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由山東大學團委、遼寧大學團委提供
團團帶著問候來啦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
打算怎樣歡度中秋呢
是約上三五好友
圍坐一圈賞月吟詩
還是快樂地敞開肚子
把各種口味的月餅吃了個遍呢
中秋節與我們的緣分
已經延續了千百年
今天的團團小課堂
就帶大家穿越時空
邂逅中秋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稱,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禮記》中就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然而對月亮的崇拜與祭祀,一開始是達官貴人的“專利”,直到隋唐以後,日、月的神聖色彩才有所消退,平民百姓也參與到賞月玩月中來。
唐宋之時,中秋節逐漸成為了一個民俗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夢粱錄》中也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此日三秋恰半, 故謂之‘中秋’。”
中秋節與月亮
由於中秋之夜,月色倍明,賞月拜月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人們或邀賞明月、詩酒風流;或闔家團圓、共享天倫;或感於陰晴圓缺,對月傷懷……
天空中的明月,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依靠與寄託,抒發著自己的歡與喜、愁與悲。
古人與中秋
賞月習俗的盛行
使得中秋與月亮
成為古人吟誦的熱門話題
蘇軾、白居易等多位名家
為其貢獻了諸多經典作品
在這闔家團圓的中秋佳節
就讓我們重溫經典
和月亮來一場“飛花令”吧
3!2!1!
開始!
十五的月亮分外明朗,作者獨自在夜值,思念著友人;而兩千裡外的老友,想必也在賞月,思念著作者。作者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對友人的思念,躍然紙上。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唐】白居易
銀臺金闕夕沈沈,獨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宮東面煙波冷,浴殿西頭鐘漏深。
猶恐清光不同見,江陵卑溼足秋陰。
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潔白如玉,映得月光更顯晶瑩,花瓣猶帶露水,新鮮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輕鬆自在,毫無憂愁,雖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本首小詞,記述了作者蘇軾與其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趣事,又從當年當月推想明年中秋:相逢總是短暫的,明年此時,我又將在何處,與何人賞月呢?離愁別緒,難以道盡。
《陽關曲·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你向什麼地方走去,悠悠慢慢?詞人效仿屈原《天問》體,對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問,既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又表現了別緻的科學幻想,十分獨特。
《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
【宋】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月亮在中秋節時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但它經歷的陰晴圓缺又有誰知道呢?作者在中秋月的“皎潔”中想到了“陰晴圓缺”,但沒有沉迷於感傷之中,一句“且喜”很是灑脫,末句的“常見中秋月”更是體現了其對中秋佳節的喜愛。
《中秋月·中秋月》
【明】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
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讓溝通與交流變得方便
但對家人朋友的思念
卻並未消減
團圓之時
獨在異鄉的你
對月感懷的同時
不妨給思念的人打個電話
說一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團團也祝願大家
中秋快樂
製圖丨王靖雯
來源: 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