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曆史由多個時代組成,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之後逐漸興起,成為當今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國。
2、前殖民時代
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美洲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相傳他們的祖先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經由西伯利亞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並且在這裡生存繁衍,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對於原住民的人口,歷史上的統計有很大出入,據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來到北美洲)的估測,北美原住民總數大約有二千萬到五千萬人。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被大屠殺,原住民健康和領土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歐洲人的到來,在150年內,原住民的人口銳減95%;他們的村落被摧毀,原本用於畜牧或種植的土地被毀掉。
3、殖民時代(1492年-1763年)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援才組成的。
4、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擁護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和平衡財政的英國政府一改長久以來的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加重賦稅,引發北美殖民者的不滿。殖民地居民高呼“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在經歷了“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法案”等事件後於1775年4月在列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而這些東海岸從新英格蘭延伸到佐治亞的英國殖民地便成為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
1619年7月,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召開弗吉尼亞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由荷蘭商船運至弗吉尼亞殖民地。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636年,英屬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哈佛大學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劍橋成立。
1756-1763年,英法北美戰爭(歐洲稱七年戰爭)爆發,原住民與法國結盟攻打英國殖民地。
1763年2月,巴黎和約簽署,標誌著戰爭的結束。法國割讓其大片北美殖民地於英國及西班牙。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為想避免與原住民衝突而增加軍費。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其中反對最強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透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徵稅及設立海關,是為了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分,甚至報紙也徵稅。殖民地領袖發表“無代表,不納稅”宣言,聲言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從此北美殖民者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透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0年3月5日,波士頓市民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英國駐軍向北美平民開槍,造成舉世矚目的波士頓慘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來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殖民代表決定終止對英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歐洲殖民者加強武裝,準備作戰。
1775年4月19日,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武力衝突。
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一書出版。作者湯馬斯·培恩,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透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