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中醫養生建議順應四時,早睡晚起,冬季也是個睡懶覺的好季節,但是有的人就算想睡懶覺也做不到,因為肚子疼,腹瀉,要上廁所。這種腹瀉十分奇怪,一到天快亮的時候,就突然感覺要上廁所,每天很“準時”。對於愛睡懶覺的人來說,可謂十分痛苦,尤其冬天還要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讓人苦不堪言。這種腹瀉被中醫稱為“五更瀉”,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又如何治療呢?
五更瀉又稱雞鳴瀉、晨洩、腎洩,古人認為,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最後一個五更,就是拂曉時分。五更瀉最早出自於《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處洞洩……,隨節飲食忌口,但得日間上半時無事,近五更其洩復作”。
這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的黎明之時的腹瀉。臨床主要表現為每至黎明前五更時分(約在早晨四五點鐘,夏季靠前,冬季靠後)出現腹痛或不痛,腸鳴即洩,洩下急迫,洩後腹痛緩解,大便不成型,或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無粘液和膿血,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腹部怕涼等症狀。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腹瀉呢?1.主要的病機為脾腎陽虛,平素體質腎陽虛衰的患者更多見。“五更時分”正如四季中“春”,是從厥陰中透出少陽的時節,陰氣極而下行,陽氣將至而不至,是陰氣漸衰,陽氣萌發之際。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則水溼不能正常運化,水谷不化下注大腸,則見腹瀉;若脾腎陽虛,中焦失於溫煦,可見脘腹冷痛。2.緣於脾之運化《黃帝內經》言:“脾者,喜燥惡溼也”,若脾虛溼生,清陽被遏,致使脾失健運,中焦水溼內停,脾陽下陷,黎明之時為陰隨陽升之時,而脾陽下陷,陰溼阻滯而為洩。因此,五更瀉還與脾虛溼盛有關。3.賴於肝之疏洩《張聿青醫案》有云:“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洩者,以寅卯屬木,木氣旺時,輒乘土位也。” 黎明之時為少陽木(肝)旺之時,若肝氣不能正常萌發,鬱滯不升,肝木疏洩不利,肝氣乘脾,導致脾土受損,脾虛肝旺,脾失健運而水谷不化可形成腹痛,腸鳴及腹瀉。
推薦食用溫熱性食物五更瀉與先天體質或調養不當有關,比如,長期受寒、飲冷、生育等,且病程不短。多見於由炎夏轉入秋涼時期,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中老年人,積年累月,給病人帶來很大困擾。中醫更擅長此類疾病的治療,如食療、外治法,也有不錯的效果。五更瀉患者的飲食尤其要注意食物的寒熱,宜溫不宜寒,故食療方也以溫熱的食物為主。
炒米芡實山藥粥
材料:大米、芡實、山藥各30克,乾薑10克做法:大米、芡實、山藥用小火炒黃,加生薑、適量水煮粥,症狀明顯者每日1次。適宜人群:適用於各種程度的五更瀉。
蓮子芡實山藥粉
材料:蓮子、芡實、山藥各500克,紅糖適量。做法:蓮子、芡實、山藥打粉,每日早晨取50~100克,加紅糖水調成糊狀,可當早餐服用。適宜人群:適用於畏寒症狀不甚,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患者。
胡蘿蔔燉羊肉
材料:胡蘿蔔200克、羊脊骨200克、生薑5片、黃酒5毫升、鹽適量。做法:羊肉浸泡半小時去除血水後放入電燉鍋內膽中,加生薑、黃酒、熱水,隔水慢燉,2個小時後加入胡蘿蔔,再繼續燉2小時,加適量食鹽即可食用。功效: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腎經,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之功;胡蘿蔔營養豐富;黃酒辛溫升發,溫血脈而消寒澀。合用共奏暖腎補脾止瀉之功。
酸石榴汁
材料:酸石榴500克、溫水80毫升。做法:石榴不去皮,加溫水80毫升,搗爛煮汁,日常飲用。功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石榴······入藥必須酸者······若連皮搗爛煮湯飲之,又善治大便滑瀉、小便不禁、久痢不止、女子崩帶,以其皮中之液最澀,故有種種諸效也。”飲食禁忌● 忌生冷食物性味寒涼的肉類有兔肉、鴨肉,不宜食用;主食有蕎麥;蔬菜如黃瓜、苦瓜;水果有獼猴桃、香蕉、梨、橙、柚、香瓜等。
日常注意保護脾胃陽氣。
● 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紅酒、白酒、啤酒、芥末等。● 忌肥甘油膩食物包括動物脂肪、甜食等。日常烹調方式以燉煮為主,禁油炸。● 忌通便食物包括芹菜、韭菜等粗纖維蔬菜和粗糧,以免腹瀉。自制中藥敷貼對於五更瀉,中醫外治可以採用穴位貼敷、針刺、艾灸等法。有條件的患者可以用肉桂做穴位敷貼,或是用吳茱萸做敷肚。
●肉桂敷貼
材料:肉桂顆粒或肉桂粉1~2克、醫用敷貼1~2個。使用方法:睡前清潔雙側足底湧泉穴或肚臍神闕穴。取肉桂粉調成糊狀(如敷貼湧泉穴,則每側需1克),用醫用敷貼或麝香膏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5~10次為一療程,注意有無面板破損或過敏,如有暫停貼敷。功效:肉桂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作用。
●吳茱萸熱奄包
材料:吳茱萸250克、粗鹽250克。使用方法:吳茱萸、粗鹽一起裝入布袋中,置入微波爐中火加熱3分鐘,外敷臍腹。待溫熱之感下降,可再次加熱外敷,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鐘,5~10天一療程。功效:吳茱萸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溼的作用,對於脘腹冷痛、痛經、寒溼洩瀉效果很好。針刺療法必須在醫院由專業醫生操作,包括毫針、腹針、溫針灸等,常用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大腸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但在家中也可以按揉以上穴位進行保健,減輕腹瀉症狀。腹痛症狀明顯者可以揉按合谷穴、足三里穴、天樞穴,每穴5~8分鐘。艾灸易於操作,療效顯著,可用艾條、艾灸盒、艾灸貼等。選用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天樞穴、大橫穴、大腸俞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尤其以神闕穴和關元穴為重點。艾灸時,軀體前後的穴位交替灸,每穴10~15分鐘,以區域性潮紅為度。另外,還要加強鍛鍊,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均可,強腰壯腎、增強體質,保持良好心情。
來源:天下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