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規模不大的非洲軍團在隆美爾的指揮下創造了很多驚人的戰績,但是決定北非作戰的最關鍵問題還是補給問題。
在浩瀚的沙漠戰場,英德意的軍隊實際性只是在靠近海洋的一條通道上互相爭奪。
在這些沿海通道上分佈著一些小型港口,比如班加西、阿蓋拉、託布魯克都是這樣的小型港口城市,享受制海權的英國人一旦奪取一座港口,就可以利用港口運輸貨物,大幅度的縮短自己的補給線。
而對於德意聯軍來說,他們的補給必須沿著最短的航路,從義大利到的黎波里的航路上進行,到達的黎波里之後,在轉運到卡車和駱駝隊,這樣非洲軍團的補給非常脆弱,幾乎不能維持一支更大的摩托化部隊,不過在進攻順利的時候,他們經常能從佔領的英國港口上堆積如山的補給品中獲益。
然而就在這樣一條航路上,還有一個英國海島馬耳他橫亙在中間,像一根毒刺一樣插在德意聯軍的補給線上。對於這個地中海之眼,德意兩國曾經多次討論攻佔它,但是希特勒擔心義大利人的作戰能力,擔心義大利人讓德國士兵葬身魚腹。就像他在克里克特戰役時說的,“我可以容忍德國士兵戰死,但是絕不能忍受他們毫無榮譽的淹死在海里。”
實際上,義大利海軍是訓練有素的,用於配合德軍作戰的義大利的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也是精銳之師,但是義大利人在戰場上整體的表現實在太令人腦洞大開,以至於希特勒對於他們的信心嚴重不足。
同樣患了嚴重恐英症的墨索里尼也似乎不打算讓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艦隊出去冒險,只要希特勒一打退堂鼓,那麼墨索里尼就會伴奏,這讓主張儘快攻佔馬耳他的雷德爾和凱塞林無計可施。
其實解決非洲軍團的補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找一條距離更短,而且還可以繞開馬耳他的航線。這條航線就是突尼西亞的比塞大,但是這裡是維希法國的領土,按照中立條約法國人不打算讓義大利和德國人使用法屬突尼西亞。
法屬突尼西亞距離義大利的西西里僅僅一步之遙,歷史上和西西里人員經濟往來密切,突尼西亞的歐洲移民中大部分都是義大利人。但是偏偏義大利的國力有限,在嘴邊的肥肉卻被法國人佔去。
1940年法國投降時,墨索里尼本來希望藉著自己是戰勝國的機會割取突尼西亞,但是最終擁有決定權的確是德國人。
希特勒認為義大利對戰爭的貢獻幾乎為零,所以根本不打算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如果當時希特勒對對待義大利人慷慨一點,把突尼西亞割讓給義大利,那麼在日後的對英國的地中海作戰的時就要順利的多。
而且如果墨索里尼在領土上的野心能夠得到適當的滿足,那麼他也就不會再去跑到巴爾幹去冒險,這樣對德國在東線的作戰也大有裨益。
在1940年的時候,軸心國在地中海區域本來是很有機會的,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完全可以把英國人從這裡驅逐出去。
而這種驅逐甚至會在英國政壇引起震動,導致丘吉爾的主戰派下臺,這本可以成為德國擺脫兩線作戰威脅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