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動開啟的皇陵
1956年5月17日,在郭沫若的組織下,一支中國考古隊入駐定陵,正式開始挖掘定陵。
這次挖掘是中國考古隊唯一一次主動開啟皇帝陵宮,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從入駐定陵開始,考古隊找到了入口,卻找不到陵宮的大門。直到有個農民從土裡挖出一塊奇怪的小石碑,這才終於打開了陵宮的大門。
在挖掘中,考古隊收穫了3千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一頂純金打造的皇帝冠冕,造型精美,工藝複雜成謎,至今為止,全國仍然僅此一件。
明明有這麼大的收穫,卻仍有不少人認為這次考古挖掘是考古史上的悲劇。
那麼,從考古隊確定主動開啟皇帝陵宮,到挖掘結束,這期間究竟都經歷了什麼呢?
又為何有人認為這次考古挖掘會是悲劇呢?
艱難尋到的入口
位於北京的定陵,是明代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萬曆皇帝明神宗的陵墓。
根據史書記載,萬曆皇帝從22歲起,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這座陵墓,用了6年時間才完工,這期間一共耗費了80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這座陵墓地上有建築,地下有玄宮,佔地約18萬平方米。
這不禁讓人遐想,光是陵墓本身就用了這麼大手筆,其中又會放了多少珍貴的國寶文物呢?
只是,定陵雖然就在眼前,但考古隊卻始終沒有找到地下玄宮的入口。
他們這次考古挖掘與其他挖掘不同,由於是官方批准挖掘,不能強行挖一個盜洞,否則就有很大的機率會破壞陵墓內的文物,而且這樣的舉動與野蠻的盜墓賊沒什麼差別。
考古隊希望儘可能地保護定陵的完整性,在保持陵墓及墓內棺槨、古物完好無損的前提下進入玄宮。而想要辦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定陵玄宮的入口。
不過自古以來,為了保護陵宮,任何陵宮的入口總是會被最大限度的隱蔽,尋找入口,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這支考古隊原本的目標是明十三陵中,規格比較大的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只是在長陵勘探許久,他們始終毫無線索,於是考古隊決定先從一個規制較小的陵墓,比如說獻陵入手,積累經驗後,再回過頭來發掘長陵。
但是即便如此,考古隊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來勘探,依然沒有找到地宮入口。倒是當他們的目光轉移到定陵時,很快便定格在了這裡。
當時考古隊員們在定陵地上建築之一的寶城勘探時,突然注意到一處牆磚塌陷下幾塊的城牆,就在離地高3米左右的地方,在塌陷處出現了一個圓洞,一下就將所有考古人員的目光吸引了。
考古隊員很是興奮,但是因為身邊沒有梯子,他們便自發地搭起人梯,上到那個圓洞口,進行檢查。最上面的考古隊員伏在洞口觀察良久,發現這個洞口似乎是一個門券的上端,藉助外面的陽光,隱約可以分辨出上面磚砌遺留的痕跡。
這下考古隊員們更加激動了,十分肯定這就是定陵玄宮的入口,於是考古隊就將全部精力轉移到了定陵的發掘工作中來。發掘工作可不是一個小工程,考古隊擔心人手不夠,特意從周圍的村子裡請來了61個村民來幫忙。
在1956年的5月17日,定陵的發掘工程正式開始。
奇怪的指路石碑
考古隊員們便從那處洞口往下挖,在挖了10來天后,考古隊挖出了一個宛如弧形、由南向北彎曲伸張的衚衕,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即“磚隧道”。
挖了一段時間後,有人發現,在牆裡深嵌著的一塊石條上寫著“隧道門”三個字,再次確定了這就是定陵入口。
他們繼續順著這裡往下挖,挖了有十幾天的時間後,在所有人面前出現了一個券門。出於安全考慮,考古隊沒有將此門拆通,而是另外開挖了第二條探溝。只是沒想到,這個決定後來竟然讓他們花費了許多本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
這第二條探溝長30米,寬10米,在挖掘這條探溝期間,有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毫無新的發現。單純的挖掘探溝工作非常簡單,也非常枯燥單調,被僱傭來的農民工原本積極性還很高,但慢慢熱情消退,工人們開始變得有些急躁。
還有個別迷信的,一驚一乍,沒堅持幾天就不再來了。考古隊員們好說歹說,終於穩定住了他們的焦躁的情緒,使得挖掘工作得以順利繼續。
有一天,一個農民工在挖土時,突然從土裡刨出一塊奇怪的小石碑,細細長長,沾滿了泥土,上面似乎還寫著什麼字。
農民工不識字,連忙拿去給考古人員看。考古人員接過來,仔細一看,上面寫的是“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一共16個字,意思很簡單,是說只要從這塊石頭所在的地方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能找到金剛牆了。所謂的金剛牆,指的就是地下玄宮的幕牆。
根據明代的傳統習慣,若是皇帝先死,待到後來皇后死後,還要再挖開陵墓將她葬入其中。為了不破壞原有的陵墓,那時的人就會在陵墓的入口處留下標記,以便進行二次入葬。
這塊小石碑起到的就是“指路”的作用。後來人們還將這塊小石碑稱作是開啟定陵玄宮大門的鑰匙,將它妥善收藏在定陵博物館中。
有了這塊小石碑的指引,很快考古人員就發現了金剛牆。
沒想到金剛牆上的磚已經有些鬆動了,稍稍用力就能從牆上拔下一塊磚。只是在這塊磚被拔下後,玄宮中竟然飄出一股黑煙,還有些嗆人的腐敗木頭似的氣味,考古人員急忙遠離。
在場的考古專家們雖然經驗豐富,但是此前都沒有親自發掘皇陵的經驗。而在各種民間傳說中,皇陵總是佈滿了機關暗器,最典型的就是至今還未開啟的秦始皇陵。
就算陵宮入口近在眼前,大家也不敢輕舉妄動,四下商議了一會兒,最後決定選一個隊員進入看看。這個人要膽大心細又年輕力壯,有應對突然情況的經驗,而且還要跑得快。
這份重任就落在了龐中威肩上。考古隊給他做了萬全的保護措施,戴上了防毒面具,還在腰上綁了一根長繩,就拽在其他考古隊員們手中。
懷著對皇陵內部的好奇心,龐中威用手電筒照著路,彎著腰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地靠近了大門。
早黑暗中,他並不能看清楚地上都有什麼,但是一腳踩上去,卻聽到了“嚓嚓”的聲響,他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古代為了將沉重的棺木安然運送到陵宮中,便想了個辦法,先在宮道上鋪上一層圓木,將棺木放在上面,以滾動的方式進行運輸。如今圓木早已腐朽破敗,所以才會出現“嚓嚓”聲響,以及腐敗木頭的味道。
地下玄宮之內
確認了地下玄宮暫時沒有危險後,考古人員這才繼續向前探索。
很快,一扇漢白玉大門就此出現在了大家面前。
它竟是用整塊漢白玉石雕刻出來,雕刻了81枚乳狀門釘,還有兩隻造型精
致的白玉石獅,40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它絲毫沒有腐朽的跡象。
因為門後有“自來石”堵門,考古隊員只得模仿盜墓賊的方法,製作了特殊的拐釘鑰匙,從門縫中將門內的“自來石”推開,這才順利開啟了大門。
門後,整個陵宮莊嚴肅穆,靜悄悄的,藉助手電筒的光,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腐朽的原木,以及因為年代久遠而剝落的石材和白灰,但至少陵宮的牆體還儲存完好。
在玄宮的中殿,考古隊員們發現了3口繪著龍圖案的萬年油缸,這本是製作長明燈的載體,但是長明燈早就熄滅了。
除了油缸,這裡還有若干珍貴的陪葬品,地面是用方形的金磚平鋪出來的,殿中還擺放了3個漢白玉雕刻成的寶座,應該是屬於墓主人的。
在中殿後面,就是存放在萬曆皇帝和他兩位皇后棺槨的後殿。這是玄宮內最主要的建築,比其他殿堂都要高大寬敞。整個後殿都是石結構,地面到後殿頂端足有9.5米,地面平鋪著花斑石,每一塊都顯得十分平滑整齊。
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棺槨就安置在後殿寶座上,中間是萬曆皇帝,北邊是孝端皇后,南側是孝靖皇后。
3口棺槨都是上好的金絲楠木製作的,但是400多年的時間讓它們受到了嚴重的腐蝕。其中由於孝靖皇后是後來遷葬過來了的,腐蝕格外嚴重。
整個玄宮的陪葬品主要集中在後殿,原本安置在一些木質的支架上,由於木支架都腐蝕得差不多了,這些珍貴的國寶文物毫無保護措施的散落在地上,有許許多多的瓷器和金銀玉器。
經過考古隊員們清點,這裡的陪葬品竟然超過了3000件。在所有的陪葬品中,最珍貴的有兩件。其中一件是屬於萬曆皇帝的純金皇冠。
該皇冠通高約24釐米冠高約15釐米,重量達到了0.83千克,是由518根直徑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成的,還焊接了8400片龍鱗,上有二龍戲珠,姿態生動,用一句“巧奪天工”都不足以形容它讓人震撼的工藝。
直到今日,類似的皇帝金冠,全國僅此一件,製作工藝還未被破解。
另一件則是屬於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是以漆竹做的帽胎,又以絲帛做了面料,上面前有9條金龍以及8只金鳳,後面還有另外一隻金鳳,銜珠墜玉,能夠隨著佩戴者顫顫而動,還鑲嵌著上百顆紅藍寶石,以及5千多顆珍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異常精美,世所罕見。
雖然有如此豐富的收穫,但是後人再提起這次考古時,卻嘆息不已,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次考古挖掘是考古史上的悲劇。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技術還不夠先進,在文物保護方面的經驗也有所欠缺。
陵墓中出土了很多珍貴的絲織衣物,就因為沒有得到恰當的保護,直接暴露在湧入的空氣中,迅速發生氧化,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得知這樣的訊息後,當時國內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兩位專家夏鼐(nài)和鄭振鐸痛心疾首,連忙上書國務院,請求制止繼續發掘。周總理很快批轉了這份報告,也保護諸多文物免遭劫難。
不過雖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定陵的發掘對中國歷史,尤其是明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也為帝王葬制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資料,這一點還是需要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