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足大年初一輸給越南,網上各種關於這場比賽的“段子”和“梗”可謂是層出不窮,上一次因為一場比賽就能夠引起如此的“全網狂歡”,應該還是2019年男籃世界盃輸給波蘭的那場比賽過後。很多球迷應該依然記憶猶新。
但是,如果是既關注了足球也關注了籃球的球迷應該知道,作為國內差不多同時“起步”的兩大男子團體運動專案,雖然這麼多年都經歷了足夠多的“坎坷”和“起伏”,但是,男籃卻總是能夠在每一次跌倒“谷底”的時候完成“觸底反彈”,但是,男足卻有點“每況愈下”的意思,基本上該輸的不該輸的比賽全部都輸了,而且到目前為止仍然看不到任何一點進步的希望和“空間”,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就亞洲而言,男籃的“傳統優勢”依然且未來長時間內都會存在。
很多籃球迷們應該還記得曾經描述中國男籃有這麼四個字—亞洲霸主。
這個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自誇”的,而是一直以來我們用實實在在的實力以及那彪炳史冊的戰績達到的成就。
哪怕是在2013年馬尼拉亞錦賽上我們輸給中華臺北,錯過了由“世錦賽”改名“世界盃”之後的首屆世界大賽。
以及前文說的2019年世界盃上輸給波蘭、奈及利亞之後錯過了從1984年以來的首次奧運會。
這兩大男籃“至暗時刻”,當時都讓無數球迷心生“絕望”,覺得男籃從此就要一瀉千里,甚至“一蹶不振”了,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看到了,男籃又“崛起”了。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我們男籃在亞洲來說,確實有著巨大的“傳統優勢”,比如身高。
日本著名中鋒赤木剛憲說過這麼一句關於籃球的名言:越靠近籃筐的地方就越容易得分。
這句話再說直白點,那就是打籃球必須要有“足夠”的身高才可以,而關於“大個子”尤其是優秀的“大個子”我們一直以來都“不缺”,甚至可以說是“笑傲亞洲”,太久遠的諸如穆鐵柱這些前輩就不多說了,就近代的很多球迷更為熟知的巴特爾、王治郅、姚明、易建聯等等無疑不是“世界級”內線的水準,哪怕是被很多球迷“詬病不已”的周琦,不得不說人家也是“世界級”的內線,甚至還是目前中國男籃裡唯一有這個實力的。
只不過對陣波蘭的那個“發球”很多球迷把責任全部都“歸咎”到了周琦的身上,這才讓很多並不怎麼關注籃球比賽的網友認為周琦“很菜”,其實,真的不是這樣,而且關於那個“發球”,到底是誰的責任,個人覺得還是很值得商榷的,當然,這是“題外話”了,就不在這裡展開贅述了。
正是因為中國男籃有這麼多優秀的“大個子”來進行“傳承”,所以,男籃就有了最大的“底氣”,來和亞洲級別的對手來進行交鋒。
其次,過去的歷史戰績過於耀眼,也就是所謂的“底蘊身後”,亞洲級別的對手我們基本全部都贏過很多次了,這樣巨大的“心理優勢”同樣至關重要,畢竟,“強者恆強”。
過去能贏你,現在照樣還能贏你。
在這樣一種“實力”加“心理”雙優勢的“加持”下,男籃總是能夠做到快速“翻身”。
而且,周琦過後,沈梓捷、胡金秋等等也都開始“起來”了,很多球迷不要覺得他倆好像沒有那麼厲害,說一句略微可能有點誇張的話,沈梓捷和胡金秋這樣級別的運動員亞洲其他國家如果能擁有一個,那基本就是“國寶”了。
所以,男籃在亞洲的“優勢”,現在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
而這一點是男足在亞洲領域無可比擬的。
其次,男籃更懂得“循序漸進”以及“紮根底部”。
體育是一個做好“過程”最後才有可能得到不錯“結果”的一個漫長“專案”。
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這從頭到尾林林總總的“細節”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更好。
所以,男籃就算每一次遭遇到巨大“挫折”的時候,都沒有選擇所謂的全部“推倒重來”,或者“自亂陣腳”,而是依然按照過去的“模式”進行,至多進行一些“微調”,畢竟,這都是成功的“經驗”是被歷史證明過的。
失敗了,輸球了,肯定很多都是自身的原因,但是對於自身原因的“剖析”一定是精準的。
就拿男籃來說,在經歷了2019年世界盃的“慘敗”之後,很多球迷呼籲:男籃應該像其他亞洲國家那樣實行“規劃”。
這不相當於徹底否定了我們過去一直以來“堅持”的東西嗎?
而且“規劃”球員並不能真的解決中國男籃現在存在的問題,不信,看看那些有“規劃”的亞洲其他國家,他們的球隊實力和沒有“規劃”之前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籃球是5個人的,1-2個點的“提升”也有效果,但是,很難保證一直有效果。
其次,真正“優秀”的運動員,人家也不會來做你的“規劃”。
所以,想要進步,還是得“循序漸進”,想要一口吃個“胖子”,結果都不會很理想。
另一方面就是“紮根底部”,這麼多年雖然男籃也面臨著“青訓”難以選拔出頂級運動員的“尷尬”局面,但是,好在CBA每支球隊都還在極力“堅持”著,畢竟,結果到我們現有的體育“模式”來說,“青訓”恐怕還是最穩妥的一條道路。
用鄧爺爺的那句話來說:籃球足球還是要從娃娃抓起。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進行“培訓”,然後一步一步督促其成長,這也算是互相“成就”了,而且隨著更多優秀的球員退役之後“下沉”到“基層”做教練,無疑,對於很多小球員來說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為什麼,很多歐美國家的運動員基本功都很紮實,就是因為他們的“基層”設施很“完備”,尤其是主教練都是非常優秀且具有“遠見”意識的。
之前,我們在這一塊欠缺得非常嚴重。
但是,現在好很多了。
比如廣東宏遠的青年隊主教練曲邵斌指導,透過他發表到網上的一些短影片,就很能清晰地看到,現在他們這些主教練對於球員在“細節”方面“摳”的真是非常仔細。
用自己打球時候的經驗“掰開”,“揉碎”成點點滴滴,然後逐個地告訴孩子們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可能這一批球員裡面都出不了一個“國手”,但是,只要大家都有了一個正確“學習”籃球的理念和方式,那麼提高的將是無數中國男籃“後來人”的水平,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再可以迎來“天才級”球員的時候,那麼,對於他未來成長的速度,那將是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
這就是“大環境”。
但是,男足卻一直都表現得非常“急功近利”,而且還“自毀”青訓。
這樣一來就等於,上面的國際比賽也沒有抓住,未來的“有生力量”也出不來的“兩頭受堵”,男足的未來可不令人充滿了“擔憂”。
再者,男籃有“姚明”,男足卻沒有。
當看到如今男足這個“現狀”的時候,很多球迷才“後知後覺”地知道了姚明對於中國籃球到底有多麼“重要”。
其實,對於很多稍微“懂行”一點的球迷來說,這麼多年姚明做了什麼,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過2019年世界盃一下子讓“唯結果論”的很多球迷把之前的那些全部給“抹煞”了而已。
但是,這也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
比如,之所以讓李楠擔任“紅藍”雙隊合併後的主教練,那也確實是因為當時李楠率領的紅隊戰績優於當時杜鋒率領的藍隊。
誰的帶隊成績更好,誰就帶隊打2019年男籃世界盃,這是在成立“紅藍”兩隊之初就定下來的。
李楠贏得光明正大且名正言順。
只不過,世界盃是由很多歐美強隊組成的,對手的實力不一樣了,一下子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李楠執教經驗的欠缺開始被無限“放大”了。
就是這一個“疏忽”,讓姚明和中國男籃一下子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局面當中。
只能說是“命運弄人”。
但是,姚明和中國男籃並沒有因此就徹底“沉淪”,而是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一個新的“週期”當中去。
在這之後,姚明做了兩件事,算是為中國男籃贏得了“進步”和“未來”。
其一,努力搞好“選秀大會”。
其實,這個模式確實是有點“照搬”NBA的意思,但是,不得不說人家成功真的是有原因的,CBA也因“選秀大會”而受益良多。
別的不說,至少在選拔人才的“渠道”上得到了“拓展”,畢竟不是每支球隊都有自己的“青訓”,也不是每支有“青訓”的球隊都能湧現出那麼多的人才。
而選秀大會至少提供了一個“可能”。
而且選秀大會的很多球員也都知道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和球隊中那些“根紅苗正”的球員沒法比,所以,他們才會很珍惜每一次的訓練,每一次的出場機會。
所以,選秀大會出來的球員,大多數的“職業態度”真的是沒話說,而很多“老球員”欠缺的就是這個。
其二,就是搞“小籃球”。
這個和“青訓”還不一樣,這個就有點類似於讓籃球的“種子”在民間遍地開花是一個意思。
畢竟,任何一個體育專案的成長,都離不開全民的支援,要不然,沒人關注,沒人參與,沒人觀賽,那一切都只能是“海市蜃樓”。
而大學生聯賽就是其中的“重頭戲”,畢竟,大學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而正值青春期的他們,要是打好了,同樣也是中國男籃的未來和希望。
還是那句話,姚明不是指望大學生球員裡能再出現多少個“天才”球員,而是,希望利用大學生這個“朝氣蓬勃”的群體能夠真正讓籃球在我們這個國度變得“熱”起來。
讓更多的人知道,體育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最後的贏球和獎牌,而是大家要真的喜愛並且都能上場玩一玩,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籃球有“門檻”,但是,興趣沒有“門檻”。
不得不說,現在籃球的群眾基礎確實比之前大了不少,姚明的工作得到“體現”了。
這就是所謂的:專業的事還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反觀足球,也確實能在網路上看到很多資深球迷,資深媒體人,甚至足球“名宿”,對其“出謀劃策”,但可惜都是“一家之言”,不論對錯,甚至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個人覺得,男足也真的非常需要有一個“姚明”。
把自己真正“專業”的理念和思路,堅持且長久地“實踐”出來。
這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