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使命
點滴隨行
本文共3738字,閱讀約需6.5分鐘
孫競,人民網記者
“雙減”意見釋出,校內、校外的教育生態迎來重大變革,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如何實現均衡發展、提質增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輪崗制度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優秀教師如何跨校、跨區流動?教師輪崗對學生和教師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擇校熱、校外培訓熱?
一
教師輪崗已實行多年,各地如何探索?
長期以來,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師資水平差距,一直是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突出問題。家長們紛紛奔著“名校”“名師”而去,“擇校熱”高燒不退,“學區房”被炒出天價。
為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教師輪崗制度在多年前已開始實行。2010年釋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從此前各地的情況來看,教師交流輪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教育水平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尤其是大規模的、長期的、穩定的輪崗制度,對教育的影響更大。
北京市密雲區早在2005年就啟動城鄉教師雙向輪崗交流實驗。當時的密雲,學生是縣城學校“容不下”,鄉村學校“裝不滿”。教師是縣城學校“出不去”,鄉村學校“留不住”。當年,密雲區教委安排了30名城區教師下鄉交流,又把50名農村學校教師送進城區學校學習,開啟了教師雙向輪崗的探索。
從2006年開始,密雲區將幹部教師全員輪崗交流作為一項區級政策正式實施。至今,全區已有3483名教師參與輪崗交流,人數佔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專任教師總數的76%。
密雲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張文亮表示,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密雲已逐步形成了以“幹部教師輪崗、兼職交流、學科指導、對口交流”為主要形式的幹部教師交流輪崗機制。幹部教師的有序流動,充分調動了幹部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了骨幹教師示範和引領作用,教育資源結構不斷最佳化,城鄉教育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在北京此次公佈的教師輪崗政策中,東城區和密雲區將作為試點區,率先全面鋪開。東城區將在本學年實現幹部教師交流輪崗不少於2000人。
無獨有偶,8月24日,上海市釋出的“雙減”實施意見中指出,促進校際優質均衡發展,常態化開展教師和管理幹部跨校流動工作;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健全特級校長、特級教師向郊區薄弱學校流動引領機制。
在此前的8月2日,深圳市《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中也提到,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健全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張志勇指出,讓每個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是我國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價值取向。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讓優秀校長教師流動起來,是均衡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
二
兼顧工作壓力與匹配程度,教師如何流動?
按照北京市教委公佈的時間安排,大面積輪崗制度將在這個秋季學期開始執行。記者瞭解到,暑假期間,北京很多優秀校長、骨幹教師、特級教師、正高階教師已經進行了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到了新的崗位。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般在每個新學年,由於畢業年級老師把學生送走後被重新調配,學生們都會感受到一些變化,所以對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對參與流動的老師來說,影響是相對比較大的。
在工作方案中,北京市教委針對城區和遠郊區,提出了兩種輪崗型別:在城區,在推進學區(教育集團等)內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全區範圍內的交流輪換;在遠郊區,在全區範圍內全面推進交流輪崗。
李奕表示,提出在區域內輪崗流動,就是在老師的生活空間以及崗位流動上,統籌兼顧他們的發展需求。學區內的流動,老師上班的距離變化不大,不用承擔遠距離工作地點變化的壓力。教育集團內部的流動,雖然跨度更大一些,但因為有統一的治理結構,特別是在教研、教學、教育活動,乃至教師的績效工資體系都是相對一致的,所以流動更容易,更能夠做到位。
儲朝暉認為,教師輪崗制度需要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結合,才能長效發展。從招生政策、教師待遇、硬體條件等方面,都應該有相應的配套機制。
北京的輪崗政策明確提出,要多方面保障參與交流輪崗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工資待遇。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參與交流輪崗和工作績效,將作為校長職級晉升,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與晉升,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評選、評優評先等方面工作條件之一。工資待遇方面,將會對參加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在績效工資分配中予以適當傾斜。
然而,儲朝暉指出,雖然有各項制度的保障,教師輪崗也面臨一些現實困難。“教師輪崗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於一種組合效益。教師和學校、學生相適應、相匹配,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比如一個優質校的老師到相對薄弱的學校,面對的學生基礎水平不一樣,必須改變教學方法;一個薄弱校的老師交流到優質校,有可能會引發家長的不信任,產生一些教學和溝通的問題。兩個學校發展水平越接近,輪崗教師的壓力越小,反之,壓力越大。”
李奕坦言,北京市教委曾經把海淀區、東城區的教師流轉到延慶或者密雲遠郊區縣,但結果並不是很成功。一方面,老師的生活、工作質量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和老師的匹配度未必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現在對於跨區域遠端的幹部教師流動,主要採用線上“雙師課堂”形式。
學生的培養是個慢藝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週期。儲朝暉強調,輪崗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一定時間內才有效果,需要保證教育供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記者注意到,在北京市的工作方案中,幹部教師的交流以最基本的教育週期為單位,至少是一學期、一學年,甚至是一個成長週期,三年一個學段。
“孩子會實際感受到,某一位優秀校長或者老師來到我們這個學校教我的時間至少是一學期或者是一學年,甚至是更長時間。這是真實的流動,也是把老師的優質教育經驗流轉固化到更多學生身上最起碼的要求。”李奕說。
三
輪崗之後,教育效益如何得到有效發揮?
目前,“雙減”政策在各地的執行細則相繼落地,重拳之下,“校外培訓熱”應聲降溫。迴歸學校教育主陣地,如何讓孩子們擁有平等的起跑線、真正實現“雙減”?教師輪崗制度被“寄予厚望”。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指出,當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待與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之間還存在矛盾,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子女進入優質學校,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學生負擔過重的難題。
張志勇認為,家長“擇校”,關鍵是擇師,讓優秀教師流動起來,對於緩解廣大家長的“擇校熱”和降低家長透過校外培訓追求所謂優質學校的教育焦慮,會有一定作用。
學生考的是本校,結果本校的優質老師流動到分校去了,學生會不會不願意?李奕解釋,教師輪崗流動後,學生由單一的學校供給變成區域的集團化的供給,實際獲得也從過去單獨獲得一所學校的資源,變成了更多的資源。
“幹部教師的流動,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雖然孩子是在某一個學校上學,但是見到的老師、學到的課程、參與的活動都是更豐富更多元的。”李奕說。
在儲朝暉看來,教師只是學校之間差距的一個影響因素,深層次教育均衡的實現,還需要辦學條件的均等、招生政策的平等、評價體系的改進等等,並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摒棄“名校情結”,不要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
在推進幹部教師輪崗的過程中,除了關注交流輪崗的比例、數量、時間等外,不少專家表示,需要更加關注交流輪崗之後,教育效益效能是否得到有效發揮。
“這種狀況產生跟輪崗實施的方式以及過程直接相關。比如,如果是強制進行輪崗,教師自身沒有認識到輪崗的價值,就很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果。”儲朝暉說,但如果相應的機制設定合理,輪崗是教師自願選擇的,管理、評價等各方面的措施是得當的,輪崗教師與新學校老師的合作是默契的,會產生積極效果。
記者注意到,就全國而言,雖然各地都提出了教師輪崗的政策,但是真正將其制度化、常態化的地方並不多。張志勇認為,北京此次提出的大比例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既是落實中央“雙減”政策的硬招,又是在這一制度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
在他看來,實現校長教師定期輪崗常態化,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配套。
01
校長教師定期流動要制度化。
中小學校長教師作為特殊公職人員,履行國家賦予的公共職責。制度化之後,使校長教師流動不是一時之舉,而是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教師職業的基本義務。
02
要建立優秀教師流動激勵機制。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推動中小學教師流動是為了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因此,促進優秀教師向薄弱地區、鄉村地區、薄弱學校流動是當務之急。”張志勇說,對於這些教師,應當在在評職晉級中予以優先,建立具體的激勵機制。
03
張志勇表示,還要健全完善配套制度。
比如,明確教師在一個學校工作滿足若干年即可流動,滿一定年限必須流動等。對於流動到鄉村學校的教師,還需要享受鄉村教師補貼和週轉宿舍等,切實保障流動教師的生活和工作。
來源: 中國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