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上,韓國輸給了中國
導致中國留學生在韓國被毆打?
韓國體育精神太“髒”
一場冬奧會,韓國人的自尊心碎了一地。
還有中國留學生爆料,自己在說中文的時候,被兩名韓國男生聽到,之後對其進行毆打。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與冬奧會有關,中國駐釜山總領館已經聯絡了該網友,要求韓國警方立案調查,並將持續跟進事實。
自北京冬奧會開幕以來,韓國的“騷操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看見朝鮮族服飾,就指責中國“竊取”韓服
其他運動員都稱讚奧運村的食物,只有韓國運動員抱怨“太難吃”
本國運動員犯規、滑倒,韓國民眾指責中國的冰質量差、裁判不公
體育競技總有輸贏,但韓國人卻把勝利看得過於重要。
以至於運動員如果拿不到金牌,回國就會被韓國民眾網暴、扔臭雞蛋,甚至下跪求民眾原諒。
究其原因,是韓國人骨子裡的自卑,所以極度渴望強大,渴望被人認可。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
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反映在體育競技上,就是“輸不起”,為了贏,可以不擇手段。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韓國選手範忠一不斷違規擊打對手的頭部,最後被扣罰輸掉比賽。
於是韓國群眾、教練甚至保安人員,衝上臺圍毆裁判。
除此之外,韓國在足球上的髒,更是由來已久。
2002年世界盃,韓國在自己的主場,用各種手段和對裁判賄賂,吹著黑哨,讓韓國隊一路衝進了世界盃四強。
體育競技的本質是挑戰人類極限,在公平正義的框架中感受運動帶來的榮耀。
每一場的勝利應該是乾乾淨淨的,而不是採用賄賂、傷人、投機取巧贏得比賽。
為不光彩的“汙點金牌”感到驕傲,只會是一種自我欺騙。
當競技體育上升到民族仇恨
為了金牌自欺欺人,成為韓國國民固有的心態。
所以當真正的公平判決降臨時,他們便會以為這種公平是不公平的。
當這種囂張無人買單,無理嘴臉被徹底擊破後,他們就會尋求發洩渠道。
把公平、團結的體育競技,上升到了民族仇恨,從而做出攻擊中國留學生的愚蠢行為。
也恰恰證明了,在競技體育上,民族主義與國家榮譽的敘事其實從未被真正消解過。
正如足球場外釋放的民族仇恨一樣。
在2021年的歐洲盃最後一場比賽上,義大利最後一刻點殺英格蘭,成為歐洲盃冠軍。
於是造成點球失利的三位英格蘭隊球員,因為黑人身份遭到大量的種族主義歧視和辱罵。
“滾回非洲”的辱罵聲響徹賽場。
事實上,在如今全球化的時代,將某個國家運動員的輸贏,象徵代表本民族和國家興盛榮辱的觀念已經站不住腳。
這個道理,中國觀眾已經深刻理解。
相反,韓國的民眾顯然還沒有意識到。
韓國網友將他們的運動員,只是看作一個象徵集體的符號而已。
運動員的一切行動和輸贏都被要求上升到超越個人的更高層面。
將運動員拿不拿冠軍,和對國家是否忠誠相連線,是對體育競技精神的侮辱,更是對運動員個人付出的抹殺。
從本屆冬奧會上,我們就能看出,越來越多跨國流動的歸化運動員開始出現。
被韓國網友網暴的安賢洙教練,更是帶領中國短道速滑隊奪得冠軍。
以往民族與國家的一致狀態被打破,歸化運動員的構成體系,逐步瓦解了體育競技和國家民族的邊界。
如果韓國民眾還不從“自欺欺人”的美夢中醒來,未來競技體育的賽場,很可能被“出局”。
畢竟如果體育技能與運動員在世界範圍內流動,他們還能選擇為哪一支“國家隊”打抱不平嗎?
看看林孝俊和安賢洙,也就能明白了。
民族狂歡還是世界連線?
但這裡不禁又有一個疑問:
林孝俊和安賢洙,真的能讓韓國人覺醒嗎?
答案顯然是不言自明。
他們把贏得比賽美化為“愛國”的表現,把不擇手段的勝利定義為理所當然。
上到政客,下到普通民眾,利用體育競技,煽動民族情緒,激化矛盾,將體育競技政治化。
從始至終,一系列的行為都和奧林匹克精神相悖。
古希臘時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希臘各城邦互不交戰,和平、團結始終是奧林匹克精神之一。
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體育人才跨國流動,更是一種世界包容和連線的奧運理念。
如果韓國網路繼續上演民族主義的狂歡和鬧劇,伴隨著仇恨和爭吵、抹黑,對本國體育競技人才和領域,都不是一件好事。
奧運會帶來的是一場連線世界的團圓盛會,而不是某個國家或民族情緒的荒唐狂歡。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