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己篇.修身齊家
1.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二句,所謂守約也。
2. 棘手事,需耐煩。千萬忍耐,忍耐千萬。
3. 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4.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
5. 人之氣質,由於人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6. 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
7. 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則精力愈弱。
8.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9. 人而不勤,則萬事皆廢,一傢俱有衰象。
10. 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
11. 夫知之而不用,與不如同;用之而不盡,與不用同。
12.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
13.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14. 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15. 為人須先立堅卓之志。
16. 人宜減者決減之,錢宜省者決省之。
17.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18.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19.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20.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21. 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22. 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
23.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24. 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二、識人篇.立人達人
25. 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26.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27.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
28.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9.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30. 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
31. 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
32. 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毋將智人說得及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及易。
33. 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並重。得人不外四條:廣收,慎用,勤教,嚴絕。
34.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35.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具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三、識事篇.剛柔並濟
36.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戾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
37.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38. 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試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廢,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
39. 寧拙毋巧,可以持之。
40.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41. 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42. 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
43. 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44. 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
45. 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46. 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47. 世事多因忙裡錯,好人半自苦中來。
48.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49.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50.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51.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來,而可久可大者也。
52.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問哪有空閒的光陰。
四、識道篇.明強挺經
53. 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54. 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以。
55. 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
56. 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57. 危機之際,莫靠他人,專靠自己,乃是穩著。
58. 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
59.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60. 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61. 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
62. 放開手,使開膽,不得瞻前顧後。
63. 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4. 處事宜決斷。
65. 聖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66. 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67.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68. 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69. 守篤實,戒機巧,守強毅,戒剛愎。
國有法,鄉有約,家有訓,《曾國藩家訓》生動可讀,足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