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日本裕仁天皇發表《終戰詔書》,“詔書”伴隨著天皇低沉的嗓音發出後,有極端軍國主義者,切腹自殺的;有皇國幻想者,以頭搶地的;還有沉默不語、茫然無措的。總之,日本國民眾生相陋態百出,整個日本沉浸在一片打了灰色底片的秋殺死寂中。
然而,日本最高首腦的快速投降表態,著實讓美國人有些猝不及防。甚至,在原子彈爆炸一週後,面對日本這種投降速度,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都不得不火速調整東亞戰略部署,匆忙之間,短短半個小時內,竟炮製出了一條橫亙在朝鮮半島的三八線。而當美國單方面劃定三八線後,斯大林居然“慷慨”地同意了,杜魯門以三八線為界的請求。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本期的二戰東亞篇就與大家淺論一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朝鮮、日本,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激烈博弈。
雅爾塔會議,美蘇各自最初的計劃
毫無疑問,雅爾塔會議是整個二戰中的至關重要的分水嶺。關於這個會議最終形成的《雅爾塔協定》(全稱《《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歷來仁智各見。
而我們要看到的是,由雅爾塔會議確立的戰後新格局,儘管有其不足之處,但應該承認的是,雅爾塔會議的召開確實有著它積極的一面:比如,統一協調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步調;加快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的滅亡;基本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等問題。
當時,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重點考慮的就是如何讓蘇聯儘早加入對日作戰。首先在這裡要說明的是,無論美國是出於什麼動機,讓蘇聯加入對日作戰,單就軍事層面上來看,這無疑會極大加快日本法西斯的覆滅,有利於極大減輕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負擔,中國人民也能早日完成驅逐日寇的歷史重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事實上,美國之所以要讓蘇聯儘早加入對日作戰,除了解放東亞各國、各地區,飽受日本侵略者摧殘的國家和人民,還有一點是當時人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者們實在太過兇惡,給美軍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者們,有多頑固不化呢?雅爾塔會議召開時,整個二戰已經接近尾聲,伴隨著太平洋戰爭中盟軍對日寇的有力打擊,窮兇極惡的日本法西斯覆亡已是大勢所趨。
但不甘心就此束手就擒的日本法西斯,為作垂死掙扎,竟向全體日本國民炮製出了一個泯滅人性的“一億玉碎”計劃。
“一億玉碎”計劃就是動員全體日本國民,用他們的生命與盟軍戰鬥,用自殺式襲擊的方法,給敵人造成最大程度的傷亡,與敵人同歸於盡,從而在精神上和意志力上摧毀盟軍。
為了保證計劃的實施,日軍招募了大量“神風特攻隊”隊員,說是招募,其實不少人都是被威逼利誘,以拉壯丁的方式“被”加入。他們加入後,在日軍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下和各種威逼恐嚇下,不得不屈服。日軍上層為斷絕“神風特攻隊”隊員偷生的想法,下令焊死所有機艙玻璃,想要逃跑基本上不可能。
在日軍上級“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要求的指示下,被強徵入伍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們,捨棄性命不顧一切向著美軍的軍艦瘋狂撞擊上去。
據戰後統計,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的“神風特攻隊”給美軍造成了擊沉美國軍艦33艘,擊傷360餘艘的巨大損失,但“神風特攻隊”在給美軍造成損失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4200架戰機的損失。
日本飛行員這種不要命的打法,給美軍士兵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不少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美國二戰老兵回來後,患上了戰爭創傷後遺症,甚至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心理方面的治療。
不僅如此,變態的日本法西斯還向廣大日本民眾發放手榴彈、手雷等自曝武器裝置,日軍還一度欺騙沖繩居民:藍眼睛、黃頭髮的美軍是吃人不吐骨的“惡魔”,一旦落入他們手中就會被嚼得骨頭渣都不剩。日本全國各地還廣挖地下工事,日本兵還負責監督平民自曝的執行情況,一旦發現有平民投敵,就會立馬被處決。
在這種欺騙、嚴格加殘酷的監督下,日本全民皆兵,妄圖與盟軍同歸於盡。美軍攻擊部隊在塞班島死傷兩萬;在硫磺島又死傷兩萬;在沖繩又死傷四萬,就連進攻部隊司令官克納爾中將,都被日軍一門殘存的獨炮炸得粉碎。美軍想要為司令官報仇,那個開炮的日本兵更乾脆,打完這一炮就直接自殺了!
美國人預計,如果要按照日本法西斯這種打法,美軍至少得準備500萬人的登陸作戰部隊,並且要做好傷亡至少100萬人的最壞打算。
而此時的美國原子彈尚在研發攻關的最後階段,原子彈的使用除了要選擇合適的軍事目標,還要考慮投放地區地勢和建築物的易燃程度等因素,因此,即便研發出來,原子彈也只是作為一種威懾性戰略武器,並不能大規模地投入使用,要解決東亞地區的日軍部隊,就必須要拉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儘可能減輕美軍自身的損失。
羅斯福對美國的利益考慮得極盡周到,可斯大林也有自身利益的維護。
斯大林的考慮是:日軍動輒“玉碎”,這樣兇殘的對手並不容易對付,並且日寇已經做好了全民皆兵的準備,展開了要與美軍同歸於盡的架勢,短時間內,日本不會投降,美軍的進攻也不會那麼容易,趁著日軍拖住美軍之際,蘇聯再出兵,那樣一來,就可以減輕傷亡、實現利益最大化。
然而,就是在美蘇各自計劃行動之際,遠東反法西斯局勢的發展,並沒有如他們所預料的那般。
杜魯門的初衷和猝不及防
對於羅斯福於1945年2月與斯大林約定的,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蘇聯要參加對日作戰的協議,美國對此歷來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美國後來的一個歷史學家痛苦地寫道:
“在對日戰爭中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為的俄國人,竟成了日本戰敗的主要受益者。美國在對日作戰中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力、物力、智力,卻失去了大部分勝利果實,併為共產主義的擴張開闢了道路。”
事實上,對於雅爾塔制定的讓蘇聯採取的對日作戰,不光是美國史學家鳴不平,就連線任羅斯福總統寶座的杜魯門也持有異見。
在日後杜魯門的從政生涯中,杜魯門氣急敗壞地痛斥道:“愚蠢的羅斯福,麥克阿瑟是對的,根本就不應該讓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杜魯門之所以發出這個的感慨,很大一定程度上在於,他認為原子彈爆炸後,日本在美國核威懾力量之下,肯定會加速投降的步伐。
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日本的投降速度如此之快,竟然在美國向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彈的一週後,日本裕仁天皇就宣佈投降了。這實在有點超出他們對事態的把控。
在美國高層看來,日本人頑抗死守的精神,已經讓他們見識到了日本武士道的恐怖了。
況且,原子彈作為一種戰略性威懾武器,其出現,震懾意義遠大於實戰意義,美國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對整個日本都使用原子彈。
更何況,日本在即將窮途末路之際,不僅做好了“玉碎”到底的準備,甚至曾計劃,倘若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核威懾後,日本打算放棄本土,遷國到滿洲與朝鮮,與美國人血戰到底。
要知道,朝鮮和中國東北是日本人經營了幾十年的堅固壁壘。僅朝鮮,日軍就部署了一個方面軍二十萬正規軍,倘加上幾十萬預備役人員。
在原子彈無法作為常規武器使用的情況下,日本即便遭遇原子彈襲擊,至少也會硬撐一段時間後再投降。這樣,美軍就有足夠的時間,加快對遠東地區的軍事部署,以最大程度上減輕蘇聯的勢力染指遠東。這是美國高層對當時遠東局勢的真實看法。
但令美國高層沒想到,僅僅原子彈襲擊日本本土一週後,日本最高首腦就火速宣佈了投降,這點還是大大超出了杜魯門的預料。
讓杜魯門猝不及防的還遠不止日寇的快速投降,還有蘇軍狂風暴雨般的攻勢,而讓蘇軍拼命向遠東前進的,則源於杜魯門的核訛詐。
蘇聯自雅爾塔會議允諾:歐戰結束兩三個月內將會發起對日作戰。可沒想到,在隨後的波茨坦會議上,志得意滿的杜魯門竟向斯大林表示:“我想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們美國製造出了一種新型的炸彈。”
實際上,杜魯門口中所說的這種“新型的炸彈”就是指原子彈。對於原子彈的情況,斯大林清不清楚呢?當然清楚!他不僅清楚,甚至比杜魯門知道得更早、更具體。
杜魯門是美國曆屆總統中出身最為平凡的總統。他能當上美國總統,用美國人的話來說,這個總統的寶座,就是他“撿來”的。
杜魯門出生在美國一個普通家庭,他出生時,父親由於長期沉迷期貨交易,把家裡的老底賠了個底朝天,長大後的杜魯門,連連投資了幾樁生意,每次都虧得血本無歸。想讀免費的軍校,卻因為視力不行,慘遭淘汰。
後來,在一戰爆發前,他硬是靠著背視力表混入了軍隊參加了一戰,此後在好朋友彭德格斯特家族的支援下,他才開始步入政界。憑藉著出色的領導能力和接地氣的拉選票手段,杜魯門逐漸從密蘇里州的一個法官,一步步從聯邦參議員,做到了美國副總統的位子。
但即便是做上了副總統,羅斯福也並不看好這個“老頭子”(此時60歲)。因為,在此前的參議員選舉中,羅斯福直截了當地找到他,希望他能退出選舉,因為羅斯福已經有中意的人選了。可杜魯門並沒放棄,而是以接地氣的手法,成功競選上了參議員。
所以,即便如此,羅斯福也不太看重這個來自密蘇里州的“鄉巴佬”,因此,在研製原子彈時,一方面是為了保密,羅斯福沒有將“曼哈頓計劃”告訴他,另一方或許是出於輕視,不願意告訴他,直到杜魯門接任總統後,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才迫不得已將“曼哈頓計劃”告訴了他。
而在此前,蘇聯情報人員早已將美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曼哈頓計劃”中還潛伏有蘇聯的諜報人員。
古有云:“國之重器不可輕示於人”。杜魯門堂而皇之將美國研發原子彈的秘密隱晦在斯大林面前炫耀了一把,自然引起了斯大林的高度警覺和反感。
要知道,在沒有原子彈之前,美蘇雙方的勢力大抵相差無幾,可一旦這種駭人聽聞的大殺器出來,打破了這種相對均衡的戰略局面,斯大林勢必會擔憂:倘若美國把原子彈用了日本人的身上,日本投降過快,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定的蘇聯遠東利益,恐怕就難以保住了。
所以,在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的“核訛詐”後,蘇聯就立即開始著手部署遠東的對日作戰計劃了。
就在美軍對日本本土動用了原子彈後的第三天,蘇軍在斯大林的指示下,以150萬大軍,向盤踞在中國東北及朝鮮一帶的日軍發起了猛攻。
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的鋼鐵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日軍連根拔起。但蘇軍自身所損失的,遠遠小於美軍在太平戰爭中所遭受的損失。
並且,蘇軍的攻勢如潮,而此時美軍的大部隊還在上千公里外的沖繩島,一旦任憑蘇軍繼續向東、向南挺進,美軍血戰太平洋的四年戰果全部就要被蘇聯拿走了,這是杜魯門萬萬不能接受的。
因此,杜魯門一方面對日本的迅速投降和蘇軍的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勢,感到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又為美軍尚未完全佔領日本本土而心焦不已,思慮再三之下,他便開始將遏制蘇軍前進的目光投向在朝鮮半島了。
美軍半小時劃定三八線
其實,在美國的戰略藍圖裡,朝鮮半島,一開始對於美國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他們認為:只要佔領日本就夠了。
但是,現在蘇軍已經全面解放東北了,並且開始不斷從海陸兩個方向,朝著朝鮮半島挺進。甚至,由於為了趕在美軍之前,搶佔到足夠大的勢力範圍,蘇軍的幾個師的步兵,日夜不停地向朝鮮半島境內急行軍。
而蘇聯的海軍也因為過於倉促,為了完成登陸朝鮮雄基港的軍事任務,兩艘老掉牙的護衛艦和八條小魚雷艇,不分白天黑夜從日本海一路向前,船上的九百名蘇軍陸戰隊員,由於長期顛簸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胃裡翻江倒海,吐得昏天黑地。
可即便如此,他們在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的一聲命令下,竟用魚雷艇向著朝鮮海岸一路疾馳。用魚雷艇充作登陸艇,遍查世界海軍史也僅此一例。
蘇聯海軍在向朝鮮海岸線疾駛,美軍也沒有閒下來。當蘇軍快要靠近朝鮮海岸線之際,一群群漆著白色星徽的美國轟炸機從他們頭頂掠過。蘇軍步兵們舉著“波波莎”衝鋒槍對著飛機歡呼-----美國盟友助戰來了!
沒想到,僅僅過了一會兒,美軍轟炸機就向他們快要抵達的港口附近水面投下了一溜溜的炸彈。但那些炸彈投擲在水面上靜悄悄的,也聽不見任何爆炸的聲音。
蘇軍還沒反應過來時,他們的艦艇碰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東西竟被炸得滿天亂飛。直到此時,他們才明白:美軍飛機投擲在朝鮮海岸線附近的不是炸彈,而是一排排水雷!
美軍投下水雷的目的只有一個-------儘可能遲滯蘇軍向朝鮮海岸港口的挺進,為美軍的到來爭取到足夠多的時間。
蘇軍迅猛如虎的攻勢嚇壞了杜魯門,杜魯門決定,在蘇軍尚未完全攻入朝鮮半島前,趕緊劃定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分界線,否則,一旦蘇軍控制了朝鮮半島,日本也會成為他們下一個到嘴的肥肉。
然而,誰都不會想到,在半個月前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軍對朝鮮半島的考慮僅僅只是幾個港口。當時的美國陸軍作戰訓練處處長約翰·C·赫爾中將與其參謀人員在地圖上看來看去,最後只提出,在朝鮮半島,美軍只需要佔領最南端的釜山港和仁川港這兩個關鍵性的港口即可,至於整個朝鮮大可不必太在意,控制住日本足夠了。
可現在的形勢卻大大超出了杜魯門和美軍高層的所料,杜魯門不得不緊急讓美軍國防部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以扭轉目前對美國不利的東亞態勢。
這個艱鉅的任務很快落在了兩名美軍參謀身上,其中一個參謀叫臘安·臘斯克。按照上級要求,他們必須在半個小時內劃定一條朝鮮半島南北之間的軍事分界線。臘斯克上校望著眼前的朝鮮地圖發呆,他從未去過朝鮮,卻要在短短半個小時內,決定一個文明史比他們祖國曆史都悠久十倍都不止的古國命運。這對於他們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臘斯克只得硬著頭皮,在朝鮮半島上找來找去,最後用紅筆一畫,選定了以三八線作為美蘇軍事分界線。
三八線作為兩個大國之間的勢力分界線在歷史上並不是首次,也不是美國人的獨創。早在日俄戰爭前夕,日本當時就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各自劃定勢力範圍,兩國都同意了,只是後來由於雙方利益衝突,未能付諸實施。
而從地理角度來看,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並無任何實際意義,而這條線恰好位於朝鮮半島蜂腰部,將南北朝鮮半島幾乎平分,因此,這也是美國人考慮以三八線為美蘇勢力分界線的重要考慮。
此後,斯大林之所以痛快答應杜魯門以三八線作為美蘇雙方軍事勢力分界線,原因也是如此。
美國單方面劃定三八線時,蘇軍向東亞擴張的攻勢並沒有止步,相反更加迅猛,尤其是杜魯門急電斯大林,提議將三八線作為美蘇勢力範圍分界線時,蘇軍的攻勢更加迅猛,他們趁著尚未與美軍公開達成一致意見之際,軍隊已經開進到了平壤、漢城。
在日本的北部方向,他們又奪取了南庫頁島、北千島群島,甚至蘇聯駐日聯絡官傑列維揚科中將,向美軍提出,要把軍隊開進北海道,麥克阿瑟強硬拒絕了蘇軍代表的要求。
最終,在杜魯門急電斯大林,請他以三八線為界後,蘇聯才同意了這個提議,便把三八線以南的部隊撤了回來。而美軍為了保住日本和關島等地,只得默認了蘇軍對南庫頁島、北千島群島的事實佔領。
總結
三八線是一條人為製造的軍事分界線,在美蘇爭奪世界格局劃分的大背景下,朝鮮半島上的同一個民族,最後被劃分成了兩個國家。金日成在面對這種情勢之下,迫不得已只能隨蘇軍撤回到三八線以北。
儘管後來他曾率軍再次打過了三八線,幾乎統一了朝鮮半島,但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介入下,朝鮮人民軍最後又再次退了回來,還一度幾乎丟掉了三八線以北的所有地區。如果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全力支援,或許朝鮮半島的格局會再次發生改變。
但這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如今,大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都過去,蘇聯都解體了,美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耗,正走在一條江河日下的道路上,唯有中國在睦鄰友好世界各國的同時,不忘整軍備戰,以防突發情況。
同時,三八線的劃分也告訴我們:在大國政治和強權勢力劃分勢力範圍過程中,實力決定一切,而那些弱小民族、弱小國家,將不可避免成為他們的犧牲品。如果中國人民不想再重蹈覆轍,自強、自立、自信,加快社會主義偉大建設,本著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的國家何愁不會變得強大呢?
參考資料:
1.《杜魯門回憶錄》(作者,杜魯門,別名,戰後國際關係稀見史料)
2.《斯大林傳》(作者,羅伯特·謝偉思,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俄蘇史研究權威。長期致力於前蘇聯及當代俄羅斯、東歐政治、歷史與社會研究。)
3.《決戰朝鮮》(作者,李峰,權威軍事領域研究家)
4.《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作者,李德·哈特,英國軍事理論家、戰略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