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曆史悠久,文化淵源。在近代革命探索中,辛亥革命、國民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都有仁人志士為之奔走奮鬥。此文僅選取十人以供敬緬三晉英雄。
1.開國元帥、解放軍首任總參謀長、軍委副主席-徐向前
徐向前,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臺人,生於1901年11月8日。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徐向前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1927年3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理校長.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指揮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49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參與領導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防建設。
1966~1976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
1978~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2.北京市市長-彭真
彭真(1902年10月12日-1997年4月26日),男,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縣(今侯馬市)人。1922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參加進步組織青年學會,接受馬克思主義。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山西省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人之一。
1927年8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長、代理書記。11月任書記。
1936年任中共北方局代表、組織部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晉察冀分局書記、中共北方分局書記,領導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根據地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1941年5月赴延安,歷任中央黨校教務長、副校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長。
1945年4月至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8月23日,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45年9月赴東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治委員,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壯大人民力量,鞏固根據地建設和奪取全東北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7年7月,回到中央,以中央政治局委員身份指導晉察冀工作。
1948年5月,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12月兼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連任至1966年5月。
1949年9月,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之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51年2月,當選為北京市市長,連任至1966年5月。
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同年12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56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在書記處協助鄧小平負總責。
文革中被批判、打倒。
1979年2月,中共中央為彭真徹底平反,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同年6月,被補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9月,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0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
1980年3月,任“兩案”審判指導委員會主任。同年,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受主任葉劍英委員長委託主持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3年6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1988年退出黨和國家領導崗位。
1997年4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3.華北局書記-薄一波
薄一波(1908年2月6日-2007年1月15日),原名薄書存,山西定襄縣蔣村人,1925年入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1937年8月1日成立了新軍部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先後任總隊、第一縱隊政治委員。
1941年1月任八路軍太嶽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8月任八路軍太嶽縱隊政治委員,同年任新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
1942年9月起任中共太行分局委員,中共太嶽區委書記。
1947年夏,任晉冀魯豫中央局第一副書記、代理書記。
1948年4月,黨中央決定成立華北中央局,任第二書記(後任第一書記)。同時成立華北軍區,薄一波同志任政治委員。同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當選為第一副主席,並任政府黨組幹事會書記。
1948年12月8日,他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部政委。1949年10月,被任命為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部長。後又擔任全國編制委員會主任,仍兼任華北局第一書記。
1951年12月,擔任中央人民政府節約檢查委員會主任。
1954年10月31日,被任命為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主任,分管重工業口工作。同月,被任命為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
1956年5月,國家經濟委員會成立,薄一波同志任主任。同年9月,在黨的八大上他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並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1月,在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
1963年2月,兼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1978年12月黨中央為薄一波同志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
1979年3月,被任命為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任命他為國務院副總理。
198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薄一波同志兼任主任。
1982年5月,兼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書記。
1982年9月,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顧委常務副主任,負責主持日常工作。
1983年10月,薄一波同志任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88年3月,任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
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4.第四野戰軍兵團司令、山西省省長兼山西省軍區司令員-程子華
程子華(1905年6月20日-1991年3月30日),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我國經濟戰線傑出的領導者。
紅軍時期歷任任紅三十五軍第三七團團長, 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五軍第四十師師長、第四十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十四師師長,第二十二師師長,粵贛軍區代參謀長、紅二十五軍軍長。
1935年任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政治委員。西安事變後,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任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長,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
1939年1月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後兼任冀中區黨委書記。
1943年8月,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治委員,後代理分局書記、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8年10月,任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北平解放後,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4月後,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0年10月後,調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
1956年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
1958年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1960年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61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64年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兼西南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關押。
1975年以後,到中央黨校讀書班學習。
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長、黨組書記。
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5.解放軍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國民軍排長、連長、營長、旅部副官長,國民革命軍偵察隊隊長、先遣總隊支隊長,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第73師436團團長、第35軍218旅旅長、第65軍101師師長,陸軍暫編第4軍、騎兵第4軍、陸軍第35軍和暫編第3軍軍長,第十二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晉陝綏邊區副總司令,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職。先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忻口戰役、太原戰役、包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綏遠和平解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第23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第69軍軍長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組織部隊完成朝鮮境內機場修建等軍事工程任務,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做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9月19日,在傅作義將軍的幫助下,董其武率綏遠省國民黨軍政人員4萬餘人起義,實現了綏遠和平解放,創造瞭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董其武被任命為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第23兵團司令員。
1951年9月,董其武率部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組織部隊完成機場修建等軍事工程任務,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做出了貢獻,被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授予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任第69軍軍長。
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0年1月24日,董其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年11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是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