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一個人的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人生如棋,如果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一開始就輸了。
你的格局,決定了你能走多遠,能否贏到最後。
格局就是結局,你順著思路去思考。
02
《莊子秋水》裡有一個哲理故事。
東海的鱉,走到一口小井旁,遇到井裡的青蛙。
青蛙說:“我好快樂啊。獨自佔有一口井,自由自在地游泳,隨時可以進出。那些蝌蚪、螃蟹,怎麼能和我比呢?我也算是活到極致了。”
隔一會,青蛙問鱉:“你為什麼不能經常到這裡來看我呢?”
鱉說:“我生長在大海里。大海不止千里之遙,千丈之深。古時候,十年九澇的水,也不能填滿它,十年九旱的災禍,也不見海水減少。因此,我在海里很快樂。”
青蛙不知所措,鱉安靜地回到了大海里。
正所謂,井蛙不可語海。
格局不同,人生的高度寬度都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有大格局的人,就像大海一樣,寬廣無垠,深不見底,包容萬物;就像鱉一樣,不困於情,不困於“彈丸之地”。
03
什麼是大格局?從青蛙和鱉的對比之中,我們能領悟到——有以下四種特質的人,多半就是了。
第一,自由自在地活著。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果說,魚有大的格局,那麼它離開了大海,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如果說鳥有大的格局,那麼它離開了天空,就像被關進了籠子裡一樣。
因此,真正的格局,是“魚在大海的自由生活、鳥在天空的自由飛翔”。格局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並不是真的不受任何限制。
我們常說,穿過一滴水,也能看到一個世界。
一條魚,一隻鳥,都很渺小,但是他們融入到了大海和天空,就變得偉大了。這是相得益彰的效果。
鱉無法知道大海到底有多大,但是它能夠感受到“無邊的自由”,這就是格局。
第二,不辭辛勞地跋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一個人只要想去遠方,不一定能抵達。能夠抵達遠方的人,總是“說走就走”。
蜀國有一個窮和尚,連去南海的路費都沒有,卻憑藉“一瓶一缽”,抵達了南海。再苦的生活,他也不怕。靠討來的一碗飯一瓶水,走了千里路。
而蜀國的富和尚,因為沒有行動,一輩子都沒有抵達南海。
你會明白,格局和財富有關,但是財富不能決定格局。
窮人可以擁有大的格局,關鍵在“行動上”。
大海里的鱉,不遠千里,到井邊來看望青蛙,這是一份情誼,但水井不是它要常住的地方。
故事裡,還有這樣的一幕——鱉把前腳伸進井裡,立馬就退回來了。因為井再大,也容不下鱉。
有大格局的人,往往一輩子都在路上——活到老,學到老;一息尚存,奮鬥不止。
第三,天寬地闊一般的心胸。
有一個禪師,非常喜歡蘭花。他的臥室裡,有好幾盆昂貴的蘭花。
有一天,禪師出遊,把打理蘭花的事情,交給了最小的弟子。
禪師回來時,弟子哭訴:“師傅,我不小心,打碎了一盆蘭花,你責罰我吧。”
禪師說:“我為什麼要責罰你?”
弟子說:“你真的不生氣嗎?”
禪師說:“我種養蘭花,是為了舒心,不是為了生氣。要是我責罰你,我生氣了,豈不是違背了種花的初衷?”
原來,很多事情,願望是美好的,不管一路上遭遇了什麼,都不要去打破這樣的美好。
執著追逐理想,包容人生路上的一切醜陋,不責怪任何人,這就是格局。
第四,發自內心地接受和尊重。
村上春樹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要走的路也不一樣。因此,有沒有人同路,都隨緣,不必強求。
有一個老者,帶著孫子去做生意。他們從城裡買了很多瓦罐,挑到下村去賣。
孫子一不留神,摔了一跤,五個瓦罐,哐噹一聲,都碎了。
路人見狀,圍過來,等著看好戲——爺爺教訓孫子。
誰知,爺爺拍了拍孫子的肩膀,然後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路人問:“瓦罐打碎了,不可惜嗎?”
爺爺說:“不是已經爛了嗎,可惜有什麼用?還是趕緊去村裡,把剩下的瓦罐賣了吧。”
人生路上,遇到的爛人爛事,不就是那些碎掉的“瓦罐”嗎?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從不糾纏爛人爛事,不管是多麼糟糕的結果,也能欣然接受,這就是格局。
不要指望,這個社會處處都美好,總有一些爛人爛事,會讓人煩惱不休。你要是去理會他們,你也會變成爛人。
就像之前講到的那隻鱉,怎麼能夠和青蛙一般見識呢?再說了,要是青蛙和它一起去大海里,青蛙是活不成的。各自安好,互相尊重——這是鱉最好的選擇。
04
結束語。
《菜根譚》裡寫道:“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落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整合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
花盆裡的花再美,也沒有大自然裡的花那麼有生機;鳥兒在籠子裡唱歌,就缺少了自然的情趣。
花盆限制了花的格局,籠子限定了鳥的格局。
因此說,想要擁有大格局,就要打破“籠子和花盆”,回到大自然中去。
人在社會上混,做到了“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就再也沒有煩惱了,也不會被當前的困難所打倒,不會被限制在某個小地方。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