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與豐臺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共同推出有聲欄目《豐臺史話》,
為您講述
發生在豐臺的紅色故事……
豐臺史話
京西南的創新發展
本期《豐臺史話》我們來講述《京西南的創新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排頭兵》(上)。
在中國,企業孵化器也被稱為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要透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及一系列的服務支援,進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從而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通俗來講,所謂孵化器,就是修建一個集中的場所,把高科技企業請進來,讓一些發明創造在此轉化為產品。眾所周知,很多科技成果無法產業化,主要是缺乏適宜的“空氣”與“溫度”,許多科學家畢其一生的發明創造束之高閣也是因為缺乏必要的支援。而在 90 年代中期,當許多人還不知道“孵化器”為何物的時候,豐臺區就已經出現這樣的機構。
1994 年 1 月,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運營。這個由北京市政府和豐臺區政府領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區實施管理的科創服務中心,從此開始擔負起助推豐臺科技騰飛的使命。1996 年 10 月,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考察,國家科委批准,中心成為全國首批三家“國際企業孵化器(IBI)”建設試點單位之一,於 1998 年被評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並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火炬管理先進獎。2000 年被評為北京市創業孵化基地之一,2001 年被評為國家高新區先進孵化服務機構。
進入 21 世紀,孵化器的概念逐步被人們所熟知,國家科技部大力推進孵化器的建設工作,北京市政府開始啟動“首都 248 工程”,豐臺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的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2000 年,中心打造以孵化器為載體、分工精細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建立“5+2”孵化培育模式,即以五大服務體系為基礎,加上分級分類孵化和巡診式服務,將服務理念運用到實際的孵化服務中去,使孵化服務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看似複雜的孵化模式,其實操作起來非常簡單 :科創中心在企業資料庫中選出上百家企業作為重點聯絡單位,實行員工對重點企業一帶五的貼近服務,透過走訪巡查,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提供實質性的幫助。這其中就包括邀請企業家、金融機構、業界人士同企業分享創業心得、政策趨勢等的培訓服務;開通中英文網站和多媒體觸控資訊查詢系統,為中心及入孵企業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資訊服務;與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分中心簽署共用實驗室服務;與北京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中關村科技投資、擔保公司、中信實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為園區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建成一個包括工商代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資諮詢公司、ISO9000 認證機構在內的較為完善的中介服務體系,使中心內的企業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全方位、全過程的中介服務。
也同樣是在 2000 年,科創中心開始嘗試“盤活閒置資源、輸出品牌管理”的發展模式,藉助品牌的輻射力和園區的政策環境,不斷整合空間資源。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發展,中心透過與園區內國企、央企、民營企業的樓宇合作,相繼建成了北京賽歐科園科技孵化中心、豐臺科技園光機電孵化中心、陽光四季孵化中心等 23 幢孵化大樓,16 個孵化器分中心,30 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網路,形成了以資訊科技、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為主導的,長達 5 公里的帶狀孵化器產業叢集,即我們俗稱的科技孵化一條街。而豐臺園孵化器網路的建立方式,也被業內專家譽為獨具特色的“豐臺模式”。中心於 2015 年被授牌“創新型孵化器”,2016 年被科技部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預知後事如何?
請持續關注我們哦!
來源:北京豐臺
北京市豐臺區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