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會感嘆人是為什麼活著呢?答案紛繁迷亂,更多人的生活裡面,肯定是有家庭的影子影響著自己的人生,人都是有感情的,不可能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家庭是很多人溫暖的港灣和精神的寄託。
在家庭裡面,就不得不說一下大家傳承的孝道文化,孝順父母和長輩一直是大家傳承的美德,畢竟每個人都有年老的一天,孝敬老人也是必須做的,一說孝道,很多人就會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是大家真的瞭解這句話是啥意思嗎?
無後為大
很多的家庭裡面,大家都認為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子孫後代,才會有人把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成是生孩子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被很多人當作聖人的孟子,聽見大家會這麼說,估計都要臉紅半天,也會非常地生氣。
“無後”這個詞語理解成沒有後代,也許是正確的解釋,只是放在這句話裡不是很對;這樣一個有歧義的詞語,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左傳》裡面說“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理惑論》裡說“牟子 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從這兩個文獻的語句裡面可以看出,“無後”既有沒有後代的解釋,也有沒有落後的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人最終誤解也是有原因的,古人在說孟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孔孟之道,將兩個人捆綁在一起,兩個人也被稱作儒家的兩個聖人,《孟子》書裡引用孔子說的一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裡的無後就是說,最先開始做壞事的那個人,是沒有後代的人嗎?
同樣都出自《孟子》這本書,很多人又聯絡到古代講究的孝道,天然的就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成為沒有後代的話,這是非常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種曲解。
在孟子和孔子生活的年代,男女的婚嫁是非常的自由的,也沒有後來那些所謂的貞節牌坊之類的事情,只是對於那些忠貞的人非常的鼓勵,並沒有特殊的推崇所有人都要這樣做;其實現代社會里面,大家對於那些為了自己愛的人而終生孤獨的人,也是非常具有敬意的,那是貞節牌坊嗎?那是一段純粹的愛意。
只是後來的很多人,把理學倡導的事情,曲解到孔子的身上,正如辜鴻銘說的一句“兩千年前之孔子,何罪於今人”,有些語言可能是存在一些侷限性,然而社會發展告訴大家,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面對生活,不要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把責任都推到古人身上,還說什麼是古人的教導錯了。
學習古人的語言時,要辯證地認識古人的思想是如何的,斷章取義有時候是最大的毛病,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和自身的智慧去學習古人的文化,那麼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的含義是啥呢?
不孝有三
其實在學習古人的智慧時,無非是要弄清楚當時說話的語境,以及古人的所處身份是怎樣的,這樣才能真正的讀懂語句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孟子所處的時代,大家認為的孝是怎樣的呢?
《禮記》裡面說“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從此間種種的記載,可以看出,那時候講最大的孝道,和生孩子沒有一點點的關係,最大的孝順是尊敬師長,就連奉養師長都沒有尊敬重要。
孟子作為戰國時期名揚天下的名士,也不可能說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要有後代,當然了,讓老人享受兒孫繞膝的人倫之樂,也是一種孝順,這種與孟子那種人心中的大孝相差甚遠,從孟子的言行來看,對於父母的孝順,最大的孝是尊敬自己的父母。
《孟子》裡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的無後應該是事後才來彙報的意思,舜作為一代帝王,在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時,就擅自做主娶了一個媳婦,這樣的做法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不尊重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順,如果事前報告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君子所為。
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尊敬不尊敬,體現在對於父母的尊重程度上,就像古語裡說“孝子樂其心,不違其志”,你要是讓父母開開心心的,這樣的孝順才是有意義的,什麼事情都自己擅自做主,尤其是結婚這種終身大事,好壞都是一輩子的影響,如果連這個招呼都不打,還提什麼孝順父母啊!
就算是現代社會,結婚也是要告訴雙方父母的,這是一種尊重,畢竟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醜媳婦也總要見公婆,窮女婿終要見丈母孃,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兩個人過的,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是要走親訪友的,結婚還是要做好父母的工作,得到他們的祝福才是完美的婚姻,組成的家庭也才是一個美好的家庭。
結語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很多人口中的名言,然而許多古人留下的傳統美德,在大家的傳頌中,改變了其中的意思,就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一個人在學習的時候,最好能充分的瞭解一下,自己有足夠的理解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會更好的吸收那些道理。
斷章取義是最不可取的,曲解含義的理解而後傳播是很不好的一個示範,古人的許多思想都是非常好的總結,如果不想被一些誤解帶偏,就需要自己好好的掌握足夠多的知識,不要被那些曲解給誤導,讓古代的那些名言成為你人生的另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