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意味著冬春交替,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將過去,開始進入萬物生長的春季。
立春以後氣溫逐漸升高、回暖,陽氣生髮,所以養生要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除了養陽,護肝也是春季一個逃不開的話題。中醫認為,春季和肝臟對應,所以此時節養肝護肝也是正當時。
立春後養肝護肝要怎麼做?哪些應季的蔬果有利於養肝護肝?孩子們如何透過飲食調理養肝護肝呢?
春季養肝正當時
春季陽氣生髮,萬物萌生。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春季屬木,木遇春而旺,人體中肝屬木,肝臟對應正是春季,春季萬物復甦,肝氣疏發條達,人體氣血才能通暢。但春季人們肝臟經常出現問題,升發太過,就會肝陽上亢;升發不及,就會導致肝氣鬱結。
一年之計在於春,養肝勿負春三月。要想身體健康,養肝不容忽視。春季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
飲食宜少酸加辛。立春,是全年的第一個節氣,又是一個新的季節的開始。“立春後的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比如香菜、花生、韭菜、蝦仁、山藥、春筍、豌豆苗等。少吃酸性的食物,因為酸味入肝,會收斂肝氣,不利於陽氣的升發和肝氣的疏洩。”銀川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吳曉晶表示。
在飲食藥膳方面,針對立春時節的特點,可食用一些養肝柔肝、疏肝理氣的藥材,如何首烏、枸杞等。此外,護肝養脾同樣重要,可選擇大棗、山藥等味甘養脾之品做成大棗粥、山藥粥食用。
另外,春季是蔥和蒜在一年中營養最豐富,也是最嫩、最好吃的時候,“立春時多吃蔥薑蒜,可以有效預防春季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愛吃的蔥炒雞蛋或小蔥蘸醬,都是很有營養和順應節氣的吃法。”吳曉晶說。
護陽不可驟然減衣。立春後,雖然氣溫開始上升,但立春只是春天的開始,特別是北方還將有一段時間冷暖不定,“倒春寒”經常來襲,因此更要注重保暖,固護陽氣。
春天換裝要謹慎,不可驟減。立春時穿衣原則是“下厚上薄”,這既順應了春季陽氣升發暢達的特點,同時應和了老話“春捂”的原理。不要因為春天到來就趕緊換上輕便的春裝,特別是在春分之前,還是要“春捂”,注意保暖、多添衣服,尤其是老人、小孩、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春天更要注意防寒。
吳曉晶還建議,拍打背部也能起到固護陽氣的效果,這是因為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位置,以手拍打或曬曬太陽,都可達到保護陽氣的目的。此外,朝梳頭晚沐足,也可以養陽氣。春天早上梳頭、晚上用淡鹽水泡腳,能促進人體氣血執行,保健防病。
養肝還可以推肝經。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吳曉晶認為,肝主情致,因此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中醫認為肝臟有主疏洩和主藏血兩大功能。養肝除食療外,推肝經也有清肝瀉火、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作用。”居家推肝經時,人可以坐在床上,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彎曲平放。雙拇指重疊,用拇指指腹推按,從大腿根部,沿著大腿內側肝經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至膝關節處。左右交替,以感到疼痛為佳(如果沒有疼痛感,中醫理論認為“通則不痛”,說明肝經通暢)。
多做戶外運動有助疏肝解鬱。春季是最適宜鍛鍊的季節。一方面,自然界陽氣升發,多鍛鍊有助於吸收利用自然界的陽氣;另一方面,多鍛鍊有助於增強體質,抵禦外界的細菌病毒。春季特別適宜多做戶外運動,曬曬太陽、感受自然界的勃勃生機,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更有助於疏肝解鬱、保持暢快的心情。
這些食物是優選
《黃帝內經·素問》中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飲食方面,應該遵循養肝明目、減酸增甘、通利腸胃的原則,多吃一些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比如多吃點豆子類的食物,或者韭菜、香椿、海帶、山藥等食物;還應該多吃些西紅柿、蘿蔔等多汁的蔬果,為人體補充水分。
蘿蔔 蘿蔔又名萊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涼,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有“小人參”之美稱。民間也有“蘿蔔上市,醫生沒事”的記載。
蘿蔔中含有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蔔或者水蘿蔔,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夠吸收食物中的澱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積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預防胃痛和胃潰瘍。
生薑 現代醫學認為,生薑能增強血液迴圈,促進發汗,有散熱退燒功效。生薑還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能。生薑中的薑辣素進入體內吸收消化後,能產生一種有抗衰老活性的抗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抑制體內脂質過氧化物和脂質褐色素老年斑的產生,延緩衰老症狀的出現。俗話說“晨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有其科學道理。此外,生薑對風寒感冒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春天生薑應該適當吃一點。
鹽藻 立春後護肝非常重要,健康的肝臟可以分解各種毒素及病菌感染的毒素,如果肝臟受損,這些功能都會受到干擾。在肝臟嚴重受損時,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會隨尿大量流失,此時需特別補充蛋白質。鹽藻含有的植物性高蛋白對肝臟病人尤為重要,其又含高量的蛋氨酸與絲氨酸,在鎂及維生素B6的輔助下,體內合成多量的膽鹼,對脂肪肝、肝硬化有意想不到的糾正及預防效果。另外,鹽藻中含高量的鉀,富含的葉綠素、維生素B6、絲氨酸與鉀在人體內也可以合成膽鹼,膽鹼能使肝功能恢復,提高免疫功能。
韭菜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韭菜也被稱為“春季第一菜”。一是它具有健脾理氣的作用。韭菜具有強烈的特殊氣味,這種辛香之氣,有利於行氣導滯、疏通人體的氣機。二是它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韭菜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三是它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韭菜性溫,味辛,具有補腎起陽作用。四是它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韭菜所含的硫化合物有一定殺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以下幾類孩子暫時不宜吃韭菜:對於體質偏熱的孩子,韭菜性溫,偏於溫補,大量進食會加重上火症狀。韭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消化不好、有積食的孩子來說不易消化。大病初癒的孩子,體質較弱、消化能力也偏虛弱,病癒後1~2周不建議吃韭菜。
韭菜作餡營養豐富、滿口生香。既然韭菜本身難消化,給孩子吃韭菜的時候,儘量選擇與素食搭配。像韭菜肉餃、韭菜炒羊肉等,補則補矣,很容易讓孩子燥熱、積滯,不建議經常給孩子吃,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少量食用。
“藥食同源”這樣吃
中醫一直強調以食治病,認為“藥食同源”。同時,食療應“順應天時”,根據季節來調養。春天百花盛開,正是吃花的好季節,以下介紹兩種適合春季養肝的花食療。
桑菊茶 材料:菊花10克,桑葉10克。將其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15分鐘,即可飲用。功效: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的功效。桑葉,味苦、甘,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同時還可緩解風熱感冒初期的發熱、頭痛等症狀。
玫瑰紅糖水 材料:玫瑰花5克,紅糖適量。將其加水煎煮30分鐘左右,即可飲用。功效: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鎮靜安神,以及血養血散淤、柔肝調經的功效。玫瑰花有“解鬱聖藥”的美稱,脾氣急躁或心情抑鬱時可適量飲用玫瑰茶,尤其適合學習、生活壓力較大的女生,可以緩解痛經,調節情緒,保持膚色健康紅潤。
另外,這裡介紹幾款取材方便,製作簡單,功效甚佳的春季養肝粥,可根據個人體質情況選用。
芹菜粥 材料:芹菜150克,粳米100克。做法:將芹菜連根洗淨,切碎,加水熬煮,取汁與粳米同煮為粥,分早、晚餐兩次食用。功效:此粥加入芹菜,有平肝降壓、鎮靜安神的功效,適用於肝火頭痛、眩暈目赤的人群。常喝此粥對調養肝臟、降低血壓,減少心煩急躁有一定好處。
決明子粥 材料:決明子10克,大米80克,冰糖少量。做法:先將決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適量,然後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後加入冰糖即成。早晚佐餐食用。功效:決明子具有清肝、明目、通便的功效。此粥適用於有目赤紅腫、習慣性便秘等病症的人群。決明子性偏涼,脾虛大便溏軟的人應慎食。
枸杞粥 材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做法:枸杞子洗淨與粳米一同入鍋,加水煮粥。早、晚餐服食或作午後點心。功效:枸杞子具有滋補肝腎、補血明目的功效,對於肝腎陰虛證,出現口乾目澀、耳鳴、腰膝痠軟的人較為適合。對於慢性肝病患者來說,枸杞粥還有助於保肝護肝、促肝細胞再生。
立春以後,孩子在日常飲食上也要有所變化,要順應時節精心調養,增甘少酸,更好養護肝臟,才能有益於身體健康,平安入春。
(綜合自人民網—科普中國、人民網健康、健康中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2、中山市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
這裡給大家推薦韭菜家常食療,尤其能滿足3~6歲寶寶的味蕾,並起到春季保健的作用。
韭菜豆渣餅(全家量)
■材料:雞蛋2個,韭菜100克,豆渣90克,玉米粉50克,鹽、食用油少量。
■做法:① 韭菜洗淨、切粒,雞蛋加鹽打散;
② 韭菜炒至斷生,加入豆渣,炒香炒透,加鹽調味;
③ 把韭菜豆渣放入雞蛋液中,加入玉米粉調勻,製成豆渣麵餅糊;
④ 小火將麵糊煎至兩面熟透、呈金黃色即可。
韭菜有股獨特的香味,孩子如果不適應,可以用韭黃代替。
給3歲以上的孩子吃韭菜豆渣餅的量要控制一下,孩子再愛吃,也要限制在每次50克之內,隔2~3天吃1次。1~3歲的小寶寶,在消化好的情況下,可以少量多次喝韭菜葉汁小補,每天1~2次。
韭菜葉汁
■材料:韭菜90克。
■做法:① 韭菜洗淨切段,倒入榨汁機,加少許清水,取韭菜汁,濾渣;
② 韭菜汁倒入鍋內,攪拌均勻後,大火煮1分鐘至汁液沸騰即可。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