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1月金融統計資料等三份報告。資料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8個和0.4個百分點。
社融方面,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前值為2.3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出9842億元。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前值為1.13萬億元,同比多增3944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
專家普遍表示,在穩增長政策發力的背景下,1月金融資料超出市場預期,新增信貸、社融等主要指標創單月統計新高,實現了“開門紅”。
基建投資發力提振信貸
貸款方面,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85萬億元和3944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
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843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0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424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3.3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1萬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研究員馮柏分析指出,企業部門新增貸款規模佔全部新增的84.4%,創去年2月以來的新高。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1萬億元,同比多增600億元,反映出基建投資等專案開始發力。但居民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1006億元和7424億元,分別同比少增2272億元和2024億元,反映出居民消費和購房需求回落。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高階分析師馮琳表示,1月各地區域性疫情多發,對居民消費形成一定抑制效應,當月以消費貸為主的居民短期貸款同比少增2272億元。由此,居民貸款成為拖累1月信貸總量增速的主要原因。這意味著接下來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發力點要進一步向提振居民消費、穩定房地產執行方向傾斜。
1月,M2餘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8個和0.4個百分點。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資深研究員夏丹分析認為,廣義貨幣供應增速顯著回升,反映了貨幣政策放鬆效果明顯,其增長動力主要源自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大幅新增以及債券發行保持了較高規模,形成穩定的跨年支撐。
政府債券發行前置促進社融高增
社融方面,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前值為2.3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出9842億元。
從社融增量結構上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2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806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5799億元,同比多增1882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6026億元,同比多增3589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5799億元,同比多增1882億元。
唐建偉、夏丹指出,1月社融同比多增接近萬億元,除了來自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之外,最大的貢獻來自於政府債券。國債和地方債2021年後置發行與2022年前置發行,尤其是新發地方債規模較大,形成了跨年新增社融的強力支撐。
王青認為,除貸款外,1月社融同比增量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債券,同樣反映出穩增長政策發力對寬信用的推動作用。其中,企業債券融資放量則與寬貨幣下信用債發行利率走低以及基建穩增長提振城投基建配套融資需求有關。
展望第一季度,唐建偉、夏丹表示,從國內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和外部美聯儲加息時點提前綜合來看,人民銀行可能還會在第一季度視窗期及時開展政策調整,持續釋放流動性發力穩增長。預計利率還有進一步調降的空間。
溫彬建議,我國宏觀政策要用好美聯儲政策實質性收縮前的視窗,針對總需求不足問題,用好總量和結構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儘快扭轉市場預期,提振信心,確保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實習記者 許予朋
編輯 韓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