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城以西約17公里的渤海鎮沙峪村,潔白的沙峪抗日紀念碑掩映在半山腰的青山翠柏之中,顯得莊嚴神聖。紀念碑前擺放著人們祭掃敬獻的花圈。
碑前的石階被設定為38級,碑座邊長為6.11米,因為那場戰鬥發生在1938年6月11日。
那時的日本侵略軍正肆虐華北,不可一世。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的路上,在懷柔沙峪一帶,伏擊了日寇精銳部隊——關東軍,殲滅一箇中隊,又一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振了八路軍士氣和勝敵的勇氣,激發了群眾的民族自信心。
(1)挺進路上不擾百姓露宿街頭
為策應冀東抗日大暴動,1938年6月8日,八路軍第四縱隊指戰員5000餘人,由平西齋堂出發,分南北兩路,經平北向冀東挺進。鄧華率領的11支隊由八達嶺至康莊之間過平綏路經延慶向東為北路;宋時輪率領的12支隊由居庸關、南口之間過平綏路經昌平向東為南路。
1938年夏,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組成的八路軍第四縱隊穿越平北,揮師冀東
11支隊下轄31、33兩個大隊和一個教導隊,全支隊3000多人。為掩護主力部隊透過平綏路,31大隊1營強行越過平綏路,直攻延慶縣城。戰鬥打得激烈,擊斃日軍十幾人,任務完成後部隊立即撤出戰鬥,東進攻克永寧。主力部隊途經康莊時,消滅駐守之敵,襲擊發電廠。東進部隊很快又打下四海,消滅日軍十餘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
初戰告捷,八路軍戰士們士氣高昂。當地群眾歡欣鼓舞,送茶送水,籌集軍糧,支援八路軍。鄧華支隊路過永寧時,天色已晚,他們沒有驚動百姓,露宿街頭。次日清晨,戰士們潑水掃街,清理垃圾,打好揹包,繼續行進。
(2)兩面埋伏待敵入甕
“那天,我正在村公所的大門口玩。上午10點來鍾,保長跑出來讓大家趕緊收了茶桌,說是西邊來八路軍了。不一會兒就看見隊伍過來了,都穿著灰軍裝、草鞋。”當時只有15歲的沙峪村村民程繼坦並不知道,經過村裡的隊伍正是八路軍四縱隊。那天是1938年6月11日。
程繼坦更不知道,當時日軍的一箇中隊正從東南方向也往沙峪村趕來。“隨後,我就眼瞅八路軍‘上崗’了。‘上崗’是我們老百姓的說法,軍隊裡叫埋伏。”程繼坦後來回憶說。
原來,6月10日夜,鄧、宋兩支隊在懷柔會合。11日凌晨,鄧華支隊在沙峪村首先拿下偽警察所,偵察員還捉到3個漢奸。經審訊得知了一個情報——日本關東軍駐密雲古北口染谷中隊正朝著沙峪方向行進,增援四海。
八路軍總部曾指示第四縱隊,東進途中儘可能避免與敵人正面接觸,以儘快挺進冀東。然而,如果此時不消滅這股迎頭而來的日軍,第四縱隊就無法順利透過懷柔地區。
鄧華果斷指出,這股敵人對我軍的行蹤還不瞭解,可以趁機等在這裡打他們一個伏擊。
地形對我軍有利。沙峪村東,有條通向懷柔縣城的必經之路。路兩旁是一米多高的土坡,坡北是土山,坡南是懷沙河。伏擊日寇的戰場就選在沙峪村的東山嘴。
縱隊參謀長李鍾奇周密部署兵力:河套南山、北山各埋伏一個營的兵力,在日軍來向正面又部署了一個重機槍連。任務是等敵人行進到150米處,兩面埋伏的部隊同時開火,把敵人壓在河套溝內。在敵人退路的左右兩側山上也分別埋下伏兵,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互相配合,縮緊入口,切斷退路,阻擊增援之敵。
(3)慘烈戰鬥殲敵120餘人
6月11日上午11時,只見遠處河邊的小路上,一隊日軍由東向西疾速而來。河邊小路越來越窄,日軍不得不變成一路縱隊。
當日軍完全進入伏擊圈時,第四縱隊指揮員一聲令下,隱蔽在山上的八路軍戰士立刻向敵人猛烈開火,機槍、步槍、手榴彈霎時間響成一片。日軍還沒來得及摘下槍,有的就被擊斃,有的被炸傷,走在前邊的指揮官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完蛋了。
但在一陣慌亂之後,訓練有素的日本關東軍便開始還擊。在機槍的掩護下,埋伏在兩側山上的八路軍戰士向關東軍衝殺過去,短兵相接,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有的戰士直到犧牲時,雙手還緊緊掐著敵人的喉嚨。三名戰士負了重傷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在沙峪河套邊、山坡上、谷地裡,關東軍丟盔棄甲,屍橫遍野。
關東軍是日軍侵華的精銳部隊,有相當強的戰鬥力。一部分敵人利用路旁溝坎做掩護,負隅頑抗。八路軍兩次衝鋒均未成功。
這時,鄧華等人認真分析了戰場情況,發現這些頑固之敵多是有經驗的三四十歲的“鬍子兵”,於是鄧華命令部隊改變打法,集中特等射手,“鬍子兵”露頭一個打一個。
戰鬥持續到下午3點多,五六十個殘餘之敵仍不投降。鄧華命令31大隊隊長季光順組織一個突擊隊,隱蔽前進,繞到敵人的背後,用手榴彈消滅敵人的重機槍。季光順組織一個排的戰士,每人帶上10顆手榴彈,爬向前沿陣地。在青紗帳的掩護下,戰士們很快接近敵人。“打!”指揮員一聲吶喊,手榴彈在敵群裡開了花。
下午4點多,戰鬥結束了,八路軍取得了最後勝利。這次伏擊戰,殲滅日軍一箇中隊,包括中隊長染谷少佐在內的120餘人,只有武田等少數幾個敵兵逃竄到懷柔縣城日軍駐地;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不過,八路軍也有較大傷亡,大隊黨總支書記鄭良武等70多人英勇捐軀,參謀長李鍾奇負重傷。
(4)隊伍開拔村民揮淚相送
在這場戰鬥中,群眾積極支援八路軍痛殲日本侵略者。
此前,當地的老百姓並不瞭解八路軍,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八路軍。但老百姓們都沒躲,他們聽說八路軍特別好,所以對部隊的到來很歡迎,村民們紛紛騰房掃院、點火燒水,又拿出自家的核桃、栗子、紅棗、花生招待戰士。
在戰鬥打響前,村民們被八路軍轉移到了沙峪北溝。戰鬥打響後,一些村民主動跑前跑後為戰士帶路指路,燒水送茶。有的摘下自家門板,拿上捆柴用的繩子,做成簡易擔架,三四人一組,冒著槍林彈雨,從戰場上搶救傷員。
部分負傷的戰士被送到北溝村。村民曹進祥一家主動把最大的一間屋子騰出來,接待八路軍傷員,受傷的戰士躺了一炕。他們不厭其煩地為重傷員喂水餵飯,端屎端尿,精心照料,直到部隊將傷員轉移。臨別時,傷員非常感激,熱淚盈眶。
村民楊廣瑞和鄰居孫寶岱,一起救下了在戰鬥中負重傷的參謀長李鍾奇。
根據楊廣瑞的回憶,當天下午3點左右,已經轉移的他不放心家裡要下崽的老母豬,聽到槍聲漸漸稀疏,就和鄰居孫寶岱小心翼翼地回到了村裡。
回到家沒多久,就進來兩個滿身是血的八路軍戰士,他們來找門板當擔架,還請楊廣瑞和孫寶岱幫忙去救傷員。楊廣瑞和孫寶岱二話沒說,直奔戰地,用簡易擔架抬起傷員就走,一直走了八九個小時,將傷員交由部隊安頓好。
直到那時,楊廣瑞才知道,這個傷員就是參謀長李鍾奇。被送到軍區醫院的李鍾奇康復後歸隊,戰友們稱他為“打不死的參謀長”。
戰鬥結束後,鄉親們簇擁著勝利歸來的英雄戰士,聽官兵們講抗日救國的道理。
當隊伍開拔繼續向冀東挺進時,村裡的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在路邊、村口依依不捨地揮淚送別八路軍。
沙峪戰鬥保證了四縱隊主力順利透過懷柔地區到達冀東。
沙峪戰鬥對平北地區,特別是對懷柔影響很大。它是共產黨領導軍民在懷柔境內抗擊日本侵略者打響的第一槍,產生了十分深遠的政治、軍事影響。
此戰使處在日本侵略者黑暗統治下的懷柔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八路軍是真誠抗日的隊伍,認識到共產黨是人民抗日鬥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從而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和國家的希望。
1987年,懷柔縣委、縣政府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沙峪抗日紀念碑。如今,當年八路軍與日軍激戰的地方,已是一派清新、明媚的田園風光。
(5)建立紅色政權扼守交通要道
沙峪戰鬥之後,四縱隊在東進途中,又先後打下了八道河、琉璃廟、湯河口等敵偽據點。為了扼守懷柔地區這條連線平西與冀東的交通要道,四縱隊把挺進大隊留在這裡,和這時進入懷柔境內由四縱政治部主任伍晉南率領的36大隊、騎兵大隊一起,以秋場、頭道梁、大地為中心開展遊擊活動,宣傳抗日,建立政權,組織救國會。
1938年7月初,灤昌懷聯合縣在頭道梁村建立,並組建了灤昌懷縣工委。這是懷柔地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政權。
在灤昌懷聯合縣的領導下,頭道梁、長園、甘澗峪、辛營、慕田峪、黃花鎮一帶成立了多個區、村級抗日救國會,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和抗日救國宣傳。救國會在群眾中揭露了日軍在中國的侵略暴行,訴說了東北淪陷區和平北敵佔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宣傳了八路軍在敵後戰場上的勝利訊息。廣大群眾在救國會的旗幟下逐步覺悟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一大批抗日積極分子湧現,迫切要求參加救國會。救國會組織不斷擴大,會員不斷增多。
在沙峪戰鬥後救護傷員的曹進祥一家就全都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曹進祥本人參加了抗日救國會,擔任武裝委員,帶領鄉親們支前抗日,後來還當上了抗聯會會長,併成為村裡第一個中共黨員。他的妻子任村婦女小組組長、婦女主任等職,與婆婆一起護理傷病員,掩護革命幹部,組織帶領全村婦女做軍衣、軍鞋,支援抗戰。
(6)建立地方武裝開展抗日遊擊戰
灤昌懷聯合縣建立之後,在縣長張書硯的領導下,組織了灤昌懷游擊隊,隊員十餘人。這是懷柔地區建立的第一支縣級地方武裝。游擊隊剛成立,條件較差,僅有的9條槍都是雜牌的,子彈每人也只有兩三排。
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轉戰懷柔、密雲、十三陵、永寧等地,配合正規部隊拔除敵偽據點、打擊敵人,保衛縣區政權。有一次,游擊隊5個人就端了敵人在豆各莊的崗樓,繳獲了4把手槍、20多支步槍和許多子彈。游擊隊在戰鬥中不斷成長壯大,後來發展到70多人。
灤昌懷聯合縣的建立,引起了日偽軍的注意,他們妄圖摧毀這個剛剛誕生的人民政權,對聯合縣政府所在地區輪番“掃蕩”。
伍晉南等帶隊同敵人展開鬥爭。他們連續轉戰高山險川,經受了艱苦的考驗。六七月間,燕山山脈陰雨連綿,指戰員們整天穿著溼淋淋的衣服行軍,加上多次過河,很多戰士的腿腳都泡爛了,但他們堅持一手持槍,一手拄著棍子行軍。當時吃的更為困難,環境不允許安鍋造飯,餓了就吃一把炒米,渴了就喝坑窪裡的雨水。
後來,隨著八路軍四縱隊和冀東抗聯總隊西撤,灤昌懷縣工委也撤到了平西。這個在懷柔地區最早建立的縣級人民政權存在時間雖短,但它在平北地區傳播了抗日救國的思想,培養和訓練了一批抗日骨幹力量。正是這些革命火種,為大規模的群眾抗日運動準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2001年6月12日《北京日報》7版報道,懷柔開出黨史教育班車,開往10餘處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其中包括沙峪抗日紀念碑、灤昌懷聯合縣駐地頭道梁村等
2005年8月27日《北京日報》8版報道,沙峪戰鬥的見證者程繼坦回憶了當年的戰鬥情形
2019年10月11日《北京日報》6版報道,懷柔區在渤海鎮沙峪抗日紀念碑前舉行烈士公祭活動
歷史資料:《北京紅色地圖》《北平抗戰的紅色脊樑》《北京紅色遺存》、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