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童年記憶裡的美食,好像越來越難找到了。
故事可能在某次聚餐,對著大眾點評選擇困難時初現端倪。下滑手機頁面,推薦餐館一大堆,看來看去,通常的選擇好像也只有幾種,排第一的永遠是火鍋,第二永遠是燒烤。
相似的困惑,在你獨自在家點外賣時最為強烈。沒有人能夠想通,為什麼午餐和晚餐分別點了兩個城區的兩家截然不同的飯店,新疆炒米粉和滷肉蓋飯卻能給人如此雷同的味覺體驗。
類似的味道日復一日地綁架著我們的味覺,讓人不禁疑惑:明明幾年前的美食各有各的好吃,現在怎麼統統成了一個樣?
那些記憶中的平民美味,到底都去哪兒了?
美食的盡頭,是千篇一律
在“網紅美食街”還沒有誕生的年代,人們對中華美食的想象,遠不侷限於臭豆腐、老酸奶和鐵板烤魷魚。
全國各地夾雜著不同方言的吆喝聲中,飄著本地美食獨有的香氣。要是有人問,中國哪裡的美食最好吃?這個問題恐怕聊上三天三夜也爭不出答案。
人類對故鄉帶有特殊的記憶,而美食恰好是安放思念的容器。
寧波人的老話“三天勿喝鹹菜湯,兩腳有點酸汪汪”,寄託了對鮮掉眉毛的大湯黃魚的寵愛。而在緯度差不多的甘肅,每天清晨六點半,數以萬計的牛肉麵館在黃河兩岸默契開張,老闆們切好辣子和蒜苗,等待心急火燎的食客的到來。
2021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蘭州市民吃牛肉拉麵/視覺中國
“質細而油多”是江蘇高郵的鹹鴨蛋,糖不甩是廣東人冬至的獨家記憶,“三主三輔”的羊雜湯則是北方人冬日的最愛。
說起故鄉的美食,從剛出鍋的鮮亮色澤,到光碟後的淡淡餘香,每個人都能靠記憶還原出一部平民版滿漢全席。
但當人們離開故鄉,走向都市,美食卻難逃千篇一律的宿命。
兒時的美食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
在知乎提問“各個地方都有哪些漸漸消失或失傳的美食”中,下面173個回答戳中了人們各自的童年記憶,上海的擂湯圓、石家莊的牛肉罩火燒、湖州新市的茶糕......曾經大街小巷叫賣的美食,如今都不見了蹤影。
2013年7月18日,陝西省西安市,回民街夜市上的美食攤位。/視覺中國
人口的流動帶來菜系的消融,地域菜色的特點越來越模糊。
作家沈宏非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麻辣的川菜傳到了廣東,鮮淡的粵菜來到了北京,“現在拉薩的八角街都在吃海鮮!”
街角小攤的“豆漿油條”如今只剩永和豆漿,從南到北的火車小吃全都是康師傅泡麵。小吃的消失、菜系的消融最終帶來口味的統一。
沈宏非感慨,“全中國年輕人都在吃辣。”這可不是在開玩笑。2017年,網易數讀分析了12555份美食網站上的菜譜,給最受歡迎的菜品進行排名,結果發現,前三名分別是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和酸菜魚。你沒看錯,都是川菜。
另一份美團今年釋出的資料顯示,當代年輕人聚餐的時候,最愛的選擇分別是:火鍋、烤肉、海底撈。由於資料統計的是關鍵詞搜尋量,海底撈憑藉一騎絕塵的人氣挺進前三。同樣的尷尬還在發生,因為排第四的關鍵詞為“燒烤”。
當代年輕人彷彿在聚餐口味上達到了空前的統一:要麼吃火鍋,要麼吃燒烤。
包括北上廣深在內,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有可能被評選為下一個“美食荒漠”。甚至說哪裡有年輕人,哪裡就可能成為下一個“美食荒漠”。
至於在家點什麼外賣,可供選擇的口味餘地似乎也不大。有網友感慨到,“感覺外賣不管是炸雞披薩粉面蓋飯煲仔飯...都是一個味,濃濃的調料包風味。”
消失的美食,進擊的料理包
從美食製作的源頭上來看,美味越來越千篇一律,這可能是一個事實。
你在中餐館能吃到的炒菜種類,正在逐漸減少。
以一個創立時間超過23年的中餐品牌“九毛九”為例,這個品牌剛剛創立的時候,擁有100多種地道中餐菜品,但由於炒菜的製作過程過於費時,這家餐飲品牌運作了10年,也只擴張了5家連鎖店。
相信“九毛九”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但要是提到它的衍生品牌“太二酸菜魚”,沒錯,就是商場裡經常能看到有人在門口排隊的那家,多數人應該會有所耳聞。
2015年,九毛九拋棄眾多繁雜的中式炒菜,保留唯一的核心菜品老壇酸菜魚,魚的種類、大小和辣度都無法選擇,菜量也只有1-2人份,或3-4人份。這樣的模式化、標準化生產卻使這個新生的品牌在五年間擴張了200多家店鋪。
如今,拋棄種類繁多的炒菜似乎已經成為中餐館涅槃的必經之路。太二酸菜魚不是個例,像是主做燜鍋的黃記煌,只做烤魚的江邊城外,都是拋棄炒菜後的結果。
而另一個冷知識是,你在不同店家吃到的韓式炸雞、奧爾良烤翅、吮指牛骨、老壇酸菜魚,可能是同一家店的半成品。無論你去高階餐廳,還是大學門口的小吃店,各家的炸雞、烤翅、披薩吃起來都是一個味。
這樣的菜品叫做預製菜。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家名為千味央廚的餐飲供應鏈公司,但你在肯德基、必勝客、海底撈、呷哺呷哺能吃到的諸多菜品,實際上都是他們家提供的半成品。
像是西北莜麵村、海底撈這些大型品牌,還會自建中央廚房,生產料理包。被生產出的半成品被運送到門店之後,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加熱就可以出餐。
至於當代年輕人最愛的外賣,毫無疑問,離不開料理包。
在全天候科技的報道中,一家料理包工廠的員工表示,“外賣裡面大概有70%的餐品都是用料理包做的”,例如三杯雞、香菇滑雞、滷肉飯......無論你點的是哪一家,口味基本上不用懷疑,一模一樣。
毫不誇張地說,料理包幾乎統治了一整個米飯界。
當你在上海迪士尼開啟一份昂貴的雞肉蓋飯,當你在飛往北京的航班上要了一盒平平無奇的米飯套餐,當你在慵懶的週末開啟外賣軟體隨手點了份煲仔飯,命運的巧合極大可能降臨在這份即將入口的米飯上。
2014年1月21日,北京,盒飯包裝區,工人將透過一系列程式的盒飯裝箱儲存/視覺中國
沒錯,它們可能來自同一家料理包生產廠,吃起來的味道甚至會毫無差別。
客觀來說,料理包的確能讓人更快速地吃上飯,“幾乎所有的成品料理包,利用水煮、炒鍋、微波爐等方式都可以做到在2-3分鐘出餐,而商家僅需要準備的是熱米飯或者麵條等主食即可。”
通常,都市青年們的午飯間隙最多不超過1小時,如果你不幸選擇了寫字樓旁最熱門的餐廳,那你可能要花費過半的時間熬過漫長的排隊時間,然後飛速光碟,撒腿就跑,趕在公司的上班時間前打卡。
但有了料理包的存在,人們能夠快速地拿到食物,細細品味。當然,平均吃飯時間一致的情況下,翻桌時間也會變得更短。說不定吃完飯,你還有空去公司旁邊買杯咖啡,或者睡個午覺。
用更宏大的視野來看,你甚至可以把料理包的盛行,理解為中華美食界的工業革命。
所有的食物都在往標準化、流程化、更加高效的道路上前進。
想想家門口的肯德基和麥當勞,雖然它們的新品未必好吃,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每家店吃到的同一款食物,口味一模一樣。
回到最開始的那一步,回到都市打工者們最真實的、無暇挑剔味道、高速運轉的生活中來,料理包的出現或許只是讓每個城市角落的打工者,都能快點吃上一口熱乎飯。
料理包包容所有人,即便你是異鄉人。
平民美食的出路在哪裡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平民美食消失了。
尤其是那些複雜的,難以批次複製的美味。
在四川湖南一帶,曾經流傳過一種加大量花椒辣椒製成的魚肉醬。魚肉最好選鯉魚、青魚或黑魚,先去鱗洗淨,剔除骨頭,再切成晶瑩剔透的魚片。每一片魚肉,都要和麥醬、白鹽、薑末、橘皮混合均勻。最後放入陶甕中曬上二十七天,才算完成。
這種小吃曾經非常流行,但由於製作過程的複雜與人們口味的變遷,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雷聲大雨點小的網紅店倒是層出不窮。
的確,關於網紅餐飲店的內容幾乎已經擠佔了我們的社交平臺。這年頭,沒去過幾家網紅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都市人。網紅店們空間面積未必很大,但環境一定優雅;食物未必好吃,但擺盤一定精緻。它們最大的共同點是——所有人都在端著盤子拍照打卡。
而在飛速更迭的餐飲界,網紅店的消失似乎要比想象中更快。
一位紹興的餐飲從業者曾在接受媒體時表示,大多數跟風“爆品”的餐廳後來都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一家餐廳的平均壽命大概是18個月,開業不久後倒閉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3個月都堅持不了。”
或許口味相仿的料理包,才是真正適合來自五湖四海的都市人的美食選擇,就像城市能包容每個異鄉人一樣,美食亦是他鄉最包容的角色之一。
資本的湧入催生著美食行業不斷更新,豐富品種,提升口味。市面上規模較大的幾家料理包品牌,已經有穩定的口味和豐富的品種。
無論你想吃清淡的粵菜,湖北的湯麵,還是成熟的西式快餐,現有的料理包品牌都能給你提供廣泛的選擇。從南到北,從主食到小吃,就算是網紅款的蟹粉蓋面,料理包也能滿足你的想象。
除卻滿足普羅大眾喜好的平民美食,也有像是花雕醉蟹,鮮燉高湯,禿黃油這些特色美味不斷出現。甚至你自己都可以輕鬆買到它們,在家裡自制美味。
實際上,美食寄託了諸多超越它本身的,我們對生活的期待。或許是童年,或許是青春時期,那些肆無忌憚享受美食的愉悅,永久地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熟女正青春》裡,有一句經典臺詞,“不對用餐認真,就等於不對人生認真”。
當我們懷念消失的美食時,可能我們懷念的,也是那個認真生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