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進生,一般是指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暫時落後於同年級的學生。他們缺乏上進心,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常犯錯誤。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現談談我在實踐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 全面瞭解和研究後進生:
老師要透過觀察、訪問、調查等方法,對每一位後進生進行摸底瞭解,研究他們的性格特點、守紀情況、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家庭情況等。只有全面瞭解後進生的情況,並對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才能在今後的轉化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全面瞭解和研究學生的另一有效方法就是家訪。家訪是溝通情況、瞭解後進生在家裡的表現、爭取家長配合的主要途徑。作為班主任要深入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家庭,和其父母進行交流,共同研討教育方法。
二,讓後進生髮現自己的優點:
只有意識到自己很有多優點,他才可能奮發向上。最近二十年來,我每當接觸一個後進生,第一次談話,往往是問他:“你有什麼優點?”但很遺憾,幾乎所有被我問的孩子都是這樣的表現——先是一愣,臉上迷惑,好像在說:“什麼?我還有優點?”但如果我問:“那你有什麼缺點呢?”學生則往往不假思索地“一二三四”流暢地說出自己的缺點。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培養”出只知道自己的缺點卻不認為自己有優點的孩子!學生說不出優點,我自然會啟發:“怎麼可能呢?沒有優點的人是沒有的。比如,你愛你媽媽嗎?”“愛呀!”學生馬上回答道,同時會以一種很奇怪的表情看著我,好像再說:“我怎麼可能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愛呢?”我笑了:“你看,你有孝心,這不就是優點嗎?”這就樣,在我這樣的啟發下,孩子會慢慢說出諸如“我是自己走路上學的”,“我在家經常掃地的”,“我肯幫助同學”,“我乒乓球打得不錯”,“我同情弱者”等等優點。我們做教師的,正是要善於發現並且首先要引導學生髮現他們身上的“美好的萌芽”。
三、善於藉助集體的力量
(一)當班裡有人犯錯誤的時候,老師就會讓他站在中央,整班級的人將這個犯錯誤的人團團圍住,依次真誠的讚美他,歷數他的優點、他曾做過的好事,來“治療”他的心靈,修正他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犯錯人的目的。當“讚美”儀式結束後,老師的主持下,還要舉行個慶典,真心擁抱犯錯誤人,把他當成一個脫胎換骨的新人來接納。在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換一種方式,讓“批評”以“讚美”的方式浸潤孩子的心田,喚醒孩子的迷失心靈,就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變得更加積極。
(二)我每週末都要在全班舉行一次“全民公投”,評選出當週進步最大的同學。凡是獲得票數最多的前十名,我都要徵求科任老師的看法,然後給這十位同學以兩個獎勵:一是發一個星作為獎勵,那可是孩子們開心的時候;一是給家長髮報喜單。孩子很開心自不必說——他們很樂意把報喜單給爸爸媽媽簽字。家長也很開心,而且感動。他們給我說,孩子打讀小學起,就不斷挨批評,班主任常常打電話給家長告狀,要家長“狠狠管教”一下孩子。如果是班主任請家長“來學校一趟”,那他們更是膽戰心驚,十分不願去學校但又不得不去。而現在,這對家長來說,是莫大的鼓勵。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
四、目標適當,循序漸進,允許學生不斷反覆,這是教育轉化後進生的重要一環。
例如:一個學生說他從小就不做作業,已經習慣了。所以,我耐心地和他談心,讓他真正明白不做作業的壞處,首先不是道德上,而是思想方面的。談心的過程持續了很長,最後我對他說,我不要求你像其他同學完成所有作業,但你得給自己訂個計劃,每次做幾道題。他認真想了想,說第二天告訴我。
第二天,他告訴我,以前是一道題都不想做,現在他打算爭取每次完成口算題和兩道題;做到之後,再增加,……我同意了。
我說:“我不可能每天都守著你,監督你的只能是你的毅力和良心。不過,如果哪一天做到了你的承諾,就告訴我一聲,算是給我報喜。如果沒做到,不要緊,第二天重新開始。我相信你!”計劃開始的第一天,他很興奮地告訴我“做到了”,他完成了計劃的作業。
但是,第二天他沒來報喜,我知道他沒能戰勝自己,但我也沒找他談。第三天他依然沒來報喜,我也依然沉住氣等待著。第三四天他又來報喜了……就這樣,經過大半學期的時間,他終於告別了不做作業的惡習。
後進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轉化後進生需要一個過程,要抱著滿腔熱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覆,耐心的教育,還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要去包容後進生的不足和錯誤,相信後進生也是可教育好的物件。只要我們把握後進生的心理,加強學習,潛心研究,不斷探索科學的教育轉化策略,並付出真情和汗水,就一定會使後進生的轉化工作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