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胸悶。
胸悶,是非常常見的一種不適感。冠心病、心律不齊等疾病患者,常有此類感受。它的原因多種多樣。我今天想跟你說什麼呢?說一說氣陰兩虛這種型別。
啥叫氣陰兩虛啊?我手頭珍藏著一張配伍。我想說,這是調治心臟病,證屬氣陰兩虛的代表方案之一。我拿出來,咱們一起研究吧。
方見——
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當歸,炒赤芍,丹參,茯苓,柏子仁,生牡蠣(先煎),炙甘草。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一劑。
這個配伍的創制者,乃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吳震西老先生。
圍繞這張配伍,還有一個驗案。我給大家講一下,請您體會一下。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性,年61歲,曾經患有冠心病5年。最近這段時間,經常感覺到心慌、胸悶、心悸,而且愈發的胸悶。於是前去就醫。
刻診,見患者氣短乏力、胸悶上不來氣,頭昏口乾,舌紅苔薄白,脈象結代。經檢查發現心率失常,前期收縮5次/分。
吳師經過一番揣度,寫了上面的配伍。結果,藥用7劑以後,胸悶氣短現象大有好轉。再用15劑,諸證悉平。患者自己說,心臟輕鬆了,可以大大方方地喘氣了。
這裡頭的學問,其實一點就破。
這個患者的問題,就如我方才所說,屬於氣陰兩虛。
所謂氣陰兩虛,顧名思義,就是氣虛加上陰虛。像上頭這個患者,氣短乏力,這是氣虛。口乾口渴,這是陰虛。
我們的心臟要想正常運作,既得有心氣,還得有心陰。心氣,是心臟跳動的動力。心陰,是心血的主要構成。如今氣陰兩虛,則心跳乏力,心血受損,當然就要出現胸悶、心悸、心慌等現象了。
這個時候,就得補心氣、滋心陰。怎麼補?上頭吳師的配伍,我覺得可以用作教科書。
其中,太子參,麥冬和五味子,這是生脈飲的化裁。太子參補氣陰,五味子安神,麥冬補心陰。總體看,這首先就是一個補氣陰的配伍。
在這個基礎上,當歸、赤芍、丹參活血化瘀,滋補心中陰血。茯苓和牡蠣寧心安神。這就是基本意圖。
這個配伍,您收好,記住。我認為,它有實用價值。
其實,冠心病、心律不齊導致胸悶,這個現象很多見。尤其是氣陰兩虛證型,在患者中所佔比例很大。
老年人、中老年人,不分男女,不分年齡,都可能有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就是乏力氣短、胸悶難受,還口乾口渴。
這種人,可以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這個配伍。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簡簡單單給你說這麼多吧。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見解,也歡迎大家和我交流,只有交流才能進步,咱們共同把優秀的中醫文化傳承下去。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