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來電話,說自己現在很焦慮,問我該怎麼辦?我問她,有什麼事情讓你擔心嗎?她很奇怪,我為什麼要這樣問,難道在現在這個階段,上有老下有小,還有誰一點都沒有擔心的事情呢?
比如說年齡焦慮,害怕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被社會淘汰;比如說身材焦慮,看到自己日益走樣的,身材,覺得影響形象;再比如說育兒焦慮,覺得自己的孩子難管教,別人家的孩子都乖巧……
聽到她說的這些,我反問她,你擔心自己被社會淘汰,你採取什麼行動了嗎,比如學習提升自己、閱讀或者投資自己等等?擔心身材走樣,有沒有開始運動或者嘗試低糖低脂飲食呢?你覺得孩子難管,你有沒有透過一些渠道學習一下怎麼與孩子相處溝通的方法呢?
她在電話那頭沒有說話,過一會說,我哪有時間做你說的這些事情啊!
我真的不知該如何與朋友進一步聊下去,心裡真的想罵一句:既然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想去改變,可怎麼就想不清楚如何改變呢?
恰好我正在看一本心理學著作《接納:在堅硬的世界柔韌前行並擁抱無限可能》。這本書透過講解心理學理念“接納”,幫助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幸福,迎來人生的蛻變。
作者艾希莉是一名有30年經驗的心理治療師,是壓力管理、自我照顧和自我關懷技巧方面的專家,她透過個人經歷和大量的心理治療案例,介紹瞭如何運用自我關懷療法、正念療法和21個賦能技巧,幫助我們改善與自我的相處方式,與生活的相處方式,獲得更加平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艾希莉提出一個特別的理念:當遭遇失落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接納,接納能幫我們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為什麼說這個理念特別呢?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療愈尋求的是改變,當人們感到悲傷、焦慮、孤單時,都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走出陰影。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接納常常會被認為是一種佛系、躺平甚至消極的行為,比如說,朋友擔心孩子不聽話,我們常會勸說:“孩子都一樣,長大了就好了。”當朋友抱怨身材走樣了時,我們會開導說:“到了一定年齡,新陳代謝變慢,走樣是必然的。”
雖然都是好心,但是傳達的意思是“孩子、身材只能那樣了,你就認命吧”,甚至勸解到最後就變成“生活就是將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於是,很多人整天過得渾渾噩噩。
然而,作者艾希莉說,遇到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先要學會接納,在尋求改變。
那她為什麼要鼓勵人們接納呢?又要接納什麼呢?
1 接納就是在給精神鬆綁
我們焦慮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聽話,於是抱怨指責,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讓自己和孩子都處在精神緊張之中,到最後積壓的負面情緒總有爆發的那一天 ,不僅親子關係會變的惡劣,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
接納就是給精神鬆綁的良方,當我們能平靜的面對現實,透過轉變觀念,來重新認識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可能我們更多的就不是指責抱怨孩子哪裡不好,而是會退一步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是做家長的哪裡沒有引導好,或者是孩子從家長身上習得了什麼不好的習慣等等。
2 接納就是在給自己賦能
我們焦慮自己到了一定年齡會被社會所淘汰,可能會不認可自己怎麼就拼不過年輕人呢,或者怎麼思維就是跟不上呢,在這個過程中,從不認可到不得不認可,是需要自己不斷調整對自己的認識。最後能科學客觀的認識自己的時候,就接納了自己確實在某些方面不如年輕人。
就會去思考,年輕人和自己哪裡不同?尋找差距後,就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和動力,自然就會有不被社會淘汰的方案。
這個過程就是接納的三個階段,從第一階段的抗拒牴觸,到第二階段的順應認同,再到了第三階段的引發各種可能性。從而給自己賦能。
3 接納就是在解決問題
我們的焦慮和其他負面情緒,很難靠外面的力量消除,不論心理疏導的哪種方法,都是需要我們的內在發生改變,才會有轉機。
當我們能夠做到接納自身的不足,接納曾經遭遇的痛苦的時候,才會啟動問題解決機制。
作者艾希莉總結了一個自我關懷療法,簡稱ACT療法,它主要包括三步:第一步,承認困境;第二步,與相同經歷的人進行關聯;第三步,與自我友善地對話。
比如焦慮自己身材走樣,所以我們可以用ACT療法,首先承認困境,對自己說,“完全不發胖太難為你了,年齡大了,新陳代謝慢了愛發胖也是正常的。”當慢慢放鬆下來,第二步就找到一些共性的同伴進行關聯,你可以對自己說:“很多同齡人都在積極想辦法控制體重,有人透過飲食控制的還不錯呢!”接下來第三步,你繼續友善地對自己說:“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很好的控制體重,只要自律就好。”透過這簡單三步,就可以讓你緩解對身材的焦慮了。
在艾希莉醫生的治療經驗中,ACT療法能夠幫助人們減輕抗拒心理,如果經常做這個練習,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懷自己,讓自己充滿自信,學會與己為友。
朋友看完後,告訴我,要是她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就好了,如果能早些領悟明白書中說的接納的道理,那麼現在就不會讓自己這麼焦慮了。
對於接納,你有自己的看法嗎?來和我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