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迭,生肖輪迴,“千門萬戶曈曈日”中,我們迎來了壬寅虎年。
虎,健壯、威武,歷來被看作是正義、勇猛、威嚴的象徵。虎嘯龍吟、龍騰虎躍、如虎添翼、臥虎藏龍、生龍活虎……作為最早圖騰崇拜的形象之一,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頗為重要的地位。
那麼,關於中國的虎文化,您瞭解多少?其中又有哪些保密元素呢?
山獸之君,古代圖騰
“虎,山獸之君也。”中國文化中對虎的崇拜,要追溯到上古時期,許多氏族和部落把虎視為自己的祖先、親族或保護神而虔誠地頂禮膜拜。
1987年5月,河南省文物管理部門於濮陽縣(今濮陽市)西南隅發掘出大量仰韶時期遺存。在編號為M45的大墓(埋葬時間約為距今6600—5900年前)中,考古學家驚喜地發現,墓主人左右兩側分別被人用貝殼精心擺放了一龍、一虎兩幅圖案。其中,老虎的虎口張開,四肢舒展,形象逼真。此考古發現轟動一時,證實了老虎進入中國人信仰世界的時間與龍一樣久遠。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虎首形玉珮
後來,越來越多的猛虎形象出現在古人的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僅很多用於祭祀的玉器被雕刻成老虎的形象,進入青銅期時代以後,其也成為青銅器上的“常客”。
中國國家博物館龍虎紋青銅尊藏品
國寶虎符,保密信物
到了征伐不止的春秋戰國時期,老虎威風凜凜的表徵愈發和軍事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先秦時期,象徵兵權的兵符就以虎的形態鑄造,稱“虎符”。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虎符成為統治者調兵遣將的重要憑證,也是閃爍著古人智慧之光的保密信物。
1975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郊區的杜地虎符,是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兵符。虎身上有錯金銘文九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意思是杜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符存於君王之處,左半符存於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調兵超過50人,杜地長官的左符須與君王的右符契合並勘驗無誤,才能行軍令。但若遇點燃烽火的緊急情況,可以不必驗證兵符。
從杜虎符左半符內部構造可知其背面有槽,下凹,肩部近脊處有一條上下豎行的鑄槽做鎖閂,以與右半符同樣部位的構件相套合
既然虎符這麼重要,那麼是否存在仿製的問題呢?首先,從杜虎符的構造,可以看出古代統治者對虎符相當重視。其構思精巧、做工精良,仿製絕非易事。此外,為防止“假冒偽劣”者出現,官方早有預案:每個虎符只能調動相應地區的兵馬,各地虎符雖然外形同為老虎,但卻姿態各異,刻銘、等級皆不相同,居心叵測者很難做到以一虎而統領全軍、包打天下。
另一地出土的陽陵虎符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大意為右符在皇帝手中,左符在陵陽。據王國維考證,陽陵虎符是秦子嬰降漢時將左右各兩半符收齊後一併獻上的國之重器,故而是完整的虎符狀
不過,問題來了,仿製不可行,那麼直接奉行“拿來主義”是否有效呢?《史記·魏公子列傳》就記載了一則信陵君竊虎符調兵的故事。戰國時期,趙國與秦國作戰失利,危在旦夕。魏王雖無心救趙國於水火,卻由於沒有做好身邊人保密工作,被愛妾如姬竊走虎符並獻給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以此獲得兵權,率精兵8萬進擊秦軍,為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尚“虎”情結,千年不移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自秦朝起,從軍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虎賬”到嚴密護衛皇帝安全的“虎賁”,以及形容精銳勇士的“虎士”,“虎”在軍事活動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西漢宣帝設定虎牙將,主掌征伐;漢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不約而同以“虎威將軍”名號賜予旗下名將,嘉其英勇。當時,多次救曹操於危難之中的猛士許褚雖被賜爵“關內侯”,但人們卻根據他兇悍勇猛的特點給了他一個更響亮的稱呼——“虎侯”,世人對虎的推崇可見一斑。
及至唐朝,由於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為尊者諱,唐成為“諱虎”的時代。唐人將老虎稱為“大蟲”,虎符的外形也為魚符、兔符和龜符等取代。等到宋朝建立,虎兵虎將“重見天日”,虎符也“捲土重來”。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改鑄虎符,樞密院主之,其制以銅為之……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給諸,右契藏之”。
而當虎符演變到元代,則不再是立體雕塑,而是被簡化為帶老虎圖紋的金(銅)牌,威猛的老虎伏在符牌之上,俗稱“虎頭牌”。汪元量《水雲詩鈔·湖州歌》:“文武官僚多二品,還鄉盡帶虎頭牌”;《元曲選·虎頭牌》:“呀!這的是便宜行事的那虎頭牌”,指的便是此類符牌了。
元初虎頭牌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克復.我國古代的軍事符契檔案——新郪虎符及其它.檔案[J],1990(12):34~35.
[1]周渝.猛虎不怯敵,烈士無虛言:千年不易的軍武圖騰.國家人文歷史[J],2022(01):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