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戶外活動,如果是在成熟的戶外路線活動,負重輕、短期非露營(1-2天)的情況下,我們穿一雙更輕量、更舒適的戶外鞋,往往會更加舒適,帶來更好的戶外體驗。之前我就有用越野跑鞋徒步的經驗,但越野跑鞋往往過於輕量,在耐磨性和保護性上有一定的不足,所以我現在會更加青睞多功能徒步鞋這個處於“徒步鞋”和“越野跑鞋”之間的新型別鞋子。
現在很多大牌都出了這個型別的鞋子,今天我上腳的是斯立德探索系列一體成型多功能徒步鞋。
開箱:
本色的硬紙盒非常的戶外,相對彩盒更加的環保。
裡面襯紙也是有玄機的,科普了鞋子的日常保養知識。
斯立德自創S&C SYSTEM技術系統技術系統。
斯立德使用特別採集來自中國不同區域且數量超過3000人的腳型資料為國人量身定製而成的鞋楦,更加適合國人穿著;鞋尖除了熱壓膜加強之外,還額外加了一層硬質橡膠作為保護,預防在戶外踢到硬物。
中底材料從足弓後部開始上翻,形成側牆,增加腳跟處的穩定性。
鞋底的紋路也很有意思,腳尖處是類似水波紋,增加我們攀爬時候的抓地力;前掌部分兩側以橫向的花紋為主,增加推進力,中間是塊狀紋路,前掌容易左右旋轉,比較靈活;後跟的紋路主要的作用是止滑。
外底的耳齒高度比較適中,大概在3mm左右,對軟質、硬質路面都有比較好的相容性。
鞋舌部分有網罩,可以把鞋帶收納好,防止戶外的花花草草把鞋帶鉤住。
小測試:
41碼鞋子重346克,對於保護性和耐用性比較強的戶外多功能鞋來說,是非常輕量了。
令我很意外的是,鞋子的中底是多密度的設計,前掌中底硬度在50度左右,應該說是比較“硬彈”的設計。
而後跟處的中底硬度只有40度多一點,比前掌要軟很多。
我硬手指按壓,也是能感覺到前掌要比後跟更“硬”一些。
外底的黑色耐磨橡膠硬度在55度左右,硬度不高,我猜是為了耐磨性和抓地力的雙重考慮而作出的設計。
鞋子的自然彎折點就是在我們的蹠骨處,很合理。
戶外:
上腳前還是先凹幾個造型吧。
雖然是沉穩低調的黑色,但在戶外也顯得非常和諧呢。
別看鞋面用了網狀材料,但依然有著防潑水和短時間防浸水的能力。
水滴濺到鞋面上,會快速滾落,並不會滲入到鞋面網孔裡。
就算是把整個鞋頭沒入水中,
鞋面也能阻止水的侵入。
拿出鞋墊還是非常乾燥的,
鞋子內襯摸起來也沒有被水打溼。
上腳:
我腳比較小,這次選的鞋碼是41碼。穿上腳之後,確實能感覺到斯立德的鞋楦設計確實是有些東西的,我穿的是厚的戶外襪,拉緊鞋帶之後,鞋面包裹性不錯,但又不是那種把腳前掌或者足弓夾的很難受的感覺,而是均勻的把整個腳鎖定住,包裹和舒適有著很好的平衡。
和我之前用儀器測的結果一樣,鞋子的前掌是韌彈的感覺,有著很明顯的路面反饋,腳掌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路面情況,從而做出正確的發力,但又不至於太軟,需要腳掌緊張的保持平衡。後跟相對來說要厚實鬆軟許多,就算是快速前進,也有良好的緩震能力。
在碎石和泥土路面上,鞋子抓地能力表現的不錯,下坡的時候抓的穩穩的。
因為好久沒下雨了,土路表層有一層浮土,要是鞋底耳齒不夠抓地的話,會很容易打滑。斯立德的外底,爬坡的時候,基本沒有發生打滑的現象,表現挺好的。
因為現在是冬天,天氣比較冷,所以對鞋子的透氣能力,沒有太極端的考驗。我一早上走下來,感覺鞋面透氣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優秀的,沒有感覺襪子潮溼的感覺。在停下來休息的時候,鞋面也有一定的保溫能力,綜合性能不錯。
總結:
實話實說,其實一開始我對斯立德這雙鞋是沒有太多的期望的,但是穿下來的感覺,有些出乎意料了,看起來其貌不揚的鞋子,卻有著很好的表現。前後不同硬度的中底,加上上翻的側牆,鞋子表現很穩健,特別是能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做到輕量化和舒適度兼備,的確不錯。
不過金無足赤,缺點當然有,首先因為我的足弓比較高,所以感覺到鞋子足弓處的支撐略微不夠,有點空的感覺,需要透過換一雙鞋墊來改善;還有就是外底在潮溼光滑的路面上,抓地力有些不足,這也是很多戶外鞋的通病,也算正常,但是能夠避免這個問題,產品力就能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