈,融信在1月達成總合約銷售額65.06億元,同比下降47%;合約建築面積約為32.1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9.41%;平均合約售價約為每平方米20251元,同比微漲4.60%。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認為,綜合來看,2022年開局依舊很“難”,中央降息降準,信貸放鬆似乎並未在春節樓市激起太大的浪花。
2022年,行業規模大機率高位回落,不過對於購買力相對充裕的核心一二線城市仍是“兵家必爭之地”,供應主導成交的市場屬性使得其短期成交仍存在一定的釋放空間。
這也就意味著,那些核心陣地在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房企,今年將會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