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西式情人節,2.15傳統元宵節,要送什麼禮物給女友/男友呢?
玫瑰花?好像沒有新意。
巧克力?好像太過甜膩。
珠寶首飾?荷包已經發出抗議。
不管有沒有成功脫單,我們都想在這個浪漫的節日裡為自己所愛的人做點什麼。到底要送什麼,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到對方的心窩裡呢?
心理學家用實驗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如果你想為放在心尖上的人兒做點好事,不是送她/他珠寶、鮮花或巧克力,而是……
1、
根據弗吉尼亞大學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吉姆·科恩(Jim Coan)的研究,和自己關心的人握手,無論他/她是你的朋友、戀人、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孩子,握手都可以對你們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減低壓力荷爾蒙(即皮質醇)的分泌(Feldman, Singer, & Zagoory, 2010),甚至可以降低心率(Ludington & Hosseini, 2005)。
吉姆和同事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研究的被試是一對一對的夫妻,每對夫妻中有一個人要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腦部活動。在接受掃描時,被試可以看著螢幕,他們會看到一個綠色圓圈或者一個紅色的“X”。綠色圓圈表示掃描很快就會結束,不會發生其他任何事情。紅色的“X”意味著在幾秒鐘內,他們的腳踝有可能會受到輕微的電擊。電擊並不痛苦,但也不是很舒服。
該研究的關鍵部分是:
第一組的安排是:夫妻中的一方,單獨接fMRI掃描;
第二組的安排是:夫妻中的一方接fMRI掃描時,會有一名研究人員進來握住了被掃描者的手;
第三組的安排是:夫妻中的一方接fMRI掃描時,其伴侶進來握住了被掃描者的手。
結果發現:當看到紅色的“X”,知道自己可能會被電擊時,第三組被試大腦中的壓力反應較低。也就是說,比起自己獨自接受電擊或者在研究人員握手情況下接受電擊,那些和伴侶握手的情況下接受電擊的人,心理壓力更低。而且夫妻關係越好,握住伴侶的手就越能減壓(Coan, Schaefer, & Davidson, 2006)。
這項研究表明:當我們感到壓力時,只要握著所愛之人的手,就可以同時降低身心壓力。
實際上,一些會引起高度緊張的臨床研究,已經把握手作為減壓的方式之一。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白內障手術期間握住研究人員手的患者報告說,手術期間焦慮感明顯減輕,腎上腺素(一種與焦慮和壓力有關的激素)的分泌率也較低(Moon & Cho, 2001)。此外,研究還發現:握手可以有效減少身體疼痛(例如,Goldstein等人,2018年;Weekes等人,1993年)以及情感痛苦(Sahi等人,2021年)。
2、
握手不但對成年人有減壓的作用,對孩子同樣也有作用。
研究表明,觸控對於減輕兒童的壓力非常有效。在一項針對4歲和5歲兒童的類似研究中,Cat Thrasher及其同事觀察了父母握著孩子的手對孩子做危險資訊檢測任務的影響:
孩子們坐在一個觸控式螢幕顯示器前,實驗者要求孩子們在一系列憤怒面孔圖片中找出一張快樂面孔圖片,或者在一系列的快樂面孔圖片中找出一張憤怒面孔圖片,然後觸控這張找出來的面孔圖片。因為孩子看到憤怒面孔圖片時會感受到危險和不安全,所以在這項任務中,孩子們通常會排斥觸控憤怒面孔圖片,並且找出憤怒面孔圖片的速度比找到快樂圖片的速度要快得多。但是,如果父母握住孩子的手,孩子對憤怒圖片的不適和排斥會顯著降低(Thrasher & Grossman, 2019)。
研究表明,觸控對嬰兒也有直接的積極影響。面板接觸可以減少孩子的哭鬧、促進睡眠,甚至幫助建立母乳餵養習慣。這些影響可能非常持久,尤其是對出生後通常需要保溫箱而沒能馬上與母親進行面板接觸的早產兒而言。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第一組早產兒接受母親為期兩週的面板接觸,第二組早產兒留在醫院的保溫箱中。結果發現,與僅接受標準保溫箱治療的嬰兒相比,那些得到母親觸控的嬰兒具有更健康的壓力反應、睡眠模式,甚至還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最重要的是,這些影響 10 年後在這些兒童身上仍然很明顯(Feldman、Rosenthal 和 Eidelman,2014 )。這表明觸控可以對兒童產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
類似的研究有很多:在嬰兒時期得到很多擁抱的人,成年後更健康、適應能力更好。而且,他們被抱得越多,身體機能就越好 (Narvaez ,王和程,2016)。
所以,在這個情人節,與其把錢花在稍縱即逝的事情上,不如握住伴侶的手、多抱抱你的孩子,或者給朋友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是能讓他們暖到心坎上的做法。
要點概括
- 對於成年人來說,握手可以減輕壓力和疼痛。
- 對於小孩子來說,握手不但可以減輕壓力,還能促進睡眠和心理健康。
- 在情人節這天,與其把錢花在轉瞬即逝的事情上,不如握住伴侶的手,或者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References
[1].Coan, J. A., Schaefer, H. S., & Davidson, R. J. (2006). Lending a hand: Social regulation of the neural response to threat.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2), 1032-1039.
[2].Feldman, R., Rosenthal, Z., & Eidelman, A. I. (2014). Maternal-preterm skin-to-skin contact enhances child physiologic organiza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across the first 10 years of life. Biological psychiatry, 75(1), 56-64.
[3].Feldman, R., Singer, M., & Zagoory, O. (2010). Touch attenuates infants’ physiological reactivity to stress. Developmental science, 13(2), 271-278.
[4].Goldstein, P., Weissman-Fogel, I., Dumas, G., & Shamay-Tsoory, S. G. (2018). Brain-to-brain coupling during handholding is associated with pain re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11), E2528-E2537.
[5].Ludington-Hoe, S. M., Hosseini, R., & Torowicz, D. L. (2005). Skin-to-skin contact (Kangaroo Care) analgesia for preterm infant heel stick. AACN Advanced Critical Care, 16(3), 373-387.
[6].Michelsson, K., Christensson, K., Rothgänger, H., & Winberg, J. (1996). Crying in separated and non‐separated newborns: sound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Acta Paediatrica, 85(4), 471-475.
[7].Moon, J. S., & Cho, K. S. (2001). The effects of handholding on anxiety in cataract surgery patients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5(3), 407-415.
[8].Narvaez, D., Wang, L., & Cheng, Y. (2016). The evolved developmental niche in childhood: Relation to adult psychopathology and morality.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4), 294-309.
[9].Sahi, R. S., Dieffenbach, M. C., Gan, S., Lee, M., Hazlett, L. I., Burns, S. M., ... & Eisenberger, N. I. (2021). The comfort in touch: Immediate and lasting effects of handholding on emotional pain. PloS one, 16(2), e0246753.
[10].Thrasher, C., & Grossmann, T. (2021). Children’s emotion perception in context: The role of caregiver touch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Emotion, 21(2), 273.
[11].Weekes, D. P., Kagan, S. H., James, K., & Seboni, N. (1993). The phenomenon of hand holding as a coping strategy in adolescents experiencing treatment-related pain. 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Nursing, 10(1), 19-25.
[12].Widström, A. M., Lilja, G., Aaltomaa‐Michalias, P., Dahllöf, A., Lintula, M., & Nissen, E. (2011). Newborn behaviour to locate the breast when skin‐to‐skin: a possible method for enabling early self‐regulation. Acta paediatrica, 100(1), 79-85.
原作者:Vanessa LoBue Ph.D.
翻譯並改寫:唐詩
編輯: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Why We Hold Hands》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援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宣告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