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呆在搖籃裡。
這是人類一直在探索太空的重要原因。
而作為太空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月球也一直是人類最初的探索目標。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憑藉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先行一步,先後透過阿波羅11、12、14、15、16、17號任務採集和收回了約380千克月球樣品,自此掀開了人類研究月球的新篇章。
而美國也因此成為了在蘇聯和中國之前,第一個從月球取樣返回的國家。
月球的岩石和土壤一直被認為對研究太陽系有特殊的價值,因此當美國率先將它們帶回地球之後,它們也就成為了美國在國際上展現實力的最好憑證和用於外交的最好禮物。
在那段時間裡,美國先後兩次將月球樣品作為“國禮”贈送給了135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的一些屬地也都得到了一部分月岩。
作為美蘇冷戰背景下,與美國同在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荷蘭理所當然成為了月球樣品的受贈國之一。
然而,2009年時,荷蘭國立博物館卻證實美國“送”的“月岩”是假貨,這顯然對美國的聲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很快,給出這塊“假月岩”的前美國駐荷蘭大使公開表示“我沒說那是月岩”,自此,圍繞在兩國之間的爭議,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美國月球樣品流向
從1969年到1972年三年的時間裡,美國透過阿波羅系列任務採集到了約380千克的月球岩石、岩心標本、礫石、沙土和塵埃,共分為2200個樣品儲存。
其中,阿波羅11號和17號任務所帶回的部分樣品後來參與了大規模國際贈送。
下達這一命令的正是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
第一次大規模國際贈送發生在1969年。
當時美國給135個國家和一些美國的屬地、州贈送了共250份月球塵埃樣品,其中每份樣品都包含了0.05克月球塵埃。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當時美蘇冷戰背景下美國的同盟國,荷蘭得到了一份月球塵埃樣品。
而第二次大規模國際贈送則發生在阿波羅17號返回的次年,也就是1973年。
根據當時美國航空航天局官方公佈的資訊,阿波羅17號一共帶回了756件樣品。
其中,編號為70017號、全重達到2.957千克的一件樣品被進行了部分拆分,以每份重1克的標準分出了約189份樣品,分別贈送給了135個國家和地區,以及美國的50個州和4個屬地。
它們被封裝在丙烯酸塑膠小盒裡,又安裝在了附有受贈國國旗的紀念匾裡。
荷蘭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第二份月岩。
美國政府在兩次大規模贈送中,面向的國家並不完全一致。
但荷蘭的確是同時獲得了阿波羅11號和17號帶回的月岩樣品。
然而,對於所有贈送出去的月岩,美國政府並不能確定其最終去向和儲存情況。
因為在贈送月岩的時候,美國就做出規定,表示送出樣品不再受到美國的追蹤,受贈國可以自行處置這些樣品。
在大多數情況下,受贈國都會將這些月岩樣品一半用以研究,一半儲存在博物館等機構中展出。
然而,在儲存這些月岩樣品上,不少國家都做出了錯誤的示範。
一些國家在儲存或展出月岩樣品的時候,因為遭遇意外事故導致樣品損毀。
如愛爾蘭收到的阿波羅11號月塵樣品,就在後來的火災中損壞了。
而另外一種“損毀”的情況則更加嚴重,那就是丟失或被盜取,甚至被走私販賣,為官員所私藏。
比如在蘇聯將0.2克月岩樣品賣出超過44萬美元的價格之後,就有不少見財起意的人盯上了一些安防體系極其疏漏的國家。
如宏都拉斯共和國在1973年得到的月岩樣品就在20多年後被一位退役上校設法偷竊了。
而2004年,馬耳他首都姆迪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也迎來了被盜的命運,來自阿波羅17號的月岩樣品自此失去了蹤跡。
最為離譜的是,美國政府1973年贈送給塞普勒斯共和國的月岩樣品自始至終都沒有送到塞普勒斯人民的手中,而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被一位美國外交官的兒子中途截留了。
直到2003年這件樣品突然出現在黑市之後,美國政府才獲悉了這一情況,但沒有做出任何表示。
而更多境外樣品也由於所在國家的政局變動而去向複雜,充滿爭議。
荷蘭“假月岩”
在很長時間裡,荷蘭國立博物館裡一直珍藏著一件“寶貴”的藏品。
它是已故前荷蘭首相威廉·德雷斯生前所有,直到1988年他去世之後,才被捐贈給了荷蘭國立博物館。
這件藏品曾長期被當成是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時帶回的“月球岩石”。
為此,荷蘭國立博物館甚至為它投了一份高達30萬英鎊的天價保險,平時也不會輕易將其拿來展出。
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內基本沒有人去懷疑這塊“月岩”的真實性,而博物館外的人則因沒有接觸機會而無從去懷疑。
因此,荷蘭國立博物館從1988年收到這塊“月岩”後,就一直沉浸在擁有月球樣品的美夢當中。
然而,假的成不了真,夢也有醒的時候。
荷蘭國立博物館察覺到不對勁的時候,已經是2006年了。
在這一年裡,荷蘭國立博物館在一次太空探索展上第一次展出了這塊收藏了18年的“月岩”,因此吸引來了不少好奇的專家和民眾。
這個時候,一位太空專家就注意到了這塊“月岩”的不尋常。
根據荷蘭國立博物館提供的資訊,已故前荷蘭首相威廉·德雷斯得到這塊所謂“月岩”的時間是1969年10月,也就是“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結束的3個月後。
那個時候,荷蘭的確迎來了美國大使威廉·米登多夫和3名“阿波羅11號”宇航員在內的訪問團,後者尤其受到了英雄一般的歡迎。
當時美國大使威廉·米登多夫將一塊重達89克、接近拳頭大小、整體又呈暗紅色的石頭贈送給了威廉·德雷斯,稱這是贈送給他的私人禮物。
在贈送這塊石頭的時候,威廉·米登多夫還同時附上了一塊寫有“美利堅合眾國大使威廉·米登多夫向您致以問候,以紀念‘阿波羅11號’宇航員訪問荷蘭”等字眼的銘牌。
儘管銘牌上沒有提到其來自於月球,然而在當時的時間節點上,根據銘牌所寫字眼,威廉·德雷斯很難不認為那就是一塊“月岩”。
1988年,威廉·德雷斯去世,他的一部分遺物都被家人捐贈給了荷蘭國立博物館,其中就包括了這塊石頭。
而2006年一位太空專家發現的不尋常之處就在於銘牌上記錄的贈送時間距離“阿波羅11號”登月只隔了3個月,而且這塊“月球岩石”的重量過大。
在他看來,在月岩極具研究價值且荷蘭並非美國最有力盟友的情況下,美國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贈送給荷蘭一塊這麼大的月岩。
這位太空專家很快就向荷蘭國立博物館說出了自己的懷疑,而後者則在受到提醒之後,找來了相關方面的專家,請其最終確認這件藏品的真偽。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2009年8月27日報道了荷蘭國立博物館負責人珊德拉·範·蓋爾德公開發表的鑑定結果。
鑑定結果表明,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的“月球岩石”確實是假貨,其本身只是一塊普通的木化石。
面對這個烏龍事件,不少國家的民眾表現出了戲謔的態度,甚至有不少人認為美國人是在造假坑自己的盟友。
然而,很快美國方面也給出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我沒有說過那是月岩”。
1969年美國大使威廉·米登多夫將這塊木化石送給已故前荷蘭首相威廉·德雷斯的時候,並沒有就其是否是“月岩”給出任何明確的態度。
這一點在荷蘭國立博物館收藏“月岩”被確認為假貨之後,威廉·米登多夫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進行了重申。
然而,就連米登多夫都不瞭解這塊“月岩”的來歷和真偽。
《誓言報》曾對此進行過報道,報道中稱米登多夫在接受採訪時進行了辯解。
據他而言,這塊石頭是他從美國國務院那裡得到的,因此他也不清楚其他具體情況,只知道荷蘭前首相德雷斯在得到這塊石頭之後“很滿意”。
而德雷斯的後人也同樣對此一無所知。
在後來美聯社的採訪中,德雷斯的孫子進行過一些猜測。
他認為,德雷斯收到這塊石頭的時候已經83歲高齡,儘管頭腦清醒卻也幾近失聰,也許德雷斯並沒有聽清米登多夫的說法而是直接對這塊石頭的來歷“產生了自己的想法”。
換言之,德雷斯的孫子猜測是德雷斯想當然地認為這塊石頭就是月岩。
而荷蘭國立博物館之所以也鬧出了笑話,是因為他們對“首相的藏品”沒有做太多的懷疑。
荷蘭國立博物館發言人蓋爾德在接受採訪時稱,博物館在收到這件藏品之後,並沒有懷疑其真實性,但也簡單做出過致電美國航天航空局確認真偽的舉動,然而當時後者除了給出“荷蘭確實有可能收到了月球岩石”的回覆之外,並沒有作出詳細的說明。
顯然,這個回覆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荷蘭國立博物館,使其在原本就沒有對“首相藏品”產生多少懷疑的基礎上,更加堅信這就是月球岩石。
因此,荷蘭國立博物館後來甚至不惜為其投保高達30萬英鎊。
然而事實就如地質學家弗蘭克·比昂克所說的,“這就是一塊普通的,沒什麼價值的石頭”。
荷蘭真正月岩的去向
儘管荷蘭國立博物館所收藏的“月岩”是假月岩,卻不代表1969年和1973年美國贈送給荷蘭的月岩就是假的。
2009年,在荷蘭國立博物館給出“假月岩”的明確鑑定結果之後,面對公眾的質疑,美聯社於同年9月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進行了一次求證。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專家珍妮弗·羅斯·納扎爾的說法,當時有關月球樣品的兩次大規模國際贈送工作都是由美國國務院負責,因此航天局方面並沒有留下相關的贈送記錄,並無法就此問題進行核實。
後來,美聯社根據其他途徑,找到了一個詳細記錄過美國贈送月球樣品去向的網站,並根據這個網站,關注到了荷蘭萊頓市的布林哈夫博物館。
進入布林哈夫博物館的官方網站,可以從其目錄中清楚找到相關藏品記錄,而布林哈夫博物館的藏品介紹中,就明確包括了美國政府曾贈送給荷蘭的兩份月岩樣品。
它們分別是“阿波羅11號”和“阿波羅12號”帶回的樣本,在布林哈夫博物館中成為了編號為V09113和V09114的藏品。
藏品V09113和V09114是目前荷蘭僅有的兩份月岩樣品,它們被封裝在了一個小型球狀有機玻璃容器中,並附有一面荷蘭國旗。
而美聯社之所以能夠確定這兩份月岩樣品就是來源於美國,除了它們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真品之外,也是因為它們同時還附上了一塊寫有“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贈予荷蘭王國人民”等字樣的底座銘牌。
布林哈夫博物館網站明確指出,這些月岩均被贈予了當時的荷蘭國家元首——朱麗安娜女王。
而荷蘭人民之所以極少關注到這兩份真正的月岩樣品,是因為月岩並非布林哈夫博物館永久公開展出的藏品。
甚至,荷蘭萊頓大學的記錄顯示,布林哈夫博物館直到2019年10月至2020年初這段時間,才展出過“阿波羅17號”的月岩樣品。
這才使得很長時間裡,很多荷蘭人民都不清楚真正的月岩去向。
月岩採集與研究的新進展
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許多國家也收到了美國贈送的月岩樣品。
而中國則是在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的時候,得到了1克月岩。
這1克月岩,在當時相當於美國推動中美建交的誠意之一,後來被我國一分為二,一半用於試驗,一半收藏在北京天文館展出。
包括荷蘭、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之所以會非常重視這些月球樣品,是因為這些樣本對人類研究月球地質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因為月壤中存在大量十分寶貴的礦產資源,以及可能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提供可持續的資源支援等,採集、收回和研究月球樣品這些活動也變得更加重要。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國和蘇聯兩個世界強國就先後展開了這一方面的行動,分別從月球帶回了約380千克和約324克的月岩與月壤。
它們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和第二個帶回月球樣品的國家。
在這之後幾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直到2020年12月,中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採集的1731克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後,這才讓月球樣品研究的齒輪得以重新轉動。
中國也因此成為了第三個從月球取樣返回的國家。
因嫦娥五號採集月球樣品的地區和以往美國與蘇聯採集地點完全不同,且未曾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訪過,所以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也被認為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對此,不少國家尤其是美國也希望“中國能與全球科學界分享其資料,以加強人類對月球的瞭解”。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關月球樣品和資料管理辦法,中國會依據公約和協議,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
同時,他也指出,其中一部分樣品會按照國際慣例,“或作為國禮相送”。
2021年7月,中國通過了13家科研機構的31份申請,舉行了第一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儀式,共計發放了17.4764克樣品。
而3個多月後,第二批共計17.936克的月球科研樣品也陸續發放。
隨著研究人員積極展開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研究,中國方面也很快產出了一些科研結果。
如2021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與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就得出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岩,最小年齡為20億年”的結論。
而在這之後一直到12年13日,國內其他研究團隊也陸續在月球樣品中發現了低鈦、中鈦和高鈦玄武岩型別,初步推測嫦娥五號月球著陸區或曾有多次火山噴發。
目前,除了繼續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進行深入研究之外,中國也計劃針對月球和火星進行又一系列探測工程任務,並考慮與國際合作論證建設月球科研站基本能力。
可以說,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獻:
美國所贈“月球岩石”竟是爛木頭 荷蘭珍藏21年【揚子晚報】
當年美國贈予中國的1克月岩去哪了?【中國新聞網】
“嫦五”奔月倒計時,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中國新聞網】
“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 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