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技術並不發達,所以我們人類根本不瞭解腳踩的大地全貌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只能透過想象來猜測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到底是圓的還是是方的。直到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依賴於人造衛星傳回的影像,我們才得親眼看到我們所腳踏的地球全貌。
地球最早出現的生命大概是在二十億年前。在當時,地球的表面只有一些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在不斷地活動著,但是隨著生命的演化和生物種類的不斷的分化,現在的地球早已經不復原始地球的荒涼景象。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濟也在不斷地進步著,然而工業化的到來也給地球表面的環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工業化的進步也代表著人們對於生產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創造短期更為矚目的經濟價值,地球的環境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說地球的植被森林。出於對能源的需求,人類開始大肆地砍伐樹木,將野生植被區域改為農耕土地。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地球的植被覆蓋率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擊。
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透過衛星迴傳的影象,卻發現了一個現象——地球正在“變綠”,並且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這又是為什麼呢?
地球的變化
我們人類之所以可以在地球上發展人類高等文明,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地球所提供的天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了巨大便利。尤其是地球上的森林,它的存在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多種必需品,也為物種多樣性的維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森林當中的植被可以調節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是大氣當中碳-氧迴圈的基本保障。樹木的蒸騰作用不斷地將水分揮發到大氣當中,給當地的空氣環境以及降雨帶來了很有利幫助。除此以外,森林裡面生存著許多種類的動植物,在上個世紀由於隨著人類的亂砍濫伐,森林的覆蓋面積越來越小,這也給地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由於森林面積越來越小,再加上能源物質大肆燃燒,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整個地球的溫度都在不斷地上升,我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溫室效應。地球像是被蓋進了一個保溫罩當中,全世界的高原和南北極洲的冰川都開始迅速地融化。
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變暖,這些都是人類需要思索的問題。好在人類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還為時不晚,目前隨著各國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類也開始投身到了保護地球的行列當中。透過科學家的觀測,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綠”。
為什麼說地球正在變綠?
地球正在變“綠”這個說法,來源於美國航空航天局在2019年釋出的一篇論文。美國航天局的“特拉”號衛星和“阿卡”號衛星經過長達17年的監測,發現自2000年起直至2017年為止,整個地球的綠化面積增加了將近百分之五。從美國衛星拍攝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出地球確實在慢慢地變綠,並且變綠的部位主要集中在中國和印度區域。
以我們國家為例,在早些年間,很多區域都還是光禿禿的,但是現在光禿禿的部分已經被植被所覆蓋,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也不由得讓人為之欣喜。
根據資料顯示,全球綠化增量貢獻最大的國家正是中國和印度。可實際上中國和印度本身的植被面積在全球陸地植被面積當中只佔百分之九,但是中國和印度對於全球的綠化增量的貢獻卻達到了三分之一。光中國一個國家的綠化增量都佔全球綠化增量的四分之一。
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了保護地球環境的行列當中。人們不再肆意地為了增加工廠的產量而亂砍濫伐,所以早在2015年的時候,澳大利亞的一個國際氣候研究組織就已經對此發表了相關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他們在研究當中指出,整個地球的植被覆蓋率正在不斷上升,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力推廣的植樹造林。
雖然澳洲與非洲等地植被覆蓋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當地植被的生長並非當地人的努力,而是自然原因。因為澳洲非洲的大部分割槽域都屬於熱帶氣候,所以本身降雨量的增加才是植被開始逐漸密集生長的主要原因。但是熱帶區域仍有一部分地區仍然在亂砍濫伐當中。
而中國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增長是因為中國一直在一邊主動的植樹造林,一邊控制人為對植被的傷害。實際上為了更高的綠化率,中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植被增加的背後凝聚了中國人民幾代人的心血。
從美國航空航天局當中我們得到的資料是,在過去的二十年當中,全球的綠化面積增加了將近七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中國增加的綠化面積大約是整體增加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五。這也足以看出中國對全球的植被覆蓋率做出的貢獻。
並且值得驕傲的是,中國綠化的增長,有42%的綠化增量來自於植樹造林,還有32%來自集約化農業。與此相較的是印度的貢獻當中有82%都來自於集約化農業。
說到這兒,不少人一定十分好奇,中國植樹造林的方式都有哪些呢?植樹造林的區域又在哪裡呢?
Tips:集約化農業指的是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上,採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集約化農業是為了提高土地的種植效率,增加土地產量。
中國植樹造林的措施
長久以來,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取得的成效頗豐。人工造林的面積也長期居於世界首位。根據資料顯示,在2000年至2018年裡,全球的森林面積減少了將近一千七百平方公里,但是中國增加的森林面積卻達到了四千五百萬平方公里。
在中國植樹造林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便是“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工程、以及“京津沙源治理”。當然,還有“塞罕壩、庫布齊沙漠綠化”等工程的實施,以及我們國家對於現有森林面積的生態保護措施等等。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關於環境的保護與監測就已經被提上了日程,要想增大土地的植被覆蓋率,繞不過的一項就是治理沙漠。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沙漠都必須要治理。我們需要治理的是“人造沙漠”。
也就是說如果在人類活動影響之前,這一片土地就已經是沙漠了,這樣的沙漠我們是不需要治理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沙漠也是一種生態系統。
但是如果沙漠的形成或者是土地荒漠化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我們就判定這一片荒漠是需要治理的。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確定需要並且可以治理的沙漠共有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對於荒漠的治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治沙的第一步便是動員全民加入治理沙漠的行列當中。全民治理的時代始於1950年。在那個時候,全國上下都洋溢在群眾固沙造林的熱潮當中。這個階段也出現了很多治沙典型,比如說河北塞罕壩,內蒙古赤峰等地,都在治沙領域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河北的承德有這樣一個沙場,這片沙化土地的名字叫做塞罕壩。當地的林場職工透過兩代人的辛勤努力,在五十多年的時間內將這片貧瘠的沙漠變成了112萬畝的人工林。因此也得到了聯合國頒發的“地球衛士獎”。
其實從前的塞罕壩原本就是一片豐饒秀美的土地,但由於人類活動對於環境的破壞,塞罕壩變成了一片荒漠。在建國初期,為了響應國家對於植樹造林的號召,一批又一批的人們不斷地走向這片荒涼的土地,樹苗種不活就連夜開會研討新苗的選用,土地不適宜就不斷搜尋適宜的辦法。人們紮根在了這片土地上,樹木也紮根在了這片土地上。經過五十多年的辛勤種植與養護,在兩代人的努力之下,這片荒漠終於恢復了繁茂之態。
治沙的第二階段是在國家的領導之下,規模性的治沙。關於治沙方面,我們國家早在1991年就召開了相關的會議,並確立了防沙固沙的方針。我們要追求的是“可持續性發展”,明白“綠水青山”比“金山銀山”更重要。
治沙的第三階段是內外兼修,綜合治沙。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髮達,透過各個地區的實踐,總結了一套治沙的“法則”。這套法則不僅適用於不同氣候環境的沙漠,還適用於不同的荒漠化程度的地區。令人驕傲的是,這些模式如今已被世界各國借鑑學習。
為什麼專家擔心印度的“綠”?
可以說中國能取得如此大的治沙成就,離不開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這份努力也已經被全世界的人所看到。各國的相關專家都肯定了中國對於世界植被覆蓋率做出的貢獻。
對於同樣是為“綠化地球”做出貢獻的印度,專家們卻十分擔憂。這是因為中國植被覆蓋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植樹造林,但是印度的植被增加卻大多是來源於種植業的擴張。
我們前面提到了,退耕還林是我們為了保護植被所做出了“讓步”之一。因為將森林改為耕地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然而在印度已經有將近552萬公頃的土地因為耕種而變為了鹽鹼地。
印度號召的“綠色革命”,實際上也就是將野生植被改為耕地,美國航空航天局所觀測到的印度“變綠”的區域,也正是他們將植被改為耕地的區域。雖然這樣可以更好地供給本國對於糧食的需求,但是由於印度的北部降水不穩定,所以一旦降水量減少,這片耕地就會變成寸草難生的鹽鹼地。
結語
從中國有序地開展治沙防沙工程來看,我們在植樹造林方面取得的成果非常顯著,這也印證了貫徹中國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正確性。植被的增加將會給全世界的人民帶來福音。俗話說:能者多勞,我們國家一直都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對全人類都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