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國家疆域的變化並不稀奇,而其中大部分是透過武裝衝突、王位繼承等方式完成的。不過進入了近代之後,歐洲殖民國家透過花費金錢來購買的殖民地的事例也漸漸多了起來。
而在所有土地交易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1867年美國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
因為在這次交易中,美國只花了不過720萬美元,就能夠買下58萬平方英里的土地,等於每英畝還不到兩美分。
後來從阿拉斯加地下勘探出來的豐富的石油和礦藏資源,以及所帶來的戰略價值,也讓這筆交易被認為是史上最佳的“地產投資”。
那麼反過來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沙俄如此賤賣自己的領土呢?中國又為什麼會和這場交易搭上關係呢?
為了中國市場
在俄國人對阿拉斯加等美洲地區進行殖民統治之前,這裡最早的居民是阿留申人、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
而因為這個區域緊挨北極圈,所以氣候極度嚴寒,大量的浮冰阻礙了探索船隊的前進,遲至18世紀,歐洲人還從未到達這裡。
直到1728年,由丹麥人白令率領的俄國探險隊一路來到了亞洲的最東方。
他們一開始是想探究亞洲有沒有和美洲相連,但是在這裡只看到一道被濃霧所掩蓋的海峽,這個海峽便是白令海峽。
然後在1741年,白令率艦隊跨過了海峽,歷史性地登陸了阿拉斯加。在那裡他們和土著購買許多海瀨皮,並在返程的時候驚喜發現這種商品在中國極受歡迎,讓船隊大賺了一筆。
中國人願意高價收購海瀨皮的訊息不脛而走,在利益的驅動下,俄國人開始大量湧入阿拉斯加。
而對沙俄政府來說,毛皮貿易一方面可以增加稅收,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大俄國在阿拉斯加的影響力,自然是樂見其成,並且全力支援。
不過,產海瀨的不是隻有阿拉斯加,想賺錢的更不是隻有俄國人。英國和美國很快也發現了海瀨皮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價值,於是都開始做起海瀨皮貿易。
其中美國因為近水樓臺的關係,在毛皮貿易上後來居上,還弄了一個“波士頓-美洲西北-廣州”的大三角貿易,美國商業的強勢甚至讓許多俄國商人都得依靠美國的船隻運輸來往中國出口毛皮。
而為了應付英美的貿易競爭,沙俄決定在阿拉斯加建立起一家殖民公司,來統一管理出口貿易,這就是後來的俄美公司。
這家公司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一樣,名為地方企業,實為殖民地政府。公司向上對沙皇負責,董事會成員也都由沙俄官員出任。
然而,俄羅斯公司的成立卻沒有讓沙俄的貿易競爭力上升,反而越來越像是一個不斷惡化的腫瘤,最後成了沙俄賤賣阿拉斯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俄美公司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放在俄羅斯公司的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殖民公司這棵樹苗,在印度長成了粗大茂密的搖錢樹,可在阿拉斯加,卻只長出了稀稀落落的幾個爛橘子。
從1799年建立開始,俄羅斯公司的經營就出了大問題。
首先公司對自然資源不加保護,過度開發,對海瀨濫捕濫殺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跌。
從1797 年到1821年,公司捕獲72894只海瀨,可在1842年到1861年就只捕到25602只,一下子少了將近5萬隻。
同樣是這兩個時期作為對比,海狗皮也從1232374張暴跌至338604張,減少了快90萬張。
本來產量減少,按理說剩下的產品更要珍惜,好好加工來賣個高價。
但是因為技術不過關,俄美公司的加工完全成了負作用,讓本來貴重的毛皮都被做成質量低劣的一般皮貨。
而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導致的價格下跌,俄美公司非常粗暴地採取了“燒皮控價”的方法,像在1810年和1813年就燒掉了12萬張獸皮。
這期間就算有商人覺得實在可惜想要按正常價格收購,公司也完全不理睬。
俄美公司的經營一團糟,更要命的是,公司內部還腐敗成風,真可以說是“又蠢又壞”的典型。
比如因為阿拉斯加氣候條件惡劣,很多日常用品和食物需要從歐洲運來,公司的高管就在這個運輸的環節上下其手,大做文章。
像是在1820年,庫圖佐夫號為美洲殖民地運去了20萬盧布的物資,但運輸的花費卻高到70萬盧布。這筆鉅款自然遠遠超過僱傭稅收和補給的實際運輸成本,裡頭的大部分最後都是進了公司管理層的腰包。
更荒唐的是,俄美公司在聖彼得堡總部的開銷居然比維持整個阿拉斯加殖民地的花費還要大。
在公司虧損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經理們還坐領高額薪水和養老金,還理所當然地給自己撥發了鉅額獎金。
造假賬搞貪汙那更是家常便飯,公司對外的平衡表完全是偽造的,資金都被管理層搬空,公司的運轉則要去問銀行借錢,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損公肥私。
而如果只是貪汙倒也算了,俄美公司在阿拉斯加的殖民行徑更是喪心病狂,完全可以用天怒人怨來形容。
首先是公司對當地土著阿留申人進行殘酷壓迫,從俄羅斯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完全是把他們當做奴隸一般瘋狂壓榨。
按規定,阿留申人如果沒有公司的許可,不準自由遷徙。
另外,所有18到60歲的阿留申人統統有義務為公司捕獲野獸。
一到捕獵的季節,所有成年男性都會被逼著出遠門打獵,而他們連捕獵的工具都還要自行製作。
同時打回來的獵物只能以公司規定的價格賣給公司,作為回報,俄羅斯公司甚至都不願意用現金來購買,只會給很少的商品或商品券。
那些不出門打獵的婦孺和老人也一樣要按公司的命令打漁織衣做雜活,而公司更是連一毛錢都不給。
同時為了阻止外國商人的影響,公司不但不許阿留申人與其他人交易,所有其他的交往也都被禁止。
俄美公司還不單對阿留申人橫徵暴斂,對俄國來的工人也同樣進行了嚴酷剝削。
公司在俄國本土進行開拓者招募的時候,都吹得天花亂墜,說是阿拉斯加有金山銀山,來了就能賺大錢發大財。
結果等一大批的農奴、流浪漢、手工業者被吸引過來後,才發現這裡只有比俄羅斯更寒冷的冰天雪地,但這時候後悔已經為時晚矣。
跟土著一樣,俄國工人一樣很難從吝嗇至極的公司手中拿到現金報酬,他們的工資以毛皮的形式發放,而且只有他們所捕獵到的一半份額,另一半歸公司所有。
可就是這一半的報酬,公司還想盡辦法要再奪過來。
因為阿拉斯加地處偏僻,工人們想要消費也只有去公司經營的商店——不用說,這裡的每一件商品都貴得離譜,都比正常的價格要高上好幾倍,這就逼得工人只能把自己毛皮工資又還給了公司。
除了強買強賣,公司還別出心裁地制定了一大堆罰款專案,酗酒鬧事、打擊鬥毆自然不用說,拒絕服從命令,反抗公司安排也一樣會被處罰。
最誇張的是,還有“傲慢自大”這種解釋範圍極其寬泛的罪名,這其實就意味著,只要公司想,就一定罰得到。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俄國工人等於是在阿拉斯加給俄美公司打白工了,而且因為阿拉斯加距離本土極遠,又隔著海峽,他們就是想逃也沒有辦法。
忍無可忍的工人曾在1809年策劃過揭竿起義,打算幹掉阿拉斯加的行政長官,但可惜因為內部有人叛變告密,讓計劃毀於一旦。
雖然起義失敗,但俄美公司持續擴大的虧損還是引起了越來越多俄國人的注意,最後也成為了沙俄政府賣掉阿拉斯加的一大理由。
然而,俄美公司的無能、腐敗、殘暴並不是一年兩年,為什麼沙俄政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都對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19世紀中葉才顯得無法容忍了呢?
這就要提到沙俄對中國的野心。
脫美入亞
19世紀中葉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那就是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南京條約》的簽訂。
英國在中國的勝利一方面讓沙俄非常不安,它擔心英國的勢力會從中國的方向威脅到自己。
另一方面又讓沙俄感到了機遇,清朝的虛弱暴露無遺,這讓沙俄蠢蠢欲動,開始重新討論自己的殖民政策。
1844年,鴉片戰爭結束兩年後,俄美公司發表報告承認自己在美洲經營有嚴重問題,但同時強調公司將集中力量在亞洲發展,也從此開始,沙俄開始向南瞄準了黑龍江。
沙俄軍事間諜在俄美公司的掩護下,對中國領土進行了一系列非法的偵查活動,很多侵略行徑也由公司這個白手套來掩護完成。
在1853年的一個報告中,英國被看作沙俄在華主要競爭對手,而為了制衡英國,俄國應該把俄屬美洲出讓給美國以進行聯合,同時俄國也可以集中力量。
就像美國曆史學家戈爾德所指出的:
“1850年以後,俄國對於在遠東進行擴張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她的目標是向南擴充套件,而不是向東擴充套件,她從美洲撤退,並集中力量攫取黑龍江以南的領土和一個冬季港口。”
之後沙俄哥薩克多次強行闖進黑龍江,並在江岸上修築炮臺,開始武力佔據黑龍江沿岸領土並逐步向南蠶食入侵。
而之後因為清朝應付英法入侵已經焦頭爛額,被沙俄抓住機會,連嚇帶騙成功逼迫清朝簽訂了《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佔據了遠東地區大片廣袤肥沃的土地,這其中包括了彌足珍貴的不凍港海參崴。
沙俄往中國方向的擴張大獲成功,也讓其食髓知味想要更專心地入侵中國,這也相對使得阿拉斯加的地位大幅下降。
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沙俄的“脫美入亞”是由其客觀原因決定的——那就是不斷崛起的美國要遠遠強於日薄西山的清朝。
即便沙俄也曾想擴大勢力到整個北美西岸,曾謀劃奪取加利福利亞以及夏威夷等太平洋上的島嶼,可是遇上西進的美國卻一直討不了什麼便宜,所以長期都被限制在阿拉斯加地區。
反觀清朝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想裡,實際上卻是愚昧落後不堪一擊,所以被沙俄侵略者長驅直入。
如此兩相比較,沙俄改向東亞擴張也就是不令人感到意外了,只不過放棄阿拉斯加,還需要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從克里米亞到阿拉斯加
最終促使沙俄放棄阿拉斯加的是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
這場涉及英、法、俄等歐洲列強的慘烈大戰持續了三年多,因為各種新技術、新戰術在這場戰爭中紛紛亮相,所以克里米亞戰爭也被認為是第一場現代化戰爭。
現代化戰爭意味著更高的殺傷效率和花費,沙俄在這場戰爭裡頭損失了50多萬人和8億盧布,戰爭結束後元氣大傷,所以政府各個部門必須大幅削減開支。
而此時沙俄的康斯坦丁親王卻認為軍費不能削減,於是向沙皇提出建議,可以把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
這樣做一是可以平衡這部分的花銷,二是可以拉攏美國製衡英國,可以說是一石二鳥的計劃。
另外,戰爭的失敗也讓沙俄對自己能不能一直守住阿拉斯加沒了信心,因為英屬加拿大就在一旁虎視眈眈,而從各種角度來看沙俄似乎都不可能在下一場戰爭中保住阿拉斯加。
其實在戰爭爆發前,俄美公司的報告也明明白白地承認:“俄屬美洲雖有一些防禦設施,但幾乎不能用於軍事行動。”
康斯坦丁親王也說:“美利堅合眾國遵循著事物的自然規律,必須會向著擁有整個北美的目標前進,總有一天我們會在那裡相遇。他們無疑會不費多大力氣就取得我們的殖民地,而我們則再也不能重新獲得它。”
所以對沙俄來說,與其讓阿拉斯加等到下一次衝突被英國或美國輕鬆佔領,還不如趁現在談個價錢賣出去。
沙俄有意出售阿拉斯加的訊息很快得到了美國的響應,雙方開始就具體內容進行討論,即使中途因為南北戰爭爆發而中斷,但在戰爭結束雙方仍然很快地建立了聯絡。
在美國一方,對購買阿拉斯加最為熱心的是當時的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
西華德一般被認為是“19世紀美國帝國主義的中心人物”,他奠定了一個世紀的美國對外戰略構想。
在西沃德的構想中,擴張到東太平洋的美國也只不過是一個開始,在他的規劃中,美國的勢力將越過大洋遠播東亞,最終的目標是建立“太平洋帝國”,讓太平洋成為美國的內海。
而以此為根據地,美國將控制全世界的貿易,建立起世界性貿易帝國,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
在這種擴張主義的思想下,西沃德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擴大領土的機會。所以當沙俄詢問美國願不願意花錢購買阿拉斯加時,西沃德馬上答覆道:“只要沙皇願意賣,我們就願意買。”
這個時候是1866年,沙俄已經在海參崴建立了穩固的海軍基地,這讓阿拉斯加越發像一根啃過的雞肋。
12月康斯坦丁親王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提出了出售阿拉斯加的報告,事到臨頭亞歷山大二世有些猶豫,於是召開一場會議來做最後的決定。
在會議上,支持者認為俄國應該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黑龍江流域,“從各方面來看,都能比美洲屬地的北方海岸提供更多的資源”。
另外因為俄國和英國有著長期的矛盾,所以出售阿拉斯加有利於跟美國保持良好關係,方便在加拿大的方向牽制英國。
經過一番討論後,亞歷山大二世最終批准了為出售阿拉斯加而與美國進行談判,而財政大臣則認為出售價格不能低於500萬美金。
沙俄的談判代表在1867年3月到了美國,雙方經過反覆的討價還價後,最終以720萬美元達成交易。
3月30日凌晨,雙方正式簽訂了轉讓阿拉斯加的條約。
總得來看,雖然整個交易和斯坦丁親王和西沃德國務卿的大力支援脫不了關係,但並不能認為是一兩個人的奇思妙想決定了阿拉斯加的易手。
因為歸根結底,這場土地交易還是國際現實和各國實力等客觀條件所決定的。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朗的食物鏈:英美最強,俄國次之,清朝最弱。
所以英國和美國,一明一暗兩種壓力能迫使俄國放棄阿拉斯加,而虛弱的清朝只能在俄國的壓力下被迫放棄土地。
因此,在我們瞭解俄國賤賣阿拉斯加的同時,更應該記得並警醒,當一個國家跌入谷底的時候,是連出賣的土地的資格都沒有的。
參考資料
1、中國知網;沙俄緣何賤賣阿拉斯加;何適;世界報;2007(12);
2、中國知網;沙俄為何賤賣“寶地”阿拉斯加?;武斌;科學大觀園;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