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到隋唐,這一段歷史,士族階層所佔據的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為啥?因為士族階層壟斷了當時讀書的機會,普通人想要接受教育?對不起,沒這個資格!
那時候能讀書的人,幾乎都是士族家庭出身的人。當教育成為一種壟斷資源的時候,士族們抱團取暖的現象也就出現了。這就是五姓七望為何那麼豪橫的原因。
所謂五姓七望,指的就是隋唐時期的頂流士族家庭,他們分別是: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一共5個姓氏:李氏、崔氏、盧氏、鄭氏、王氏。
不過由於李氏和崔氏,都有2個郡望,因此被稱為五姓七望。
這五大家族可了不得,隋唐以前,談論豪門,皇族都要靠邊站。這幾個家族絕對是連皇家都高不可攀的頂級豪門。
一、皇族、宰相都難以高攀的頂級豪門。
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一代明君,開創貞觀之治。但是他整天都在憂愁一件事,那就是聯姻問題。以至於常常嘆息:我家這麼多好兒女,為何五姓七望這些豪門,不上門聯姻呢?
這個時候五姓七望其實已經開始衰弱,但是人家就是看不上你們老李家,這有什麼辦法呢?雖說李世民他們家也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後代,可人家隴西李氏還覺得他們家的血統不純正,壓根瞧不起老李家,你說氣人不?
不光李世民鬱悶,唐朝有個著名的宰相薛元超,他在這事兒上也耿耿於懷。薛元超到了晚年曾經自言有三大恨事:第一是沒能參加科舉考進士,第二沒能娶上五姓七望的女子為妻,第三則是不能參與編修國史。
薛元超何許人也?他是河東薛氏出身,河東薛氏是關西六大豪族之一(韋氏、裴氏、薛氏、楊氏、柳氏、杜氏),也是響噹噹的豪門,再加上他本人是盛唐宰相,這身份居然都因為娶不了五姓七望出身的女子為妻,而感到遺憾,可見這事兒有多難。
這種問題,到了唐朝後期依舊很嚴重。唐文宗曾經想要為自己的太子找個好媳婦兒,於是就去滎陽鄭氏家提親,居然被人家給拒絕了!這是什麼情況?太子的妻子,將來不就是皇后嗎?連皇后都不肯做,五姓七望出身的女子,眼光得有多高?
其實不是人家眼光高,而是他們五姓七望家族內部聯姻習慣了,看不上其他家族罷了。在他們這幫豪族面前,唐文宗他們家,壓根就是隴西李氏分支中的雜牌,配不上他們家族。
官員們在編纂《氏族志》的時候,李世民咳嗽了兩聲,希望提高一下隴西李氏的地位,順便拔高一下自己的家族。結果官員們毫不隱晦地將崔氏列為天下第一,搞得李世民相當尷尬。現在你知道五姓七望是怎樣的頂流豪門了吧?
二、五姓七望都哪兒來的?他們牛掰的資本是什麼?
任何一個姓氏都有源頭,上古神話姑且不談,帶領這個家族發家致富的第一人,總歸是這個家族最牛的祖宗了。
他們抓住了機遇,迎難而上,建立了良好的家風,在教育上肯下本錢。而且代代沒有斷絕,族群越來越龐大,這才能鍛造出如此豪橫的家族。
第一,兩大李氏,同宗同源。
有人說李氏的先祖是上古司法大神皋陶,也有人說是後來的道家鼻祖老子李耳。這些都沒啥根據了,不管咋說李曇這個人,的的確確是兩大李氏家族共同的祖先。
李曇是秦國的御史大夫,他有4個兒子,其中大兒子李崇便是隴西李氏的祖先,小兒子李璣,則是趙郡李氏的祖先。
李崇的孫子,是秦始皇一統六國時期的名將李信,李信的後代裡,在漢朝最著名的自然就是飛將軍李廣了。
所以說,秦漢時期,老李家就已經發家致富了。雖說李廣他們家被漢武帝給屠了,可其他分支的根基還在,所以完全不影響隴西李氏的發展。
到了魏晉時期,由於司馬家不給力,導致五胡亂華,因此隴西李氏又出了一位大英雄,那就是李暠。李暠自稱自己是飛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世孫,在涼州建立了西涼國,也算是風雲一時。
而李暠,也被唐高祖李淵追認為自己的祖先,由此可見李淵他們家未必是隴西李氏正兒八經的後裔,這中間斷代的情況有點兒明顯。而且為了存活下去,李淵的父親李昞和鮮卑人獨孤氏結婚,這才生下了李淵。這也是隴西李氏最詬病的地方:你們家血統不純!
不靠皇族,隴西李氏存活得也很好,他們家族在唐朝連續出了10位宰相,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李璣的兒子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也是趙郡李氏最自豪的一位祖先。韓信身邊的軍師李左車,便是李牧的孫子。李左車的名言大家肯定很熟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李左車的十七世孫李楷,在西晉王朝擔任過治書侍御史。恰逢八王之亂,李楷不想跟這幫人亂搞,所以就帶著家族成員遷居到了趙國平棘縣南,趙郡李氏便在這裡繁衍生息。
第二,兩大崔氏,公認的天下第一高門。
唐朝最牛的家族是哪個家族?不少人肯定說是老李家,實則不然。就連史官們都斷言,崔氏才是唐朝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可見崔氏一門有多牛了。
崔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姜太公本尊。姜子牙的封國為齊國,齊丁公的大兒子姜季子被封在了崔邑,因此他的子孫後代就將崔氏當成了自己的姓氏。
崔季子的八世孫崔杼,是齊國著名的權臣。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崔杼的後代崔意如被秦朝封為東萊侯。這個時候崔氏開始一分為二:
- 崔意如的大兒子崔業,在漢朝繼承了東萊侯爵位,在清河東武城定居了下來,他便是清河崔氏的祖先。
- 崔意如的另一個兒子崔仲牟,跑到了博陵安平定居。崔仲牟便是博陵崔氏的祖先。諸葛亮有個好友總是自稱博陵崔州平,就是這一脈的後代。
此後老崔家繁衍的速度相當驚人,由於條件好,所以生了一堆娃。所以又相繼分出了10個分支出來。
西晉五胡亂華的時候,大量士族選擇南下避難,史稱衣冠南渡(搞得好像胡人不穿衣服不戴帽子似的),可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則選擇留在北方觀望。
沒辦法啊,家族產業都在北方,誰願意隨隨便便放棄呢?北魏著名宰輔之臣崔浩,就是清河崔氏家族的佼佼者。
可惜由於國史之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將崔浩及其族人多數誅殺,導致清河崔氏損失慘重。不過崔氏一門人比較多,拓跋燾抓不過來,比如說崔浩的堂弟崔蔚,就跑到了南方,到劉宋王朝做官去了。
清河崔氏,在唐朝出了13名宰相。博陵崔氏,在唐朝則出了16名宰相。不愧為天下第一高門。
第三,范陽盧氏,堪稱帝師家族。
范陽盧氏的祖先就沒那麼遠了,可以追溯到的名人祖先,是東漢大儒盧植。盧植是劉備和公孫瓚的老師,曾經參與平定黃巾起義,可謂是出將入相的名人。
董卓當年要殺了盧植,可又忌憚於他的名聲,所以遲遲沒有下手。曹操也是盧植的小迷弟,北伐烏桓的時候,曹操路過盧植的家鄉涿郡(也是劉備的家鄉,哈哈!),曾經特地提到盧植。贊其為官員的楷模。
祖先如此,家風可想而知。所以說范陽盧氏的後人中,頻頻出現名士。魏晉南北朝時期,范陽盧氏家族也是名人輩出,比如說追隨聞雞起舞的劉琨,在北方鏖戰的盧諶,就是范陽盧氏的代表人物。
盧諶的阿姨嫁給了劉琨,所以在劉琨被段匹磾殺害以後,盧諶長期在段匹磾的死對頭段末波那兒做事,發誓要給劉琨報仇。
盧諶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去向相反:
- 大兒子盧勗,本在後趙幹活,後來跑到南邊,跟著東晉混了,被稱為南祖。
- 四兒子盧偃,在老爹被殺以後,選擇跟著慕容氏諸燕混,留在了北方,被稱為北祖。
值得一提的是,留在北方的盧偃。盧偃的玄孫盧靖,擔任北魏太常丞,他有3個兒子,分別是北魏、北周、北齊的帝師。
第四,滎陽鄭氏,實力相對有點兒弱。
滎陽鄭氏的發源,就比較玄乎了,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厲王的小兒子姬友,被封到了鄭地,史稱鄭桓公。所以說他們家的後代,在若干年後,就將姬姓改為鄭姓了。
西楚霸王項羽的部下里,有個叫鄭君的,鄭君的兒子鄭當時到了西漢,擔任了大司農。他把居住地遷徙到了河南開封,這就是滎陽鄭氏的老祖宗了。
兩漢時期,滎陽鄭氏的名人並不少,比如說大儒鄭興、鄭眾父子。三國時期,曹魏上黨太守鄭渾也是滎陽鄭氏。魏晉南北朝時期,滎陽鄭氏出的官員數不勝數。他們家在唐朝也出了10位宰相。
第五,太原王氏,天生酒渣鼻?
奇了怪了,老王家也能追溯到周朝名人。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就被追認為他們的祖先。由於族群過於龐大,所以太原王氏又分成了太原郡祁縣王氏與太原郡晉陽縣王氏兩支。
由於這個家族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後世冒充的也不少。就目前來看,老王家在中國的姓氏當中,人口排名第二,僅次於老李家。
東漢的司徒王允,曹魏的太尉王凌,全都是太原王氏家族中響噹噹的大人物。
東晉的時候,太原晉陽王氏中,王愉一脈被劉裕滅門。不過王愉的孫子王慧龍逃了出來。王慧龍跑到了北方,成為了北魏名臣。
那時候北魏計程車族領袖是清河崔氏的崔浩,崔浩的弟弟崔恬得知王慧龍是太原王氏的後裔,所以立刻就把女兒嫁給了他。為啥這麼確定呢?原來太原王氏世代相傳的酒渣鼻,而且鼻子都很大,一看就能認出來,甚至被崔恬稱之為“天生的貴種”。
三、五姓七望家族,對唐朝政治的影響。
五姓七望的實力過於強大,而且世代聯姻,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唐朝朝廷十分棘手。對他們下手吧,是真的無從下手!不對他們下手吧,可他們又那麼豪橫。
最關鍵的是,這幫人有錢有地有人,甚至可以組織起一撮頗具實力的武裝力量,就問你老李家的統治者頭疼不頭疼?為啥他們這麼豪橫呢?這就要問問李淵了。
當唐高祖李淵創業的時候,士族當中有人就試探性地問李淵:隋朝滅亡了,那這幫地主該何去何從呢?
李淵哈哈大笑:隋朝沒了,那他們就是唐朝的地主了!
意思很明確,只要你們這幫土豪們支援我老李創業,將來我肯定會保護你們家族的榮華富貴。有了這顆定心丸,人家自然就肯放手跟著李淵幹了。
而且五姓七望家族,在唐朝出了若干宰相,普通官員更是數不勝數,你想扳倒這幫人?未免太天真了些。沒辦法,需要這幫人治理地方,畢竟古代人才是稀缺資源,而五姓七望曾經一度壟斷教育資源。
總結:武則天重拳出擊,黃巢一鍋端了。
唐太宗李世民拿他們沒辦法,只能嘆息。唐高宗李治,在媳婦兒武則天的指點下,居然想了一個餿主意:不允許五姓七望家族的子弟聯姻!
這一招夠損的啊!人家就是靠互相聯姻,保證家族世代富貴,如今你不準人家聯姻,時間長了各大家族斷了聯絡,不就無法互相幫助了嘛!此後再各個擊破,就容易太多了。
武則天上臺以後,大力扶持寒門子弟,尤其是在科舉制度方面,開始增加科考專案,同時擴招。只有讓更多的寒門子弟進入官場,才能遏制五姓七望家族的猖狂。這一時期,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
可惜武則天的力度不夠,因此五姓七望家族依舊很牛。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菊花詩人”黃巢了。
黃巢起義後,長期在長安和洛陽燒殺搶掠,因此得罪了不少五姓七望的貴族。這幫人拒絕到黃巢手底下幹活,那還得了?
黃巢一怒之下,將他地盤上各大城市的五姓七望家族子弟,都給揪出來就地正法了。這一波打擊,直接把五姓七望家族給殲滅了。就算還有不少旁枝,此後也不成氣候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