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萬物生髮,氣溫變化頻繁,晝夜溫差較大,這會影響到人的機體而容易出現肝氣過盛,導致肝火。可見頭暈、面紅、目赤、口苦、耳鳴等,也可影響到其他方面,導致急躁易怒、失眠、出汗等。肝臟是糖代謝的重要臟器,糖尿病患者春季養生要注重養肝護肝。
俗話說:“百草回春,百病發作”,春季也是疾病的好發季節,一些宿疾舊病常常在這個季節復發。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如何在春季高發時期做好預防工作呢?
首先在飲食方面給出如下建議:
宜溫補陽氣
中醫所說的“陽氣”泛指人體之功能,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使人體堅固。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提出:“以蔥、蒜、韭、蒿、芥等辛辣之菜,雜和而食”。前三者都是現代常食的養陽佳蔬。此外,春季要食用助生髮的食物,常見的有芽菜和韭菜。
宜多甜少酸
春季肝氣較旺,而酸味的東西入肝,由於肝氣過於偏亢,相應地會損害脾胃功能,因此中醫認為,春天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而要多吃甜味飲食,可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宜清淡多樣
油膩的食物容易使人消化不良,飯後使人出現疲勞、嗜睡等“春困”的症狀。因此春季飲食宜清淡。而豐富多樣的食物能夠讓我們獲得多種營養素,使人精力充沛。
宜多食新鮮蔬菜
冬季新鮮蔬菜較少.容易缺乏某些維生素、礦物質元素,春季來臨蔬菜品種多了起來,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彌補冬季容易缺乏的各種營養素。
宜補充津液
春季風多,風邪襲人可使人腠理疏鬆。津液外洩,造成口乾、舌燥、面板乾燥等。飲食上要多飲水,多吃些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比如柑橘,但是不少生津食品都是酸味的,容易造成肝氣過盛,因此適量則可。
宜清解裡熱
漫長的冬季人們穿著很厚的棉衣,圍坐火爐,吃著熱氣騰騰的食物,很容易在體內積蓄鬱熱,春季生髮之時,鬱熱散發,可出現頭昏、煩悶、口肢重滯等症狀,因此要透過清熱的食物清解裡熱。
忌黏硬生冷,肥甘味厚
春季肝氣較盛,因此脾胃相對虛弱,黏硬、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本身不易消化,加之脾胃功能不佳,因此春季應儘量少吃。
入春後應加強鍛鍊,到空氣清新之處如公園、廣場、樹林、河邊、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儘量多活動會使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利,符合“春夏養陽”的要求。年老行動不便之人,乘風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時,可在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遠眺以暢生氣,研究表明飯後運動可以明顯降低血糖,但不可默坐,免生鬱氣,礙於舒發。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面板舒展,肌表氣血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加,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反覺睏倦,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髮,因此,應當控制睡眠時間,在起居方面要求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場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懶思眠的狀態,以助生陽主氣升發。同時,每天晚上11點前上床,因為肝臟需要睡眠,凌晨前後為“肝經”時間,如果這段時間不睡覺,不僅會面板粗糙、容易疲勞、口苦咽乾、火氣大,而且早上血糖會頑固不降。所以,養肝護肝的最好方法就是晚上11點前就寢,讓自己每天都睡個飽。
初春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流感、肺炎、麻疹、流腦、猩紅熱等傳染病多有發生流行。預防措施:一是講衛生,除害蟲,消滅傳染源。二是多開窗戶,使室內空氣流通。三是加強保健鍛鍊,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在春天亦不可忽略藥物保健,一些古代中醫養生家就提出了在這個季節應服用一些中藥,以調整機體功能,預防疾病。如孫思邈曾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凡人春服小續命湯三五劑及諸補散各一劑”,《壽世保元》亦指出“三月採桃花酒飲之,能除百病益顏色”。 除此之外,古人認為,在“立春”那天宜服蔓青汁,以預防春季傳染病;在“三月”之節宜飲松花酒,在“春分”後宜服神明散,要吃點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補藥,以防止外感熱病的發生,例如玉屏風散等,也可以將蒼朮、桂枝等中藥製成香囊隨身佩戴。
春季是一年的開始,是一切希望的開始,但不要讓這希望之季成為你的噩夢。糖尿病患者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做好保健工作。
中國傳統養生
養生原指道家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養生要懂得順應自然,即順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天人合一。
個人健康是美德,傳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想要獲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知識可在評論區或私信中進行諮詢~
資料來源:轉自文糖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