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揚
法國當地時間2月8日,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即我們常說的艾滋病)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法國病毒學家盧克·蒙塔尼耶去世,享年89歲。
盧克·蒙塔尼耶
2008年,蒙塔尼耶與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雷-西努西分享了當年一半的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病毒方面的作用,另一半被授予德國研究宮頸癌的科學家哈拉德·豪森。
蒙塔尼耶在後期由於提出一系列古怪理論而遠離主流科學圈,更由於發表反對新冠疫苗的觀點受到同行的嚴厲批評。
與美國同行爭奪HIV的發現權,終獲諾貝爾獎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於1981年首次引起公眾關注,當時的美國醫生注意到,在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的年輕男同性戀者出現了不尋常的死亡病例。
蒙塔尼耶在巴黎建立的病毒學部門——巴斯德研究所開始研究該病毒,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加洛也在展開研究,二者展開了激烈的長期競爭。
蒙塔尼耶的團隊設法在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出了HIV,並於1983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發現的論文。而羅伯特·加洛也發表了類似的發現,得出的結論是病毒導致了艾滋病。
關於是誰首先發現HIV的爭論引發了多年的激烈爭論。據“法國24小時”新聞網站報道,“兩人都因發現艾滋病毒而受到讚譽,但他們的競爭導致法國和美國之間長達數年的法律甚至外交糾紛。”
蒙塔尼耶博士(左)於2008年在斯德哥爾摩接受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頒發的諾貝爾獎
不過加洛在1991年承認他發現的病毒來自前一年的巴斯德研究所,兩人在2002年公開同意是蒙塔尼耶的團隊首先發現了艾滋病毒,但是加洛首先發現了它導致了艾滋病。
在1986年,蒙塔尼耶與加洛和邁倫·埃塞克斯分享了美國拉斯克獎。拉斯克醫學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一向被視為諾獎的風向標。
不過在2008年評定諾貝爾獎時,組委會並沒有提到加洛,這在當時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發表匪夷所思的科學理論,逐漸遠離主流科學圈
蒙塔尼耶於1932年出生於法國中部城鎮沙布里斯,1955年開始在巴黎科學學院工作。1972年他搬到巴斯德研究所,在他從事艾滋病毒研究後領導了該所,然後於1997年搬到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
不過在90年代後期,蒙塔尼耶逐漸遠離主流科學圈,因為他提出了一系列不太科學的理論,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爭論。
他一再提出自閉症是由感染引起的,並建立了備受批評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點,聲稱抗生素可以治癒這種情況。
他還聲稱水具有保留物質記憶的能力,這令許多同行感到震驚。
他還相信任何擁有良好免疫系統的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飲食來抵抗艾滋病毒。
蒙塔尼耶支援DNA在水中留下電磁痕跡的理論,認為這種電磁痕跡可用於診斷艾滋病和萊姆病,並支援發酵木瓜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作用。
1984年,蒙塔尼耶(左)和他的同事
新冠疫情期間發表不當言論,被同行孤立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蒙塔尼耶多次發表反對疫苗的立場。他公開演講指責不該對兒童接種疫苗,在2017年,科學和醫學研究院的106名成員聯名對他進行了嚴厲地斥責。
法國日報《費加羅報》將他從主要研究人員到邊緣人物的過程描述為 “緩慢的科學沉船”。但他仍然堅持己見,他在2018年告訴《世界報》:“艾滋病病毒的發現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我是權威。”
據路透社報道,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蒙塔尼耶再次引發爭議。他說他相信新冠病毒是在中國實驗室製造的,而且新冠疫苗是各種新冠變體出現的原因。
這些理論被病毒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嗤之以鼻,這使得他在同行中更加孤立,更不受待見,但在法國反疫苗者眼中卻成了英雄。
他於本週二在塞納河畔納伊的一家美國醫院去世,法國當地媒體首先報道了這一訊息,稱當時他“被他的孩子們圍繞著”。之後,地方當局正式證實了他的死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