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流轉,冬去春來,我們迎來了2022年的虎年。經常關注我們的朋友肯定對去年春節釋出的“聽說你也很牛”的文章印象深刻,今年最會講昆蟲故事的常老師又為我們帶來哪些驚喜呢?
敏捷的“速度之虎”
說到昆蟲裡的“虎子”,有一類昆蟲可是“虎味兒”十足,它們不僅名字中帶“虎”,而且跟虎一樣威風,這就是昆蟲中的猛虎——虎甲。
虎甲是鞘翅目虎甲科昆蟲的統稱,目前全世界已知2600種,我國已知160種,其中最常見的有中華虎甲和金斑虎甲等。
金斑虎甲(圖片來源:網路)
虎甲身體瘦瘦長長的,具有鮮豔的斑紋和閃亮的金屬光澤,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絢麗奪目。虎甲的頭部長著大大的複眼,十分突出,這使得虎甲擁有極好的視力;一對碩大的上顎,如鐮刀般鋒利,是虎甲捕獵的重要武器。
虎甲擁有鋒利的上顎(圖片來源:網路)
虎甲的厲害之處可不僅僅在頭部,它們的3對足又細又長,這六條大長腿跑起來的速度,可謂是風馳電掣一般。透過連續的爆發動作, 它們的速度可以達到2.5 km/h, 如果按馬的體長算, 速度可達400 km/h, 可與世界最快速度的懸磁浮火車媲美了。
但是跑的快也有煩惱,那就是它們的大腦跟不上腿的速度,來不及對在奔跑中看到的諸多物體做出反應,因而在奔跑一段後,虎甲會暫時“失明”。這時候它們就需要停下狂奔的腳步,等視力恢復後,再重新定位獵物方位繼續追殺。
當你在野外遇到虎甲時,會發現它們往往擺出一副前、中足直立,抬高身子,挺胸抬頭的高傲姿態。可當你走近時候,卻又向前飛去,然後停在前面不遠處看著你,似乎在等你追上它。就這樣反反覆覆的跟你做著你進我退的遊戲,因此虎甲又被稱為“攔路虎”。
虎甲“攔路”姿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虎甲的成蟲和幼蟲,都以其它小昆蟲為食。它們憑藉出色的攻擊力,和靈活的行動力,遇到獵物通常可以一招制勝,獵物一旦被它們的大顎夾住,便再難逃脫了。雖然虎甲是個殺蟲不眨眼的傢伙,但它們所捕殺的物件,多半是對農業有危害的昆蟲,比如蝗蟲、螻蛄、蟋蟀等等,因此,對人類來說,虎甲可是我們的好幫手。
珍稀的“空中飛虎”
在昆蟲家族中,有一種昆蟲長著如虎斑一樣的斑紋,也如真正的老虎一般珍稀,而且還能飛行,這就是中華虎鳳蝶。
中華虎鳳蝶是我國特有的蝴蝶,它們前後翅底黃色,間有黑色橫條斑紋,酷似老虎斑紋,因此而得名。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中華虎鳳蝶前翅外緣圓滑,7 條黃斑和8 條黑斑各有長短,相互排列。後翅外緣波浪形,黃黑的基底上由外向內依次點綴著橙色新月斑,具金屬光澤的青藍色斑,以及幾乎成條的亮紅色斑。如此的顏色搭配,再配以後翅末端的鳳尾,使中華虎蝴蝶猶如大自然創作的藝術品。
中華虎鳳蝶(圖片來源:網路)
中華虎鳳蝶於1893 年由英國昆蟲學家Leech 在湖北長陽首次發現,並予以命名發表,使這種美麗精靈得以公之於眾。1982 年,我國的科研人員在南京牛首山首次發現了中華虎鳳蝶,此後在紫金山、中山陵、靈隱寺一帶也發現了她們的芳影。
中華虎鳳蝶隸屬於鱗翅目鳳蝶科虎鳳蝶屬,虎鳳蝶屬全世界僅有4 種,而中華虎鳳蝶是該屬中唯一分佈於中國的種類,因此非常獨特而珍貴,被昆蟲學家譽為“國寶”,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的會徽,也以它作為圖案。
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會徽 (圖片來源《中華虎鳳蝶 蝶中“國寶”》)
中華虎鳳蝶和其他蝴蝶一樣,成蟲期極為短暫。它們每年3 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蝶,羽化後的雄蝶馬上抓緊時間,投入到找物件的隊伍當中。據報道,雄蝶每天找物件的時間在10:00~16:00 時,這期間它們振翅飛翔,不辭辛勞,利用其矯健的身姿在茫茫林海中搜尋雌蝶的芳蹤。找到雌蝶後,雄蝶不斷振翅,然後將腹部彎向雌蝶腹部末端,如果雌蝶將腹部末端稍向上翹起,就能順利地進行交配。
剛羽化的中華虎鳳蝶 (圖片來源:網路)
不過雄蝶可並不專一,它們一生可以多次和不同的雌蝶進行交配。但雄蝶們在世間“享樂”的日子轉瞬即逝,大約在3月底到4月初,雄蝶便會全部消亡,而雌蝶的壽命比雄蝶長一週左右,這也僅僅是為了完成產卵。
自然界中越是美麗的物種,往往越是“紅顏多薄命”,中華虎鳳蝶就是如此,它們曾一度瀕臨滅絕,其原因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方面,首先中華虎鳳蝶年發生世代數少,一年只有一代,且寄主單一,幼蟲僅以杜衡等細辛屬草本植物為食;其次,雄蝶羽化比雌蝶要早,當遇寒潮等天氣時,雌雄羽化高峰日就相差更遠了,致使一定數量的雌蝶得不到交配的機會;最後,中華虎鳳蝶的蛹期長達300天,差不多囊括了一年的夏、秋、冬3 季,這就給它們的天敵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時間來捕食蝶蛹,大大降低了羽化成活率。
外因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程度,極大地破壞了中華虎鳳蝶的棲息與生存條件,加之“物以稀為貴”的理念,中華虎鳳蝶僅分佈在中國,而且非常美麗漂亮,大大地催生了中華虎鳳蝶的標本貿易,蟲商貪婪的採集、捕捉來牟取高額利潤,把中華虎鳳蝶逼入生存的絕境。
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中華虎鳳蝶被列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虎鳳蝶這樣一種美麗的生物,面對種群數量減少的危機,人類是時候該拿出一系列措施,來保護這一珍貴的“國寶”,讓更多絢麗鮮豔的“空中飛虎”能在大地上翩翩起舞。
致命的“用毒之虎”
在以“虎”命名的昆蟲中,有這樣一類成員,真猶如猛虎般,讓包括人在內的其他動物都聞風喪膽,這就是虎頭蜂。
“虎頭蜂”其實並不是嚴謹的中文名,它是胡蜂科成員的俗稱。胡蜂之所以被冠以“虎頭蜂”這樣的俗名,是因為它們頭大,並擁有一對發達有力的上顎,加之身體具有黃黑相間的斑紋,近似虎斑,因此而得名。如果將取食花粉釀蜜的蜜蜂,比作吃草的羊的話,那胡蜂就是食肉的猛虎。胡蜂並不釀蜜,絕大多數種類胡蜂的成蟲,捕食多種農林害蟲,也會取食花蜜、昆蟲排洩物、樹汁、熟透的果實、動物屍體等。
虎頭蜂具有一對強有力的上顎 (圖片來源:網路)
胡蜂最令人心存忌憚的地方,並不是強大的捕食能力,而是它們腹部末端的毒針。一些雌性的細腰蜂類,如蜜蜂、胡蜂、蛛蜂等,它們腹部的產卵器喪失了產卵功能,而是特化成專門注射毒液,用於防衛的武器,叫做螫針,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毒針。平時螫針縮在腹內,當抵禦入侵者時,可快速伸出,插入敵人的身體,並將毒液沿著螫針的管道迅速注入。所以,只有雌性胡蜂才會靠螫針來攻擊敵人。
胡蜂的螫針 (常凌小 攝)
如果人不慎被胡蜂蟄刺後,蜂毒能夠引起過敏反應,甚至使人喪命。所以在民間就有“青竹蛇兒口,黃蜂尾後針”這樣的說法,這裡的“黃蜂”,也就是胡蜂。
我們都知道,蜜蜂的螫針是“一次性”的,這是因為蜜蜂控制螫針的肌肉不夠發達,因此蟄完敵人後無法將螫針收回,便連同內臟留在了敵人身體上。而胡蜂的螫針不僅比蜜蜂的粗壯,且肌肉發達,可以輕易地插拔螫針,反覆多次攻擊目標。所以胡蜂的螫針可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胡蜂巢通常呈球形,它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樹皮。胡蜂啃食樹皮,將其中的纖維素與唾沫混合後就成了蓋房子用的紙漿。當你在野外看到胡蜂巢,千萬不要靠近,因為胡蜂領地意識很強,任何想要靠近胡蜂巢的人都可能被狠狠地螫一下。
野外的胡蜂巢 (常凌小 攝)
如果不慎被胡蜂蟄傷,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時,單純用平時處理蚊蟲叮咬的藥劑塗抹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不可盲目使用民間“偏方”,而是應儘快到醫院治療。更重要的是,對待這些“虎子”應保有敬畏之心,不可主動招惹。
作者介紹
常凌小,動物學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中國昆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昆蟲學研究和相關科普工作。目前已獨立發現昆蟲30餘新種,發表過多篇SCI論文,及參與多部專著的編寫。自入行以來,每年都奔赴在深山老林中與蟲為伴。
專家審校:楊紅珍(北京自然博物館科研部)
公眾號名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訊號:bjast-wx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