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跨亞歐的驚世霸業,讓人們記住了蒙古草原遊牧民的驍勇善戰,而忽略了草原文化這個對中國、甚至全世界都影響巨大的存在。如果來內蒙古旅遊,不妨到內蒙古博物院轉轉,從漫長悠久的歲月遺蹟中再次看清這片“草原”。
內蒙古博物院前身是內蒙古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新城區新華東街,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在上世紀50年代被列入世界建築史。博物院佔地面積極大,外觀氣勢恢宏,既有滿滿的現代感又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內蒙古草原物種的展示和陳列可以說是博物院的一大特色,不能以珍貴與否為衡量標準,草原上的動植物原本就是這個地區無可取代的特色。
展館內用文字、圖片、雕塑、標本等為媒介,展示了大草原豐富的物種。
除了最重要的中原,內蒙古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境內挖掘出土的大量遺址故城就是最好的證明。千餘年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既有中原王朝設定的郡縣、長城障塞,又有北方遊牧民族躍馬揚鞭、逐水草而遷徙的行國遺痕。
漫步在館內,昏黃的燈光營造出靜謐安詳的氛圍,細細品味曾在泥土中沉睡的文物,一睹鎮館之寶的芳容,讓人不禁讚歎草原文化的多樣和博大精深。
內蒙古博物院有三件不可不看的鎮館之寶——戰國的鷹頂金冠、元代鈞窯“小宋自造”香爐和查干諾爾龍,查干諾爾龍是白堊紀時期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除此之外,館藏文物多達15萬件組,展示著這片土地的別樣風采。
內蒙古不僅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遊牧文化,對中原農耕文明也產生過無法估量的影響。做工精細的陶器,雕琢精美的玉器一一呈現在人們眼前,和野蠻粗獷、手工業落後的遊牧民族印象形成鮮明對比。
吐爾基山遼墓發掘於2003年3月,這裡是一座儲存完好的遼代貴族女性墓,墓葬中出土了牡丹紋鎏金銀飾牌、雙獅紋金花銀盒、蟾蜍松石金戒指等許多價值不菲的文物。
展品琳琅滿目,草原歷史氣息尤為濃厚,對於對草原歷史文化感興趣,或者帶小朋友的遊客來說,這裡是個既能遊玩又能增長曆史知識的好去處。
蒙古族的戰袍和弓箭讓人彷彿又回到塞外鐵馬嘶鳴,弓箭飛響的熱血戰場。展陳中有許多蒙古族的服飾,各具特色,給人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享受。
元代鈞窯“小宋自造”香爐是鎮館之寶之一,出土於1970年,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器型最大、最完整、製作最精湛的鈞窯香爐。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小宋自造”的銘文,“小宋”即工匠名字,“自造”就是自己製造,足以見古人就已有了相當明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
戰國鷹頂金冠出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是當時部族領袖所佩戴的王冠。這件鎮館之寶曾登上《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展翅的雄鷹站立在半球狀體上,彷彿高高在上地俯瞰著大地,代表了部族領袖崇高無上的社會地位。
塞北內蒙,她的故事很多很多,她的歷史很久很久,等著人們來到這裡慢慢了解和體味。(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9:00-17:00;停止入場時間:16:00 (週一不對外開放);
詳細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東街27號(近東二環路);
交通:呼和浩特市區乘坐2、3、11、23、27、52路公交車,在“博物院”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