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5甲攜帶戰術核彈出擊,目標鎖定貝加爾地區戰略樞紐、西伯利亞鐵路沿線,以及各重兵集結地帶等,然後以超低空姿態突防實現戰術核攻擊。這不是文學作品中的藝術表現,而是在當年北方軍事重壓下實實在在的計劃,航程不足只能實現單程核突擊,攜帶“狂飆一號”核炸彈的強-5甲註定有去無回。
核武器是戰略平衡利器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指作為一個有核國家除非首先遭到核武器攻擊,否則不會將核武器用於戰爭手段的一項保證或者政策。早在上世紀60年代,當我們獲得核武器之後就向外界宣佈遵守上述規則,這也意味著先發制人的戰術將無法得到應用,那麼會不會因此而錯失良機喪失主動權?
實際上這種剋制和善意並不意味著軟弱,時代在發展各種威脅手段也在不斷變化中,總不能理解為光捱打還不能還手。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出現時這一規則將被打破,首先是核武器基地遭遇襲擊;其次如航母、核潛艇、戰略核導彈等遭遇襲擊;最後如本土遭遇重大襲擊,比如大型水利樞紐等。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不管對方是以常規武器還是核武器進行攻擊,我們當然都有權利使用核力量進行反擊。
又或者預知對手將發動這類打擊,總不能坐以待斃非得等到對方發動襲擊之後才還手,因此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國家實力決定了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反擊兩種態度,當技不如人時採用防禦性政策,比如當年有彈無槍或有彈無發射平臺,但在可能到來的威脅下必要準備必不可少,這就有了悲壯的強-5單程核突擊戰術。
從東風106到雄鷹302,強-5意外獲得新生
1958年4月,距離米格-19首飛僅四年,年輕的112廠設計室時任總裝組組長程不時,即後來的運-10副總師提出一個新方案。在米格-19基礎上研製一款超音速戰鬥機,改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專案名稱東風-106。這種創新思路不是沒有根據,早在1955年米格-19裝備入役蘇軍時,中蘇雙方就該機的引進仿製進行了接洽。1957年達成協議,由蘇聯出售相關技術及成品機型,成品機型包括米格-19S晝間戰鬥型、米格-19P全天候截擊機、米格-19PM全天候導彈截擊機。我們的仿製物件是P型,1958年相關圖紙陸續送抵,後來的仿製型號就是東風-103(殲-6甲)。
雖然初創不久的112廠設計室實力有限,但隨著米格-19成品購入及圖紙送達,還是以此為基礎完成了東風-106的方案設計。可以理解為年輕的設計師們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在蘇制兩側進氣戰機基礎上驗證更先進的佈局,比如留出機頭空間安裝雷達更加符合現代空戰需要。雖然是在米格-19基礎上進行改進,但如果能夠成功研製那麼意義將非常大,搞不好後續就能發展出自己的戰機體系。注意此時殲教-1正在研製,而米格-17也曾有過一款兩側進氣佈局戰機,兩者都有經驗可供借鑑東風-106將更加成熟。
東風-106保留了米格-19後機身和機翼部分,同時將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多出來的機頭空間可以安裝先進雷達及電子裝置。採用兩臺渦噴-6發動機,基於風險考慮除進氣道外整體變動不是很大,效能參考米格-19。飛機空重5.5噸,最大起飛重量8.8噸,最大飛行速度1.36馬赫,實用升限17500米,最大航程2200公里(帶副油箱),如果不要其他想法其實這種改進方式成功率相當高。
但問題是1958年8月,隨著殲教-1首飛成功後續“大躍進”浪潮風起雲湧,一機部對這款改進自米格-19效能相對提升有限的機型不滿意。於是要求112廠設計一種效能大超米格-19的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東風-107及東風-113,這麼一樣東風-106就分配給了320廠(南昌飛機制造廠),效能從高機動戰鬥機調整為皮實耐用的強擊機。
東風-107戰鬥機 三檢視
這次無意中的改變挽救了東風-106,原來的兩側進氣也無意中成就一機兩型,總算沒有因為計劃調整而下馬。兩側佈局帶來的優勢明顯,如果作為截擊機更大機頭可以裝大直徑雷達,如果作為強擊機則飛行員有更好的下視視野,怎麼看都能提高戰機效能。
定位用途改變之後,空軍對東風-106提了不少建議,比如增大機翼面積、增加彈艙、增強裝甲,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等更加適用於強擊機的改進。同時將該機改名為雄鷹302,也就是後來的強-5強擊機,同年10月雄鷹302全尺寸木製樣機在112廠製造完成,11月送抵北京由空軍組織專家進行審查獲得好評。
1960年,雄鷹302完成圖紙及計算工作,另外還包括大部分工藝裝置,以及3架原型機至少80%零件的製造工作。看似順利實際一波三折,在強-5轉回南昌飛機制造廠後不久,由於計劃再度改變該機於1961年下馬,第二年年底又再次恢復。還好在陸孝彭總師帶領下,1965年6月強-5強擊機終於完成首飛,東風-106化身雄鷹302以另一種方式成就強-5,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強-5將大展身手化身犁地小強甚至核戰專機。
強-5原型機
單程核突擊,強-5甲註定有去無回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顆原子彈試爆獲得成功,這種“地爆”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反擊能力。但有起步就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在西方不斷嘲笑中,1966年終於完成兩彈結合發射,1967年轟-6甲完成空基氫彈投放,結束了有彈無槍的尷尬歷程。大當量核武器越發成熟,但三位一體發射平臺卻不怎麼給力,再加上外部各種威懾壓力越來越大,於是戰術性小型化核武器也納入研製重點。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由暖變冷,雙方由意識形態衝突逐漸發展到危險的邊境對峙。特別是珍寶島衝突之後關係更是一落千丈,雙方一度面臨更大規模的擦槍走火,以衝突中T-62主戰坦克為代表的鋼鐵洪流,隨時都可能從北方源源不斷闖入。有矛有盾到也不怕,但問題是我們手上裝備的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對它居然無效,相當於實戰中將出現一邊倒的可怕場景。
要知道當時蘇聯駐亞洲區域陸軍實力超強,擁有超過1.4萬輛各型坦克,更是有三分之二直接部署在邊境。高質量及大規模坦克叢集可不好對付,雖然後續中國軍工開始了一系列反坦武器研製,包括紅箭-73、69式火箭筒等,也包括平原區域演練以炸藥包、集束手榴彈、單兵火箭筒打坦克。但畢竟平原不比山丘地帶,在無遮無擋下想要近身反坦克成功率太低,於是小型化核彈戰術性應用展開討論。
薄弱的地面反坦克
動輒以成百上千規模坦克叢集作戰,很明顯單靠地面力量有心無力,在小型化戰術核彈改進基礎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夢幻組合,由強-5甲掛載“狂飆一號”核炸彈,然後對蘇軍裝甲叢集進行有去無回的單程核突擊。
強-5強擊機
我們知道轟-5、轟-6都曾擔任過核彈空投任務,以一枚200-300萬噸級氫彈為例,重約4噸剛好在常規載彈量範圍內。如果能飛到蘇軍裝甲部隊上空,產生的打擊效果就是一鍋端,但問題是蘇聯有著完善的防空體系,這種亞音速轟炸機還沒有飛到目標估計就已被擊落。此時空軍已經意識到隨著野戰防空,以及配套地面雷達網的進步,傳統意義上由中高空進入,再以俯衝方式轟炸在野戰防空和前線戰鬥機面前形同裸奔。
在這種背景下,採用超低空進入以降低飛行高度,然後避開雷達網探測和戰鬥機的攔截,儘量壓縮野戰防空系統攔截半徑才是正道。於是根據客觀要求就快形成戰術,戰機首先以超低空進入,然後以超音速突襲成為最佳突防模式。盤點手頭上現有機型,原計劃以米格-15或米格-17作為載機平臺,不過以小巧著稱的米格小飛機無論是體量,還是有效載荷明顯都不滿足要求。於是將希望寄託在剛成功的強-5身上,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12馬赫的強-5開始改裝,它的任務是以超低空突防,攻擊蘇聯各裝甲叢集位於二線的兵力,或者裝備集結地及其他重要目標。
改進自殲-6的強-5屬於雙發機型,體型以及載荷都較米格-15/17來得大,再加上本來就是定位對地攻擊反而更適合。1970年,空軍、三機部、核工業部和320廠討論改裝為核彈載機,並實現當時比較流行的甩投可行性。動手能力很強的軍工開始改裝,取消了原來內建彈艙為半埋式設計以增大掛彈空間,實戰中加掛一枚已經小型化的氫彈 " 狂飆一號 "。同時借鑑從被擊落F-4殘骸中獲得的推脫裝置,研製出帶推脫裝置彈架,確保透過甩投方式實現核彈和載機安全分離。
此外還配套了上仰甩投瞄準具,高精度彈傘延時器,以及核彈監控和控制系統等,同時為了避免氫彈爆炸後對人眼產生損害,還設計座艙遮光罩。此外還進行了航程提升,增加了燃油攜帶量包括內油增大到2155升,外油增大到1560升,理論上增加的燃油可以讓強-5投完彈後再安全返回。不過理論和實戰差距還是很大,畢竟戰場上還要克服各種防空火力,以及大量消耗在低空突防上,最後還是會形成單程核突擊。
1970年8月1日,改裝後的強-5甲首飛成功,同時10月底完成了總共6架同型載機改裝工作。1971年首次進行實彈甩投試驗,雖然改進過程已經進行了大量測試,但是由於推送裝置電路故障還是造成氫彈連投三次未甩出,只能冒險帶彈返航進行調整。直到1972年1月,強-5甲才成功完成氫彈甩投任務,但小飛機航程不足的問題還是很明顯,很難保證飛行員能安全返航。
強-5甲出現後為空軍提供了一種新的戰術核打擊手段,戰術氫彈爆炸當量控制在10萬噸級以下,也有一種說法是8千噸當量。不論大小如何實戰應用效果都不會差,這種大威力核彈對付坦克叢集幾乎是團滅效果,只不過有實戰中還有幾個問題直接影響到它的入役。
首先強-5缺少高精度對地攻擊導航裝置,在超低空長途飛行之後,對地攻擊可能產生的誤差就相當大。而且作戰半徑嚴重不足,改裝後的強-5甲作戰半徑最多也就600公里,還要採用地形匹配系統來規避防空預警,對當時的我們的工業基礎來說做不到。其次採用上仰甩投方式,飛行員在低空進入目標後要猛拉機頭,以接近垂直角度爬升並將核彈丟擲,完成投彈後開始轉彎加速撤離以保證安全。這套動作也就幾十秒內完成,核彈在甩脫之後將以弧線朝目標飛去,並在400多米的空中直接起爆,就這麼點時間差飛行員很難駕駛飛機抵達安全距離。
實際為了達到儘量壓縮對方發現以及攔截時間,最大作戰半徑600公里的強-5甲,不得不採用最耗油的低空飛航模式。以超低空飛行、超音速突襲,攻擊蘇聯二線裝甲叢集和裝備集結地,這種方案雖然是最佳選擇。而且在抵近目標後還得進行各種機動,更將耗盡最後一滴燃油,以這種方式攜帶核彈突防,理論上投彈之後再返航的機率極低。就算核突擊成功也沒被衝擊波傷及,但在反應過來的對手面前,完全沒有返航的可能性。
雖然後續還進行了增大航程改進,不過直到1977年大航程改型才完成圖樣設計,僅僅兩年後強-5甲專案被下馬總計耗資達292萬元。這種結果一點也不意外,從60年代跨越到70年代後期,防空導彈、預警雷達、空中截擊都在全面發展,再以臨空投彈方式單程核突擊完全是自殺行為。
結語
如果當年真的戰事開啟,強-5甲將攜帶核彈直飛對手二線裝備,以及重兵集結地展開攻擊。但顯然這些目標大都超過強-5甲作戰半徑,這種有去無回也成為共識,甚至還有一個“西伯利亞單程快車”的綽號。強-5甲效能上勉強算成功但沒有批次生產,上述原因已經很明確,在下馬後已改裝的6架回原單位繼續服役。
不同的時代考慮採用不同的作戰手段,但戰略核力量永遠是保持大國戰略平衡的最佳選擇,只不過發射平臺在不斷改進。強-5不死但已成歷史,接替它的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平臺,就目前而且再也不用冒著單程核突擊的風險,遠端非接觸式打擊對於我們來說已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