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知地下害蟲達320餘種,分屬於昆蟲綱的8目32科,主要包括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根蚜、根蛆、根象甲、根葉甲、蟋蟀、白蟻等10多類,以蠐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四類為主,發生面積廣,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蟲中常發性,災害性類群。
一、常見的地下害蟲
1.蠐螬
俗稱土蠶、地漏子、屬鞘翅目是金龜甲總科幼蟲的通稱,為地下害蟲中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為害最重的一大類群,期中常見的有大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暗黑鰓金龜。
蠐螬食性很雜,主要為害小米、高粱、麥類、豆類、花生、甜菜、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樹的種子、幼苗及根莖,咬食種子或咬斷幼苗的根、莖,輕則引起缺苗、斷壟,重則毀種絕收,不但造成減產,咬食後病菌容易侵入。
成蟲於傍晚出土活動,20—21時活動最盛,22時以後逐漸減少,具弱超光性,一般燈下誘到的蟲量僅佔田間實際蟲量的0.2%左右,具有假死性,受振動或驚憂即墜地假死,飛翔力弱,活動範圍以蟲源地為主,主要集中在田邊、溝邊或地頭等非耕地,喜食楊樹、大豆、花生等作物的葉片,其將卵產在這些樹木附近田塊或耕地內,單雌產卵在32—188粒,平均102粒,散產於土壤6—15深入,每次產卵3—5粒,多者10餘粒,相互靠近,在田間呈粒心分佈。幼蟲有3個齡期,全部在土壤中度過,隨著一年四季土壤溫度的變化而上下潛移,3齡幼蟲歷期最長是主要危害蟲期。
2.金針蟲
金針蟲俗稱節節蟲、鐵絲蟲、成蟲俗稱叩頭蟲屬稱鞘目,叩甲科幼蟲的通稱,我國記載600—700種,但我區農田常見種類主要有4種,即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褐紋金針蟲、寬背金針蟲,其中以溝金針蟲發生為害最為嚴重。
金針蟲的為害特點和為害狀:金針蟲的成蟲在地面以上活動時間不長,只能吃一些禾穀類和豆類等作物的嫩葉,為害不那麼嚴重;而其長期生活在土壤中,可以為害玉米、麥類、甜類、棉花、豆類及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咬食播下的種子、食害胚乳,使之不能發芽;咬食幼苗鬚根,主根或莖地下部分,使生長不良甚至枯死,一般受害苗主根很少被咬斷,被害部不整齊而呈絲狀,這是金針蟲為害後造成的典型為害狀,此外,還能蛀入塊莖或塊根,有利於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爛。
溝金針蟲一般3年1代,少數2年、4—5年或更長時間才有完成1代。成蟲和幼蟲在土中越冬,一般越冬深度15—40cm,最深可達100cm左右,越冬成蟲3月初10cm土溫10℃左右時開始出土活動,3月中旬至4月上旬,10cm土溫在12℃—15℃時達活動高峰,產卵期從3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31—59天,平均42天,5月上、中旬為卵孵化盛期,孵化幼蟲為害至6月底下潛越夏。待9月中、下旬秋播開始時,又上升於土表屬活動,為害至11月上、中旬,開始在土壤深層越冬,第二年3月初,越冬幼蟲開始上升活動,3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害重。隨後越夏秋季為害,越冬,幼蟲期長達1150天左右,直至第三年8—9月,幼蟲老熟,鑽入15—20cm,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12—20天,9月初開始羽化成蟲,成蟲當年不出土,仍在土室中棲息不動,第四年春才出土交配,產卵成蟲壽命220天。
成蟲晝優夜出,白天潛伏在麥田成田旁雜草中和土塊下,晚上出來交配、產卵。雄蟲不取食;雌蟲偶爾咬嚼少量麥葉,雄蟲善飛,有趨光性,雌蟲無後翅,不能飛翔。行動遲緩,只能在地面成麥田爬行,卵散產於3—7cm深土中,單雌平均產卵200餘種,最多可達400粒。
3.螻蛄
螻蛄:俗稱拉拉蛄、蜊蛄屬直翅目,螻蛄科我國記載有6種,我區主要有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螻蛄是最活躍的地下害蟲,成蟲、若蟲均為害嚴重。咬食各種作物的種子的幼苗,特別喜食剛發芽的種子,造成嚴重的缺苗斷壟,特別是螻蛄在土壤表層善爬行,往來亂竄,隧道縱橫,造成種子架空不能發芽,幼苗吊根失水乾枯而死,群眾常說:“不怕螻蛄咬,就怕螻蛄跑”就是這個道理,穀苗、麥苗最怕螻蛄竄,一竄就是一大片,損失非常嚴重。
螻蛄的生活史一般較長,1—3年才能完成1代,均以若蟲、成蟲在土中越冬。
東方螻蛄:在我國2年1代區,越冬成蟲5月份開始產卵,盛期在6—7月;卵經15—28天孵化至秋季若蟲發育至4—7齡,深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恢復活動,為害至8月開始羽化為成蟲,若蟲共9齡,長達400天以上,當年羽化的成蟲少數可產卵,大部分越冬後至第三年才產卵,成蟲壽命達8—12個月。
螻蛄晝伏夜出,21—23時為活動、取食高峰,具有強趨光和趨化性,利用黑光燈在無月光、無風、悶熱的夜晚可誘到大量的東方螻蛄,螻蛄對具有香味、甜味的物質趨性強,嗜食煮至半熟的穀子、棉籽、炒香的豆餅、麥麩等,螻蛄對產卵場所有嚴格的選擇性,華北螻蛄多在輕鹽鹼地內缺苗斷壟,無植被覆蓋的乾燥向陽,地硬畦堰附近或路邊、渠邊和鬆軟的土壤中產卵,而禾苗茂密、鬱苗之處產卵少。在山坡乾旱地區,多集中在水溝旁,過水道和雨後積水處,初孵若蟲有群集性,華北螻蛄初孵若蟲3齡後才分散為害,東方螻蛄初孵若蟲3—6天后,分散為害。
4.地老虎
地老虎俗稱切根蟲、夜盜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
地老虎可為害多種糧食作物,棉花、蔬菜、菸草、中藥材、果樹等,低齡幼蟲晝夜均可取食作物的子葉,嫩葉和嫩莖,3齡後晝伏夜出,高齡幼蟲可將幼苗近地表部位咬斷,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重播。
地老虎在我區1年發生1代,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我區的地老虎越冬代成蟲均由南方遷入,我區的越冬代成蟲的發蛾期長、蛾蜂多、蛾量大。
二、部分地下害蟲發生特點
地老虎
長江中下游地區小地老虎常年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發蛾,發蛾高峰出現後4~6天,田間相應出現卵峰,田間幼蟲始見於4月初,4月上中旬幼蟲盛孵,4月中下旬發育至2~3齡,4月底5月初進入4~5齡為害盛期,6月下旬開始羽化,羽化後的成蟲陸續遷出,蛾量突減,此後各代在田間很少發現。
螻蛄
螻蛄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下越冬,隨氣溫和土溫回升,開始上升活動,氣溫在1O℃左右。田間出現為害,土溫在15~25℃時,是越冬成若蟲為害最重的時期,此時期主要為害春播作物幼苗。6~8月,螻蛄向土下活動。進入產卵盛期,為害夏播作物幼苗。8~10月,氣溫和土溫適宜,螻蛄又上升土面活動,形成又一為害盛期。螻蛄以成蟲和若蟲在土中取食剛播下的種子、種芽和幼根,或咬斷幼苗根莖,也蛀食薯類的塊根和塊莖。幼苗根莖被害部呈麻絲狀,這是判斷螻蛄為害的重要症狀。
蠐螬
暗黑鰓金龜1年發生1代,多以3齡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至7月為成蟲盛發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為幼蟲為害盛期。9月中旬前後,老熟幼蟲開始下移越冬。
蛆蟲
種蠅1年發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卵多產在潮溼的有機肥料附近的土縫下,也可產在近地面作物的子葉上。幼蟲3齡,幼蟲孵化後,鑽入播下的種子裡,食胚乳,1粒種子可有根蛆10餘頭,或鑽入植物的幼根、嫩莖為害。1年中以春季第1代幼蟲發生數量多,夏季最少,秋季有時也多。幼蟲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
三、防治方法
藥劑拌種 用吡蟲啉、噻蟲胺、噻蟲嗪或者毒死蜱等拌種,可防治螻蛄、蠐螬、黃螞蟻、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冬季深翻 封凍前1個月,深耕土壤35釐米,並隨耕拾蟲,透過翻耕可以破壞害蟲生存和越冬環境,減少次年蟲口密度。
清潔田園 頭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揀盡田間雜草,以減少害蟲產卵和隱蔽的場所。在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齡~—2齡的幼苗盛發期,及時鏟淨田間雜草,減少幼蟲早期食料。將雜草深埋或運出田外漚肥,消除產卵寄主。
根部灌藥 苗期害蟲猖獗時,可用噻蟲胺、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灌根。
撒施毒土 噻蟲胺、吡蟲啉、毒死蜱等溝施施、穴施均可,藥效期長達60天~90天。或每公頃用50%辛硫磷乳油1·5公斤,拌細砂或細土375公斤~450公斤,在作物根旁開溝撒入藥土,隨即覆土,或結合鋤地將藥土施入,可防治多種地下害蟲。
灌水滅蟲 水源條件好的地區,在地老虎發生後及時灌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誘殺成蟲 (1)黑光燈誘殺。金龜子、地老虎、蠐螬的成蟲對黑光燈有強烈的趨向性,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可能的條件下,於成蟲盛發期置一些黑光燈進行誘殺。(2)放置糖醋酒盆可誘殺地老虎的成蟲。(3)用炒香的麥麩、豆餅誘殺螻蛄。一般在傍晚無雨天,在田間挖坑,施放毒餌,次日清晨收拾被誘害蟲集中處理。(4)毒餌誘殺。將新鮮草或菜切碎,用50%辛硫磷100克加水2公斤~2·5公斤,噴在100公斤草上,於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間,誘殺地老虎。用1米左右長的新鮮楊樹枝泡在稀釋50倍的40%氧化樂果溶液中,10小時後取出,於傍晚插入春播作物地內,每公頃150枝~200枝,誘殺金龜子效果好將新菜籽餅2·5公斤搓散,放鍋中炒香,把炒好的菜籽餅盛在桶內,然後把用溫水化開的敵百蟲倒入桶內,悶3分鐘~5分鐘,於傍晚將毒餌分成若干小份散放於移栽棉田的田中,第二天清早就可見毒死的地老虎蟲體。
地面施藥 用敵殺死作常規農藥新法治地老虎。做法是:在傍晚收工後用揹負式噴霧器,按每公頃用30桶清水,每桶清水內加2·5%的敵殺死8毫升,配成2000倍的藥液,攪拌均勻,滿地噴灑。夜幕降臨,氣溫下降,蒸發量少,加上有露水覆蓋,土壤、苗棵均成溼潤狀態,保證了藥效。各類地老虎幼蟲出來危害苗棵時,正與藥物相遇,胃毒、重燻、觸殺幾箭齊發,藥效可充分發揮,所有地老虎幼蟲全部中毒,達到了100%的治蟲效果。這一滅蟲技術用在旱地作物各種苗地,效果均好。
植株施藥 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蟲苯甲醯胺等葉面噴霧對地老虎、螻蛄等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