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蔣介石調整戰略部署,集結了近70萬的兵力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進行圍剿。
蔣介石把進攻延安的重任交給了“西北王”胡宗南,胡宗南帶著25萬餘人的兵力進攻延安。
而當時在延安保衛中央的兵力,只有2.6萬人,無論是從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上,解放軍都很難與胡宗南的部隊進行正面抵抗。
1947年3月2日,毛主席做出了緊急撤離延安的決定,等到胡宗南率領著大部隊進入延安時,延安早已是一座空城。
胡宗南大吹大擂自己輕易佔領延安,並稱之為“陝北大捷”,蔣介石得知後也非常高興。
然而接下來胡宗南為圍剿毛主席的路上,卻一次次被戲耍,這期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毛主席給胡宗南留小紙條
延安作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國共產黨人對延安有著深厚的感情。
但是面對國民黨超出我軍10多倍的兵力,已經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
毛主席表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短短的16個字,讓大家瞬間明白了,撤離延安並不等於放棄延安。
1947年,胡宗南在猛烈的炮火優勢和充足的兵力下,逼近了延安城郊。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前腳抵達延安的時候,毛主席一行人已經早先一步,有序撤出了延安。
3月19日一大早,胡宗南率領著部隊大搖大擺地進入延安城,令他驚訝的是,延安城安靜得宛如一座空城,別說毛主席了,連個人影都沒有。
面對異常安靜的延安城,胡宗南並沒有感到任何不妥,他安然地住進了延安城郊最好的窯洞裡。
胡宗南下令,仔細搜查延安城,看看有沒有什麼重要的線索。
幾天後,在棗園毛主席住過的窯洞裡,胡宗南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
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看過紙條後,哈哈大笑,紙條上的意思很明顯,對於他的到來,毛澤東心裡害怕呀,所以才落荒而逃。
紙條上的內容是不是毛主席所寫不得而知,但是很明顯,這是故意留下給他胡宗南看的。
因為在大部隊撤離的時候,警備團對領導人住過的房子裡裡外外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連根針都不放過。
毛主席在離開延安的時候,跟身邊的人說道:
敵人就好比是一隻手,進延安的時候握著拳頭,等他進來後,就把手給展開了,我們就可以將他的手指頭一個一個的切掉。
就在胡宗南看著紙條,暗自竊喜的時候,他的部隊在青化砭吃了敗仗。
青化砭的地形,就像一個張開的長口袋,兩面大山夾峙一條細長的河流,非常適合打伏擊戰。
胡宗南在進入延安的時候,就打起了青化砭的主意,他得知彭德懷的主力正朝延安快馬加鞭的趕來,於是命令部隊在青化砭埋伏,把彭德懷的部隊截住。
不過胡宗南的如意算盤還是晚了一步,毛主席在經過青化砭的時候,就發現這裡的地形特別好:不在這打個伏擊戰,都對不起陝北的地老爺呀!
毛主席命令部隊在此埋伏,胡宗南的31旅趕來後,先用偵察機在上空盤旋偵察。
敵機在青化砭的上空盤旋數圈後報告,沒有發現共軍的蹤跡。
31旅旅長李紀雲非常高興,命令部隊迅速佔領青化砭一帶,結果命令剛下完,就遭到了我軍的猛烈進攻。
敵人頓時亂作一團,如無頭蒼蠅一般左突右衝,而我軍本就對敵人佔領延安心懷怒火,這一仗打得十分勇猛,絲毫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
李紀雲等主要軍官被俘,生擒敵軍4000餘人,我軍首戰告捷。
堅決不過黃河
撤出延安後,很多地方都發來電報,催毛主席趕緊過黃河,毛主席安全了,中央也就安全了。
但是毛主席思來想去,卻決定留在陝北。
延安作為黨中央的根據地,毛主席在這裡居住、指揮了十多年,現在一有戰爭,他卻要撤離,毛主席覺得對不住陝北的老百姓。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蔣介石投了20多萬兵力給胡宗南,讓他在陝北消滅毛澤東。
這樣一來,我們其他戰場就相對輕鬆一些,幾個解放區剛剛取得了主動權,毛主席只要在陝北,就能拖住胡宗南的大部隊,其他戰場的壓力也會減小。
“我不在陝北誰在陝北?我決定要和陝北的老百姓在一起,不打敗胡宗南絕不過黃河!”
就這樣,毛主席帶領著中共機關,在陝北不斷地閃轉騰挪,行程 1000多公里,途經12個縣,用時1年零5個月,給其他解放區爭取了時間。
在轉戰陝北的這段時間裡,毛主席多次遭遇敵機的轟炸、襲擊等威脅,
甚至距離胡宗南的部隊,只有百米的距離,但每一次,毛主席都用智慧化險為夷。
1947年6月初,敵人的偵察機在王家灣發現了中央的位置,此時毛主席身邊,只有四個警衛連的兵力,武器裝備也都是前線淘汰下來的。
毛主席帶著部隊往小河村轉移,為了躲過敵人的偵察機,隊伍摸黑行進。
沒想到在經過墩兒梁的時候,走在最前面的偵查員發現了敵情。
前方正是劉戡的部隊,大約有2000人的兵力,在這之後,是幾萬人的大部隊。
敵我力量懸殊之大,顯然是不能硬碰硬的,在茫茫月色和大雨的掩護下,我們的隊伍悄聲斂息,趴在溝底,戰士們緊緊貼著巖壁,手裡的槍早已上好膛,隨時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
墩兒樑上沒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毛主席披著雨衣站在雨地裡,好幾次想吸菸都忍住了。
敵人從他們的頭上經過,進的都能聽見敵人說話的聲音,但凡發出一點動靜,一場戰爭就在所難免。
天黑路滑,又下著大雨,敵人的隊伍足足走了半個多小時,才漸行漸遠,絲毫沒有發現溝裡有人。
敵人的部隊走遠後,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繼續往小河村趕去。
雖然轉戰陝北的路程沒有長征長,但也是異常危險和辛苦的一段行程。
當時跟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轉戰的通訊大隊長黎東漢回憶說:轉戰陝北甚至比長征時還苦。
毛主席巧用空城計
1947年7月,毛主席在小河村主持了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確定了下一步戰略大進攻的方案。
此時胡宗南依然在陝北到處追尋毛主席的蹤跡。
前面就是黃河,後面追兵正在逼近,中央都建議毛主席趕緊過黃河。
但是毛主席不同意,這是原則問題。
那麼不過黃河,又該往哪個方向走呢?不管是向東還是向西,都會遇上敵人的大部隊。
為此,毛主席和任弼時甚至在會議上吵了一架,最後兩人達成了一致,就按照毛主席的計劃:迎著敵人西進的快速部隊方向行進。
這是敵人力量最集中的一個方向,可謂是危險重重,周總理和任弼時對毛主席的這個決定非常緊張。
毛主席卻深吸了一口煙,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安慰二人:怒向刀叢覓小詩嘛,想把我們趕過黃河,想讓我們向東,我偏要往西,路多得很。
1947年8月1日,中央從小河村向榆林方向轉移,並且這次轉移沒有在黑夜進行,而是在白天大搖大擺的行軍。
胡宗南得到訊息後,立刻派飛機追在我們屁股後面轟炸,一面命令劉戡的部隊追擊。
而這是為了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彭德懷發起了榆林戰役,這下蔣介石更琢磨不透了,彭德懷攻擊榆林,毛澤東也往榆林走,這到底是什麼打法呢?
蔣介石捉摸不透,乾脆集中兵力,先解榆林之圍,再尋找機會把中共一網打盡。
8月17日,毛主席在烏龍鋪住了一夜後,又率領部隊繼續東進,此時黃河就在眼前了。
身後劉戡率領的大部隊步步緊逼,情況十分危急。
彭德懷、朱德等人知道毛主席的險境後,立刻發電報,催促毛主席趕緊渡過黃河。
但是毛主席依舊非常堅定:“我有話在先, 不打敗胡宗南, 決不過黃河!”
周總理從側面相勸,表示前面的是葭蘆河,只是黃河的一個分支,部隊過河後,迴旋的餘地就大了。
這時,偵查員又報告稱劉戡的部隊冒雨從烏龍鋪出動,正往這邊趕來。
於是毛主席採納了周總理的建議,決定先過河再說,夜裡大雨滂沱,等到部隊好不容易趕到葭蘆河邊時,水位高漲擋住了去路。
任弼時立刻派人找來羊皮筏子,派幾名水性好的戰士強行過河。
而敵人正向這邊一步步逼近,先頭部隊已經佔領了附近的山頭,擔任阻擊的警衛連只有200來好人,卻要去對付幾萬敵軍。
毛主席看著面前湍急的河流,轉頭說道:“我們不過黃河了,跟我走!”
說完往東面的一座山走去,到了山下,毛主席決定繼續上山,任弼時告訴身邊的人,等到部隊上山後,把痕跡抹掉,不讓敵人發現我們的路線。
毛主席聽見後突然心生一計,立刻派人找了個木牌,拿來筆墨,只見毛主席大手一揮,在木板上寫道:毛澤東由此上山。
寫完後狠狠地往地上一戳,並對身邊的人說道:“不是要追我嗎?恐怕劉戡沒這個膽子喲。”
說完毛主席就泰然自若地往山上走去。
沒多久,山下傳來激烈的槍聲,毛主席聽到後立馬問道:是敵人來了麼?,過了一會兒偵查員報告,是對岸民兵的槍聲。
毛主席繼續領著眾人往山上走,沒多久偵查員又來報告,劉戡在山下看到牌子後,怕有埋伏,並沒有上山。
第二天,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毛主席率領中央機關順利渡過了葭蘆河。
劉戡得到訊息後率領部隊趕來,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大雨,河水水位高漲,根本過不了河,劉戡望著湍急的河水,深深嘆了一口氣。
在戰火紛飛的那個年代裡,毛主席料事如神,運籌帷幄,不止一次地用“空城計”,帶領部隊度過一次又一次危機,帶領人民走向勝利。