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走尋常路的海歸 ,從蘭州到北京再轉戰上海,從40歲的不惑之年到60歲的花甲之年,把換電這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商業夢想變為政策大力支援的技術路線與商業新藍海。
國產動漫龍頭奧飛娛樂出品的一個知名動漫是《超級飛俠》,這部3D動畫講述了樂迪、酷飛、小青與一群稱為“超級飛俠”的飛機機器人環遊世界,為不同國家的小朋友遞送包裹。這些超級飛俠各有所長,總能在關鍵時刻出手幫助全球各地的小朋友解決各種難題。
奧飛娛樂的老闆蔡冬青在現實中也有化身超級飛俠的經歷。2016年,蔡冬青出資15000萬元,聯合張建平(出資5000萬元)成立奧動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動新能源)。
張建平,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換電第一人”。在換電模式備受質疑、多年坐冷板凳的行業背景下,張建平在這條賽道上堅持了20年。伴隨動漫傳奇人物蔡冬青的投資加盟,張建平的換電夢想迎來最強搭檔,有了今天換電賽道的領軍企業奧動新能源。
2020年11月,奧動新能源在廣州車展上釋出“20秒極速換電技術”,張建平感慨:“今年是二零年,我做換電二十年,把換電做到了二十秒。”“我做了20年換電,春天來了”。
提起換電模式,不少人首先想起的是以色列明星創業公司Better Place,這家有著天才創始人、一度名噪一時的科技公司,雖然在2013年停止運營,但一直被視為換電技術路線的代表與商學院研究的經典案例。
但其實,在換電模式這條賽道上,中國的創業公司起步更早,生命力也更為頑強。
2006年6月18日,蘭州31路公交車車隊裡,多了兩輛不帶“大辮子”的公交車。當地媒體對此報道稱,這是由蘭州開創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集零排放、無噪音、無視覺汙染於一身的兩臺電動公交車,解決了“長辮子”公交車系統成本過高、執行線網存在“蜘蛛網”視覺汙染、怕停電、用電成本高、必須沿著線網執行的問題。
當時的報道顯示,這種電動公交車每天只需更換3-4組蓄電池,每執行兩圈需更換電池1次,每組蓄電池重1噸,更換電池由“機械手”完成,更換時間僅為2分鐘,利用晚間用電量底谷時的電能為蓄電池充電,更省電。
這是我國換電車輛首次上路運營的新聞,比2007年創立於美國矽谷的Better Place還要早。這則新聞背後,是一個成長於蘭州的海歸精英回國創業的商業冒險故事。
2000年年底,已經移民美國5年的張建平決定回國創業。這在當時也是順應時代潮流之舉。世紀之交,中國加入WTO談判幾近尾聲,進一步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的戰略大棋局已擺開,國內各行各業都有強烈需求與國際接軌,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
無數海外華人也心潮澎湃,尤其是科技圈人士,覺得科技報國,一展平生抱負的時機終於來了。2000-2005年間,中國汽車行業就迎來一波密集的海歸潮。
張建平也和汽車行業的那些知名海歸一樣,告別“住洋房、開豪車,福利待遇無憂”的美式中產生活,回國大展拳腳。
2001年,張建平和當時的合夥人一起構思,提出了“電車分家,電池租賃,電網介入”的技術思路和商業構想,並用當時只是起步階段的3D動畫技術做成一個演示影片。
這些想法,和Better Place的創始人沙伊·阿加西(Shai Agassi)不謀而合。但無論是受到以色列高層認可支援的Better Place,還是草根創業的張建平和他的開創科技,都未能預料到換電這條道路有多艱辛。
一門心思認定新能源產業大有可為的張建平,回到自己的成長地蘭州,成立蘭州開創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張建平申請了快換模式的發明專利。
但超前的商業理念、從未聽聞的新技術,缺乏足夠硬核強大的背後“金主”,張建平和開創科技很快就品嚐到“開天闢地”的困難。沒人願意買他們的產品,哪怕是租賃也不考慮。
蘭州公交的質疑,代表了當時業界對於換電這一新生事物的顧慮:”全世界、全國都沒聽說過的東西,你讓我們來試?”
無奈之下,張建平和開創科技只能自掏腰包購買兩輛公交車,自己改造後免費提供給蘭州公交使用。
一則看起來積極光明的報道側面反映出張建平和蘭州開創科技的真實處境:2003年10月,蘭州開創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和美國鼎邦控股有限公司代表簽署合資協議。根據協議,開創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鼎邦控股有限公司在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合作建設年產一萬輛卡式電池組電動公交車生產線,其中開創公司以智慧財產權及技術形式入股,佔股權的54%,美國鼎邦公司以資金2000萬美元入股,佔46%。
當地媒體報道稱,這一協議的簽署,意味著“蘭州開創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城市零汙染”卡式電池組電動公交車”專案終於找到“婆家”。如果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蘭州市民有望在年底一睹零汙染電動公交車的風采。”
事實上,蘭州開創的換電公交真正上路,已經是3年後。當年,蘭州開創還為31路公交的兩輛示範車輛建立起一個簡陋的換電站。這也是全球首個換電站,比2007年成立的Better Place時間還要早。
走到示範運營這一步,蘭州開創科技花光了公司賬上的500多萬,還欠了一屁股債。
當時,有朋友覺得張建平創業太艱苦,風險太大,勸他收手:“你一個做換電站的,怎麼搞著還造車去了,還把車免費給人家用?”
但張建平卻覺得很值,用5年時間,將商業構想一步步落地,建立起換電站,車輛上路示範運營,積累單車5萬公里的路試資料,摸索快換裝置和換電站的建設和管理經驗。
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運營經驗和路試資料,讓張建平獲得了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示範專案的機會。
“如果我們當時不這麼做,不知道又要等幾年,與奧運會的緣分可能就沒了。”張建平後來對媒體回憶。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世紀之交的海歸回流、科技創業的時代大潮中,有些海歸難以適應國內外差異巨大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方式,短暫試水後重返歐美大廠,有些則在完成帶領國內車企與國際結對的階段性使命後退居二線。
40歲時選擇回國創業,當初義無反顧地踏上換電之路的張建平,選擇的跑道和別人不太一樣,選擇了一條事後看來艱辛又漫長的道路。不過,他的耐力似乎也更好一些。
2019年,張建平接受《第一電動》採訪時坦言:可我那時候不覺得是冒險,和很多回來的人一樣,我們都心潮澎湃:機會終於來了。如果知道(這麼難),我就不回來了”。
從40歲的不惑之年到60歲的花甲之年,從光環加身的海歸精英到四處碰壁的創業者,把家安在上海臨港工廠裡的張建平,把一度被認為“死路一條”的換電模式,從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商業夢想變為政策大力支援的技術路線與商業新藍海。
張建平20餘年攻堅換電模式的商業故事,足以拍成一部激盪人心的勵志電影。同時,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蹣跚起步到引領全球,成為產業變革核心的一個微觀寫照。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