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漫長的奮鬥史中,已經有了一顆極為強大的心臟。
他有多位親屬,在漫長的奮鬥史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晚年的他,也能更加坦然得面對生離死別,可隨著一張訃告的傳來,讓毛主席再次陷入到久久的沉默之中。
毛主席一生波瀾壯闊,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陳舊制度,結束了上百年的戰亂與紛爭,一個全新的國家建立起來,一個民族煥發出全新的生機。
這段時間裡,毛主席也沒有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家人,只能以精神陪伴,當向振熙老人逝世的時候,毛主席的內心十分難過,只能透過吸菸來緩解沉悶的心情。
向振熙老人的一生,同樣非常偉大
這個名字聽起來或許非常陌生,可她在毛主席的奮鬥史上,同樣是重要的一筆。
1995年,湖南長沙舉行了電影《楊開慧》的首映式,毛主席的兒媳婦邵華以及孫子毛新宇都來到了現場,看到毛家人,大家再一次把心緒拉回到那段金戈鐵馬的時期。
在場的所有人都會深刻緬懷一位老人,她便是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老人。
1870年,向振熙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在她18歲的那一年,便和楊昌濟結為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用自己的努力共同促進著新思想的發展。
兩人婚後的生活總是充滿了甜蜜的味道,向家也以“書香門第”而遠近聞名,楊昌濟崇尚理學,對向家也充滿了敬仰之情。
因此,兩人在平日的思想交流中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生活中,向振熙也格外關心丈夫,楊昌濟的家鄉位於長沙板倉,那裡的夏天總是格外炎熱,每當楊昌濟落座,向振熙總會端上一盆清涼的水為他消暑。
總的來說,他們的生活非常清貧,也充滿了互相理解與支援。
最初的時候,楊昌濟在學業問題我上屢試不第,心情也極度苦悶,這個時候向振熙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包攬了大部分家務,讓楊昌濟能有一個潛心讀書的環境,這段時間裡,楊昌濟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里教私塾。
兩人平淡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01年,除了大清王朝正在不斷面臨著衝擊帶給二人更多的思考以外,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們的女兒楊開慧出生了。
女兒的降生,除了給一家人帶來的歡聲笑語之外,也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向振熙開始學習紡紗織布,以此來補貼家用,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他們一家人格外重視家庭教育,甚至連日常的言行都會有所示範。
在楊開慧5歲的那一年,湖南各地都遭遇了特大洪水,不少災民失去了家園,只好沿街乞討,板倉附近也來了不少災民。
向振熙一家本身就沒有存太多糧食,可她還是將其中不少的糧食分給了災民。
有一天傍晚,一家人正好在吃飯,突然聽到了輕輕得敲門聲,緊接著就是“行行好”等微弱的乞討聲。
楊開慧趕緊抱住了媽媽,並說:“媽媽,我害怕。”
向振熙稍微哄了一下孩子,便拉著楊開慧前去開門,發現門外是一對衣衫襤褸的母子倆,他們已經餓了很久了。
見到這一幕,向振熙二話不說,立馬用飯碗盛滿了飯菜招呼她們坐下吃,母子沒有說太多的話,可眼睛裡卻閃爍著淚花,這件事也給楊開慧帶來了很深的印象。
這件事之後,年幼的楊開慧這才發現,母親經常會幫助別人。
家附近住著一位名叫楊樂初的老人,平日裡患有哮喘病,生活非常艱難,向振熙也很同情這位老人,只要有機會,就會叫楊開慧給她送米送菜。
老人總是會給其他居民說:“開慧媽媽對我們窮人真是好。”
父母的品德,在楊開慧成長的過程中極為重要。
清王朝的戊戌變法徹底失敗以後,向振熙看出了丈夫情緒上發生的變化,那時的楊昌濟也不再用心於仕途,他意識到,科舉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於是,楊昌濟便和向振熙商量,自己要去日本留學。
向振熙拖著孩子本身就非常困難,可她又認為丈夫應該走出這一步,含著淚幫楊昌濟打點行裝,還將多年來省下的積蓄遞到丈夫的手上。
那一晚,夫妻倆互相叮囑著,整整一晚上都沒有進入夢鄉。
1903年,楊昌濟東渡日本,在那裡留學6年,隨後又去英國上了3年學,隨後又輾轉到德國9月,這一別,足足有10年的時光。
對於向振熙來說,這10年非常漫長,她朝思暮想希望丈夫回來,還要含辛茹苦地將孩子們培養成人。
這期間,楊昌濟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在家書中也提到,應讓向振熙和女兒一起求學,才能開拓事業。
向振熙本身就有家庭教育的基礎,在丈夫的鼓勵下,已經超過40歲的她拋開了世俗的偏見,毅然帶著女兒進入學堂讀書,楊開慧也就這樣成為第一批捧起書本的女學生。
1913年,楊昌濟回國,向振熙此時不願再離開丈夫,跟隨丈夫南來北往,一次看到丈夫圈點學生作業的時候,她還記住了幾個名字,其中就包括毛主席和蔡和森。
後來,毛主席等人登門求教,向振熙也熱情地招呼著他們。
對於毛主席而言,她本身就非常懷念自己的母親,而向振熙無微不至的關心,使他再度感受到深沉的母愛。
楊家對於毛主席早年的影響也比較大,可對於向振熙本人而言,與丈夫朝夕相處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50歲那年,病魔奪走了丈夫的生命。
楊昌濟先生一生都在從事教育工作,家境也比較清貧。
當年毛主席辦《文化書社》的時候,需要一筆經費,四處籌措都沒找到路子,還是楊開慧告訴了母親,向振熙老人聽聞後,將一筆積蓄遞給了女兒。
長時間的相處,也讓毛主席和楊開慧有了感情,兩人結婚後不久,向振熙和夫妻倆一起住在清水塘,並且掩護二人的工作,那段時間裡,這位老人身上似乎有著用不完的力氣。
也正是這段時間,毛主席的三個兒子岸英、岸青、岸龍相繼出生。
當毛主席告別了親人上了井岡山,楊開慧母子便又回到了板倉。
向振熙日夜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1930年楊開慧被逮捕,在嚴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於同年11月英勇就義。
這件事給毛主席和向振熙都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向振熙在剛剛聽聞這件事以後,瞬間感覺到天旋地轉,直接跌倒在地。
醒來後,看到瘦弱的外孫,她心裡更是說不盡的難過,和三兄弟抱頭痛哭。
可外孫們還需要自己撫養,向振熙才再度打起了精神,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們。
可即便如此,那些人依舊不願放過毛家兄弟,想要“斬草除根”,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同濟布莊”的店員護送向振熙和三個孩子去了上海避難。
再度返回湖南的時候,向振熙心中悲痛萬分,此時她已經和孩子們聯絡中斷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她總是一個人在房內踱步,時常盯著遠方,唸叨著三兄弟的名字。
終於盼來了勝利
老人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她也總是關心著外面世界的訊息,知書達理的她,從來沒有過改變,她懷念著自己的女兒,也希望女婿能帶回好訊息,此外,她更加掛念著幾個外孫。
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時的老人已經和毛主席斷了聯絡,這一過就是幾十年。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訊息很快傳到了向振熙的耳朵裡。
她期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如此簡短的一句話傳來,老人的眼珠早已滑落下來,嘴裡也不停地說:“真幸福,我還能夠等到這一天!”
接下來,她趕忙問身邊的人:“那潤之現在在哪裡?那岸英幾個兄弟又在哪裡呢?”
訊息漸漸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裡,他這才知道,原來老人依舊健在,於是立即寫了一封回電:老夫人健在,甚慰。
沒過多久,湖南省政府的人就來了,將向振熙一家人接到了長沙去,居住在營盤街希聖園。
當年9月初,毛主席委託王稼祥的夫人帶來了禮物和親筆信,向振熙一眼便看出了熟悉的字跡,老人的熱淚一下又流淌出來。
1950年5月25日,向振熙老人將要80歲了。
毛主席始終記得老人的生日,提前安排正在忙工作的毛岸英去湖南一趟,去看看自己的外祖母,並且陪同她過一個生日。
毛岸英站在老人的眼前,大聲喊了一句:“外婆!您好!”
老人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仔細辨認了面前的這個小夥子,這才認出原來是自己心心念唸的外孫回來了,用手輕輕撫摸著外孫,她只記得岸英小時候的樣子,這還是第一次認出長大後的她。
向振熙萬分激動,甚至有些語無倫次了:“伢子,是你,樣子沒有變,爸爸好啊!弟弟去哪裡了呢?外婆已經老了。”
毛岸英和外婆聊了起來,當她問到自己的外婆還有什麼要求的時候,外婆卻說:“我要10元錢,來償還之前向鄉下鄰居們的借款。”
老人其實一直都沒有變,她總是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幫助別人,自己手上卻沒有什麼錢。
這次,毛岸英向自己的外婆保證:“將來一有機會就會來看她。”
可誰又能想到,短暫的相逢竟然成為永別,毛岸英於年末去了朝鮮戰場,犧牲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身邊的人始終將這個噩耗隱瞞起來,從此之後,老人每年過生日,她都會要求別人晚點開飯,她說:
“岸英還說要來看我,要吃我做的浸水罈子菜。”
她還是嚮往常一樣等待著,不過在她的心裡,從此以後也更有盼頭了。
1951年,毛主席派出了岸青前往湖南探望,老人開心得不得了。
後來,全國實行了薪金制,毛主席則按月為標準往向振熙那寄生活費。
1960年,是向振熙老人90大壽的好日子,毛主席早已記在心裡,在他聽說楊開慧的堂妹楊開英將要前往祝壽的時候,特地寫信給楊開英,並且附送了200元錢作為壽禮。
在信中,毛主席還這樣叮囑:這200元是買些禮物送過去還是直接寄錢過去,都由你來決定。
1962年,向振熙老人永遠閉上了眼睛,在老人的心目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外孫,等到了勝利,已經心滿意足了。
毛主席聽聞老人逝世後,同樣非常難過,他立即寫了一封信給楊開智,當年正是他寫信給毛主席說老人還健在。
在這封信中,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的哀痛之情,隨信而來的還有500元現金,以為悼儀。
並且,毛主席提到了“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我們兩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足以看出毛主席字字情真意切。
楊開慧陵園內翠竹環繞,而向振熙也從此以後陪伴起了女兒。
大理石墓地上方,立著刻有毛主席手書的《蝶戀花答李淑一》的花崗岩墓碑。
楊家除了楊開慧以外,還有楊開明、楊展兩位烈士,他們都是在楊昌濟、向振熙的培養下成長的。
在1950年那封書信中,是毛主席夫婦共同名義寫下的,這在毛主席的書信中是極為罕見的,在家書中,也僅此一封,這封聯名信,足以見得毛主席對老人的慈孝之心。
向振熙老人這一生都非常善良,她一路走在失去了很多,可她始終都在儘自己所能照顧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從來沒有記掛過得失,也從來不圖回報。
老人獲得了無數的尊敬,也有一個相對幸福的晚年生活。
參考
1 向端四.楊開慧烈士的母親向振熙[J].文史精華,1996(11):40-42
2 邊輯.毛澤東致向振熙書[J].黨史文匯,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