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7日發表題為《中美人工智慧競爭對東南亞意味著什麼》的文章,作者為駐吉隆坡獨立研究員陳怡均(音)。全文摘編如下:
人工智慧(AI)發展已經成為一場國家之間的競賽,獲勝者預計將在定義和主導未來方面擁有巨大權力,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地緣政治領域。在這場競爭中,中國和美國是領跑者,兩國都憑藉各自的競爭優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這兩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無疑對東南亞國傢俱有戰略意義。東南亞主要依賴從美國和中國進口和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選擇一個國家而非另一個國家的技術意味著什麼?
資料保護著眼自身
事實上,東南亞國家越來越把中國視為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強國,以及(在較小程度上)政治和戰略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
2013年美國情報機構的前承包商斯諾登曝光的事件,暴露了華盛頓全球監控能力和網路間諜行為驚人的廣度和深度。一個特別有力的例證是“稜鏡”計劃,這項計劃使得大型科技公司能夠常規性地大規模收集資料。然而,儘管這些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但圍繞人工智慧帶來的自動大規模監控的隱私關切仍未得到解決。
儘管受訪者承認資料主要流向美國,並且東南亞對來自人工智慧超級大國的技術依賴可能使該地區國家處於不利地位,但一些專家表示,無論是否有外國企業參與,資料的利用都會發生。他們指出,由於東南亞的資料保護法規要麼很薄弱,要麼根本不存在,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濫用資料收集都會對當地參與者造成類似傷害。
因此,更重要的是專注於在當地建立強大的監管和政策基礎,從而使資料保護和技術使用不僅依賴於技術所有者的道德或善意。
短期提供更多選擇
同樣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東南亞國家有權選擇他們使用的技術並就有利條件進行談判。在被問及中美科技競爭的影響時,一些受訪者提到了這一點。他們的立場是,東南亞國家將決定什麼對他們的國家最有利,無論是在價格和功能方面,還是從戰略角度而言。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對該地區5G技術採用情況的研究顯示,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信任程度不同,寮國和柬埔寨對中國供應商的偏好度最高。
短期來看,美國和中國在該地區的對抗可能會使東南亞國家獲得透過談判達成更好條件的優勢,併為平衡其自身利益提供了更多選擇。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